许桂梅 韩登峰
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式”化。几种模式训练下来,也就是作文教学了,甚而有所谓“万能结构模式”法。以老师的眼光看这些模式,确实有相当的优越性。如三段分论点并列式,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如排比式开头,确实表达效果很好。如文章结尾处拔高主旨,能够提升文章思想性。可曾经有学生跑来跟我说:我都不想再写作文了,写来写去都是一个模子的,一点意思都没有;觉得自己的思维都僵化了。真的这样吗?其实僵化了的只是作文思维而已,当学生谈起恋爱、上起网,谈起趣闻逸事来思维恐怕活跃得很。而一个“模子”就不好吗?虽说文无定法,可是千古文章大多还是那些经典的“固定”模式。一种经典的模式可以有许多名篇佳作。那些名家也没觉得这种模式没意思啊。那就实在是我们的学生把它写得没意思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同学们的作文与他们的生活隔离了。这样的话,他们的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的作文之路只能越走越窄了,连自己都觉得僵化,没意思也就正常了。
作文的本源就是生活,可是我们老师又怎能为学生的生活负责呢?总不能像开头的妈妈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吧。老师可做的只是在理念上引导学生去“我手写我心”。而“写我心”其实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一点常常是老师们忽略和可能犯错误地方。老师和同学们常常考虑的是写什么才能得高分。于是写古人的文章得了高分,学生就开始背诵屈原、李白、杜甫等;写感动中国得了高分的,学生就大量背诵其颁奖辞;有写温家宝总理的作文得了高分,于是学生又就“背诵”温总理了。可是这有错吗?没错!可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心”的问题。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材料吗?他写的是他“心”里话吗?如果只是背下来的材料、句子、段落,写作文时就这样用了,那么作文有创造性的快乐吗?如果只是他人语句的照搬,材料的堆砌,别人思想的重复。这种精神上的单调,当然就了无趣味了,特别是对于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来说。老师只是关注了“怎样写”的问题,学生的功利之心也是一样的。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因人文分离而致文心源泉枯竭。
对于高中老师而言,我们应该既要注重文法文形更要注重文思文心。这样学生人文合一,以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文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也许写起来更困难一点,但这种创造性的快乐却是无法替代的。这样以乐趣推动作文的进步,妙不可言。
具体的做法有三:
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归属也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大自然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无以数计的画面,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他们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想法独一无二,教师要在现有机制下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如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恋、课业负担、代沟……),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当作最值得开掘的宝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人生体验。
多角度解读材料是阅读、分析别人的作品。在学习优秀的作品时,也在为自己的创作打基础。如学习《故都的秋》中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使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加生动可感。自己在写作景物时也运用对比手法,同样能收到生动的效果。同时以多角度构思立意练习,开启创造闸门,提高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打开思路,拓宽主题。发挥思维的活力,从空间(正反、上下、内外、前后)、时间(古今中外)、类别、用途、特点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也可将思维引导朝着与认识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还可设问构思,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设问方式来解读材料和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对生活进行了细致观察,就必定有想说的欲望;只要对生活有丰富的积累,就必然有要说和非说不可的话语。这要说和非说不可的话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
其次鼓励学生说己见,将大话拒之门外。由于受“卒章显志”写法的影响,大多学生都喜欢在作文结尾阐述几句理,以达到升华主题之目的。但常常是平庸之理,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不妨告戒学生:只有阐发了自己心里悟出的不同于别人悟到的新理,也才能将不着边际的大话拒之门外。
再次鼓励学生抒真情,将空话和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拒之门外。没有感情的文字虽不能感动人,但无害于读者;文字虽有感情,却全是假情,不仅有害于文风,而且有害于读者,会引起读者的厌恶之心。作文最忌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因此,我们要把被生活、被书所真正感动着、感动了的情感真诚地抒发出来,将空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拒之门外。
语言的鲜活和个性化可以让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用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同时,要运用修辞,多用意蕴深厚的句子,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厚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
文章是思维、情感的载体,思维、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对学生而言,培养自己崇高的思想情感、敏锐的思辨能力,并把它融汇到自己的作文中,是提升自我作文品味的途径。陆游教他的小儿子聿学诗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生学作文,功夫在“文”外。这个诗外文外的功夫,就是帮助学生加强各方面的修养。这修养是包括了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志向兴趣、学养知识、生活阅历、性格气质、思辨能力等等在内的整个人生修养。这就是“功夫在诗外”的涵义,就是教学生“做人”的涵义。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应引导学生用自己最诚挚最高尚的情感思想贯注作文的主旨,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最深层的思考展示在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