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 周兆栋 陈志琴
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教得少了,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增强了,课堂充满了活力。但如何布置合理、高效,而又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探究的问题。 “作业布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窗口,是学生学习情况反应的一个晴雨表,是沟通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确立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作业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曾在所任教班级就英语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7%的学生比较喜欢英语,78%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比较认真,近30%的学生作业效果不佳。综合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长期以来,虽然一直倡导为学生“减负”,但由于种种原因,“减负”只是口号。很多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靠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把学生当成复制作业的机器,师生共同浸泡在题海中难以自拔,导致家长累、学生累、老师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很多英语教师,作业布置随意性大,内容死板,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这些局限于书本,拘泥于抄写的作业,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需要,同时也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每节课,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多,质量就难以保证。当作业毫无吸引力又有一定难度时,很少有学生有耐心和毅力去认真完成。学生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随便做做、抄抄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做。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三分之二是“留守”、“随迁”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文化辅导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久而久之,沉重、繁杂的作业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
基于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作业,应该积极探究减负增效的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张扬,所学知识得以充分巩固。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研读新课标、外出学习拜名师、业余上网查资料,潜心研究新教材,切实把握教学规律,博采众长,对英语作业设计做了一些尝试,归纳出一套能够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方法。
导学案是学生预习新课的主要导向,教师在课前收齐批阅,找出共性问题,在课内有针对性的解决。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学生都会提前预习,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了,答题质量提高了。通过思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深度问题,改变了以前上课“手”不动,“脑”不动现象。
听写测试在课前几分钟完成,可以是几个words和phrases,也可以是预习学案中的sentences,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和预习内容进行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花较短的时间、做很少的作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优秀生留一点探究性作业,中等生布置一些巩固他们弱项的作业,而后进生的作业则要体现最基础的知识。这种作业在容量上考虑了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真正实现了“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已讲清的问题,为什么学生还是一错再错。面对此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采用“错题式”作业。就是把学生做错的题进行整理,重新编排,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题眼”,进行有效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反思:一方面考虑学生所学是否理解透彻;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去反思,最终达到“减负增效”和“人本回归”的目的。
教师总是习惯在备课时找好资料,上课讲解,而学生只是做个忠实的听众。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英语作业设计,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经常布置一些查阅资料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课外学习英语的兴趣。
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作业设计,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学业负担减轻了,做完规定作业、仍有时间自由支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全体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作业布置的改革和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素质,为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打好基础。因此,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李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王亚军、王平.布置家庭作业的艺术[J].教学与研究,200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4]钱宇.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