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价 绽放生命精彩

2012-08-15 00:49何玉美
中学语文 2012年33期
关键词:机智祥林嫂语言

何玉美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激励的效果,不论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我们都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很好”、“不错”、“分析的有道理”等,这些课堂评价语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课堂评价的流行语,但学生对此却没有什么感觉,觉得老师是在敷衍自己,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想,这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生硬乏力,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有很大关系。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语言不妨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评价要生动灵活

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单调、草率的评价往往会误导学生,甚至偏离我们的预设目标。其实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

我想学生会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因为教师赋予了他们的自我角色意识,并启发他们捕捉自己的体验并进行创造。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以及及时跟进的评价语,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析,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情感体验。

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虽看似即兴,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恰当、简洁、精妙的评价语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刻意营造的结果。教师评价语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但这种评价不是一次到位的。因为学生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教师的评价语要建立在对学生深切的理解与关爱上,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因评价带来的惊喜中,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向前跃进的乐园。

一位老师在上《项链》一课时,“玛蒂尔德在经历了十年艰辛以后,她的性格究竟有没有变?”,就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鸣。但是学生的观点往往比较偏激,不能用辨证的眼光来关照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这一问题贯穿始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酝酿、思辩。在争鸣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观点。最后,教师做出了点评:“刚才许多同学都分析了玛蒂尔德性格中有虚荣的一面,也有诚实、善良、吃苦耐劳的一面。只是起初她性格中虚荣的一面占了主导地位,后来尽管也是为生活所迫,但毕竟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好强的一面占了上风。因为她是凭自己的诚实劳动,而不是用其它手段来还清债务。至于如何看待“美丽的回忆”,我以为我们不应苛求一个小人物,她毕竟是从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出来的,而且这确实是她最有光彩与魅力的一晚,人对自己为社会所承认的一面总是向往的。因此,我觉得正是这一笔使得小说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信。”一针见血的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位老师并没有用怎样精致的语言来概括,但是听到她的评价,总觉得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丰富,正是她那娓娓道来的评价和引领,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其中,这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她预设的教学目标,轻松而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知识点。

二、评价要巧妙机智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评价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藏在学生的心里。”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机智。我们知道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和素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很多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这样的语言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那么老师就要学会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在教学《祝福》时,有个学生随口问道:“为什么她叫祥林嫂?”大家都笑了,觉得问得很幼稚,提问的同学脸都红了。我抓住了这一机会进行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同学都一脸诧异地“啊?”我请同学找到《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我问学生:“封建社会‘出嫁从夫’,嫁给祥林应当叫祥林嫂,后来嫁给贺老六,应该叫什么?”“贺六嫂。”“可现在偏偏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呢?”学生一听,果然有戏,纷纷讨论起来。最后明白: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讨论到此,大家由衷地发出“噢!”的感慨,原来,这里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

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能根据学生的反馈、突发情况做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巧妙评价。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多质疑。也正是这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化解了课堂中的尴尬,无意中成就了一个课堂闪光点。

三、评价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思想、气质、才学和灵感的结晶,他好像一根神奇的魔棒,使语言闪烁出多彩耀眼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生修改病句时,发现学生往往习惯于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时,就非常风趣对学生讲:“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个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点小小的伤病,大夫给他治病时却砍了他的一条胳膊或一条大腿,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这样一比喻,学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质量显著提高。其收效比起一味阐述道理,强调概念要好得多,而且省时省力。

可见,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调味剂,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享受无穷的乐趣,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四、评价要求变创新

众所周知,人喜欢获得新鲜的刺激。对学生而言,单一重复的评价语会感到厌倦乏味。他们渴望变化,期待惊喜,渴望新鲜。课堂即时评价语应该满足学生这一需求,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有效性。所以老师们最好要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不断更换,常用常新,课堂上使用起来信手拈来,机智善变,时时给学生以不同时空,不同情景,不同对象,不同表现而迥异的评价语,让学生听而不厌。同时,使用时将评价语和体态语结合起来,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地伸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感染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这些举动传达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燃起了学生的期待和希望,会使课堂评价语发挥超凡的高效作用。

总之,“课堂评价”的语言所蕴涵的一切也不是以上几点所能包容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即时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是一种智慧的生成。随着课改的深入,精彩的即时评价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倾听、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也会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我们的课堂会变得熠熠生辉,生命的精彩也在此刻尽情绽放!

猜你喜欢
机智祥林嫂语言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机智闯关
语言是刀
机智的斑马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机智的警察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机智的回答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