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静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显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吟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写诗设眼是古人写诗的写作习惯和技巧,读诗觅眼是国人欣赏诗歌的传统经验。高考也将诗眼作为命题点,比较典型的就是2003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竟是直接奔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的诗眼设问。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境,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做出明确标示,提醒相关的施工人员加以注意,采取相对合理的支护方式预防塌方的时间。对于一些塌方前的征兆,一定要做好总结。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多加注意,对于发生的异常情况,一定要认真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及时进行处理才能有效地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找准“诗眼”、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何为诗眼?《辞海》的“诗眼”条界定为:①诗人的艺术鉴别力。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我们所说的觅“诗眼”赏古诗,“诗眼”指的是第二个义项。
就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言,“诗眼”作为一首诗的眼目,往往是全诗主旨所在,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因愁而生白发,鬓染秋霜,千钧的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愁”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愁思的绵长不绝,忧愁之情感。
从语言看,“诗眼”也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这是局部的诗眼。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射”,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那何为“传神”?所谓“传神”即语言生动,或者说更能营造意境、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宋祁的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王国维赞之“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刘熙载《艺概·诗概》中写道:“有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诗人玉屑》上说:“五言以第三字为眼,七言以第五字为眼。”然“独钓寒江雪”诗眼是第一个字“独”;“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眼分别是每句的第二个字 “蒸”、“撼”;“春风又绿江南岸”诗眼是第四个字“绿”;“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诗眼是最后一字“闹”。由此可见,诗眼无固定字数,也无固定之所在,可在任意位置。
(一)从词性的角度看,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关键字,往往成为诗人设诗眼的重要对象。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关照动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挂”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活用的词因为生动形象也常常成为诗眼。最典型的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表现了春回大地之时作者急切思归之情,给了读者色彩感和想象的空间。
(二)从修辞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歌更生动,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弄”字拟人化,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清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从词意的角度看,具有“多重含义”的词也常是“诗眼”。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再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却无处不含“情”。第三句的“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这些词生动传神,又能营造出诗歌的意境,成为了“诗眼”。
由此可见,“诗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全诗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了“诗眼”就可以很快入诗,把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