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

2012-08-15 00:43:22赵慧珍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 赵慧珍

(南阳电视台,河南 南阳 473000)

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在文化发展和历史发展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今,电视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大众媒介,更是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的方式。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读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已势在必行。那么,电视新闻如何能够入情入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如何使电视新闻体现“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选题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对此理解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总认为新闻报道的是“重要事实”,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说清楚事情的五个“W”,就算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新闻报道的初步要求。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发这类自然灾难,也是因为它们正在或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成为新闻的。因此,我们在选题上要更多地从“人”出发,站在最广大观众的立场上,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去关心绝大多数观众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问题。老百姓如何关注社会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又如何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完成自我超越,就成了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还是各地方台以及笔者所在的南阳电视台的新闻,关注百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社会生活类的所谓“软新闻”都明显增多。我们惊喜地看到,每到“五一”、国庆、春节黄金周期间,各频道新闻节目中一改以往只报道旅游景点如何人流如潮,各车站码头如何人满为患的表面热闹,不管他人窘迫的做法,而将各地旅客流量预报、景点接待能力、客户入住率以及旅游消费者投诉等置于显要位置予以特别关注。提前提醒出游人们。这种变化体现的实际上是要新闻工作者加强受众意识,是一种当好观众生活参谋的人文关怀。

端正采访视角

记者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而他的对象则是形形色色、各行各业,因此,在职业、家庭、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心理气质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如何让他们敞开心扉、尽快触及记者想了解的实质性问题是采访的关键所在。采访者应该根据每一个不同的采访对象的独特情况设计出别出心裁的采访方案,至关重要的把握好人文关怀的理念。在采访中,从平视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物内心,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唯唯诺诺,应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应关注被采访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进入被采访者原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真正进入被采访者内心深处,从而在轻松、自然、和谐、推心置腹的交谈中,获取第一手材料。这就要求采访内容,关乎人、关乎人的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身(尤其是采访领导时),做到不卑不亢。特别是批评性新闻的采访,记者不能咄咄逼人,锋芒毕露,一定要坚持真理与正义,充分考虑报道行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合法性依据。新闻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采访费雯丽的记者所提的问题:“你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成为新闻史上的笑谈,其实并非他不知道费雯丽在该剧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缺少采访经验和人文关怀,从而让被采访者产生被忽视而不是被尊重的反感情绪。还有一个典型例子:一九八三年,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十三陵附近植树,某大报记者让邓小平同志谈谈感想,没想到他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们是来劳动的,不发表感想。别的记者失望之余走开了,只有一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采取了这样的试探:“您一九五八年来劳动过,二十多年了,变化大吗?”一直干活的邓小平同志直起腰回答:“现在满山都是树。”记者问:“您说过植树要植二十年?”小平大声说:“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不只要坚持二十年,要坚持一百年,一千年!”这个例子说明:只有以人文视角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才会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大众化表现手法

要使电视新闻充满人文关怀,除了进一步强调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还要加强新闻传播的现场互动性与沟通参与性,提高新闻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被观众认可接受,引起他们情感上的波动与共鸣,并让其参与其中,才算达到传播目的。因此,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传播境界,在新闻报道中就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尽可能发挥电视媒介的特长。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互动,要让观众对着电视机而感受人际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份子。只有这样传播才算完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能吸引观众,让大众传媒具有人际传播的魅力,国外许多电视新闻播报都尽量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让处于不同方位的主持人以及主持人与现场记者、当事人乃至于观众之间进行多点切换,频繁互动。把各种真实的声音,一个个新闻现场,全方位立体交叉展现于观众面前。观众仿佛也被带入到了事件现场,与记者在同一时间去亲历新闻事件,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注意每一个细节,去领略现场所特有的氛围。这种只有电视新闻才具备的现场感染力,让观众完全融入新闻事件及新闻报道之中,其传播效果自不待言。

此外,充满人性的画面编辑也是电视新闻充满人文关怀所不能缺少的。画面编辑的人文关怀暗含了记者、摄像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不滥用自己的采访权,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拍摄时获取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进行选择编辑,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地表现。

总之,人文关怀要始终贯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它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一个媒介所必须有的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电视新闻新闻报道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记者摇篮(2021年10期)2021-11-27 01:40:51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记者摇篮(2020年7期)2020-08-18 12:16:51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26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8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传媒论坛(2018年16期)2018-03-28 14:40:22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