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战波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用了高适的《燕歌行》,这是一篇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在备课时,笔者读到了教参中的一句:“它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远戍的痛苦。”结合有关资料,反复研读原作,对其中的“牺牲精神”有所质疑。
盛唐流行边塞诗,有其历史原因:盛唐时期汉族与其它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很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矛盾。当时北方的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一到草深马肥之季就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边境安全,保护正常的贸易交通以促进经济发展,也时常以攻代守。有时统治者为了扩张疆土,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会主动侵略少数民族。自武则天临朝到李隆基天宝年间,边境战乱频繁。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一些热血沸腾的青年男子,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少青年踊跃戍边,这成了当时社会的常见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教参中的“牺牲精神”确实存在。
《燕歌行》文下有作者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的这段话,介绍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少数民族奚,以便邀功请赏,结果先胜后败。张守珪偏袒部下,因此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报喜不报忧,只说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败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有关边塞的事,并给他看了自己创作的《燕歌行》,高适感慨良深,就写了这首和诗。由此看来,高适的《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事实上是一次师出无名的非正义战事,不能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来肯定普通战士的所谓“牺牲精神”。同时作者对当时军队中的昏庸将领也进行了深刻尖锐的揭露和批评,虽然并未明确指出“历尽关山未解围”由谁承担责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已不言而喻。唐诗中有常见的一句话:“过在将军不在兵”,攻打少数民族奚失败的责任在于将领赵刊而不在普通士兵,因为士兵们已经尽力而为了。对于“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领,“军前半死生”的战士“至今犹忆李将军”,此情此景,怎能让在恶劣环境中作战的广大士兵油然生起“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怀呢?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凋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上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期的老百姓,对国家和朝廷的怨恨是真实存在的,指望他们为国家而牺牲只是一种理想罢了,更别提杜甫“三吏”“三别”中强迫广大人民参军给百姓带来的惨痛了。
综上所述,无论从当时的时代状况、创作的战争背景还是诗歌的内容指向,都可以将所谓的“牺牲精神”排除在外,独有“牺牲”而已。至于书下注释“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死节”为:“为某种理想、为某种道义而死。这儿指为报效国家而死。”只不过是理解的惯性思维罢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死而全个人名节的例子古往今来不知几许,岂是唐一朝之人所为?
从《燕歌行》的“牺牲精神”,不由想起平时赏析诗词时一些人云亦云的习惯行为来,顺笔一提,“疑义相与析”。
譬如著名诗人、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曾这样评李白的《静夜思》:“如此普遍的主题,如此简单的诗材,如此素朴的写出;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历来多少写离情的名诗,相形之下,都不免要显得吃力;而这里只是低头看见月光,抬头望见月亮,再低头时就是进入思故乡了。这一个辩证的过程,如一幕哑剧,何等的淳朴丰富,何等的明晰自然,所谓‘天衣无缝’。这就是李白诗歌艺术天才的表现。”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与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再如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现实主义并不是对杜甫的准确概括。他说,在杜甫的全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只是少数。实际上,杜甫很复杂,他的作品涉及的题材和领域非常多,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很新鲜,与普通人迥然有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他的豪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他的慷慨悲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透露出他的坚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写了友情;众口传诵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阑干?”则是亲情。因而用现实主义去评判杜甫的诗风明显是不合理的。
还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具有多样性,其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便会感受颇深。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首词代表了辛词的另一种艺术风格,全词八句话只有四十六个字,但一句一物、一句一景,将它们拼接起来,却描绘出一幅萧瑟破败的图画。从词的格调看,同作者的豪放之作相去甚远,而且不算是代表作。不过,这首别具一格的词同样给了读者美好的艺术享受。
大家耳熟能详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流传至今,诗中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豪情壮志令堂堂须眉也含羞折腰,无地自容。绍兴四年,金虏大举入侵,江淮告急,李清照从临安下严滩往金华避难,途中写下《夜发严滩》一诗:“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诗把当时临安朝野人士胆怯自私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哪一首,都不见其婉约。
总之,从创作的角度讲,每一个作家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彼此的区别仅在于文学成就的高低不一。我们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时,做到就诗论诗即可,不必人云亦云,更不必服从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就能寻找到文本的原汁原味,体味出诗作的真实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