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银权
个性就是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也就是个性达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重书本、重学习知识,但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是有生气的全面发展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就高中生写作现实来看,大多数时候写的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自主拟题写作的相对较少。受应试作文的影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能敞开怀抱书写心灵的学生很少。应试作文写多了,平常写随笔,或无从下手,或无病呻吟,或敷衍了事,放开手脚写,反而让学生不知所措。而考场作文,由于受种种限制,能自由发挥、表现个性的更属凤毛麟角。在语文教师各种技巧的指导下,考场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形成一种非常严重的个性缺失的状况。
优秀的学生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作文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思维,有独立的语言,有独立的风格。他可以把阅读中的发现与感悟,把思考中的疑虑与收获,把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或抒写性灵,或发表见解。
造成高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远离生活,远离社会 现在的高中生放假的日子偏少,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空间和时间日益压缩,因而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远离社会和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就难以汲取生活的丰富营养。远离生活,就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写作并非出自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是以背诵资料取代生活的积累,以所谓的专业术语取代对社会的思考,多引用其他小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了大批新八股文。模式统一,千人一面。看开头就可以知道结尾。谈失败,言必爱迪生、苏轼;说感动,不外乎公交车上让座。写挫折,从高一写到高三,就只是自己某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了写那些老掉牙的材料,剩下的只能是编造了。
二、指导机械,模式僵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这样的:由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审题,教师指导作文,最后教师讲评。作文指导机械化、误区多,如立意上过分注重道德和教化,使学生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只是往老师所说的深刻意图上靠,又如过分突出作文的形式,忽视作文的内容,使学生的功夫多花在章法技巧和字词句上,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很死,条条框框很多。这些做法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学生的尊重,把具有个人独特体验的写作视为可以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物品。这样一来,作文教学便成了一种毫无活力的训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忽略了学生是作文的主体,写出来的作文毫无个性、了无生趣也就是必然的了。既然作文是可以机械化批量生产的,那就毫无个性可言了。
三、评价功利,评写脱节 作为学生作文的评判者,教师要有正确的导向。但在高中作文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考试拿高分。教师以自己的权威,强迫学生按照考试作文高分的标准去写作。教师对那些能够获取高分却毫无个性的模式、语言大加赞赏。于是考场作文中,宿构、套作泛滥成灾,写文章形成了许多基本的高分套路。如一味拔高主题,盲目追求深刻性,又如所谓的文化散文,以三个典型人物来统领全篇,许多观点都可以套用进去,教师必定是忘我奉献的蜡烛,优秀的教师必然是牺牲自己牺牲家庭来成就学生……学生写作,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老而又老的套路。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情感,又何谈作文的个性?只以高考拿高分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习作,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学生的发展不利的。这种导向是错误的。既要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又不对其作正面评价,如此脱节,怎可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学生写出个性作文的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更是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的事。语文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多读好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种理念。让学生多体验自然的美好,多了解社会的复杂,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自由地抒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不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就在每个人身边。家人一句平常话,朋友一个微笑,教师鼓励的目光,食堂人员的打饭动作……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所以要学会观察,学校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作文模式教学的要求。我们提倡学生作文深入生活、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写作是 “写自己想写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生命和精神的活动。写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别人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人。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因此要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有了新感受、新想法,要及时记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哪怕是写一句话。除减少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外。减少对学生作文的统一要求,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不妨多出几个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自拟标题、自主立意、自由选材。
教师对学生作文要多加鼓励并做正确的引导。“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个观点既要深入学生内心,也要深入每一个教师内心。我们培养的,不是高分机器,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机器,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放下功利性的评价,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以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书写出自己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怎么还会自主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主导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个性化的追求。教师缺少个性魅力,是不可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的。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宽容和大度。尊重学生的率真表达,尊重学生的稚嫩见识,甚至宽容他们的错误。
但是宽容不是纵容,必须对学生作文提一些要求,如必须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不需要正确引导。比如有一篇学生作文,把自己玩“杀人”游戏的过程写得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而且陶醉在“杀人”后的快感之中。还有的学生,看多了穿越类玄幻类小说,写作时总喜欢让自己穿越,沉醉在古代三妻四妾的生活。对于这些“心里话”,决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加强引导。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作时独立思考,突破旧的条条框框;要敢于用不一样的手法,发表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也不刻意标新立异。做到感受个性化,思维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写法个性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方式,尊重学生的表达技巧,尊重学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尊重了学生,也就保护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作文的个性表达也就指日可待。
个性是作文的生命。没有个性的作文,是无意义的文字堆积。没有个性的作文,不可能有学生真实的感情。没有个性的作文,不可能有学生独到的思想和感受。打破模式,提倡个性,这个可以有,也应该有,这是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