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新闻语料 滋演语用现场——以八年级英语“Go for it”教材教学为例

2012-08-15 00:50:34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余秋生陈海红
中学生英语 2012年2期
关键词:语料材料英语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余秋生 陈海红

采撷新闻语料 滋演语用现场
——以八年级英语“Go for it”教材教学为例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余秋生 陈海红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作为一门时代性、生活化、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语言学科,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语言的实践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笔者尝试着将生活化的新闻语料适时地输入英语教学,灵活运用于语义和语境的应用现场,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性,突破了语言障碍、展现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英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新闻语料 英语教学 语用现场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定义中,有两个基概念: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他认为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真实的语义和语境应该来自于教学者利用习得者身边的语料发起的话题,引起更多的语言运用和发展。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诸才章老师在金华五中“名师论坛”听完三堂初中英语示范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初中英语教学不只关注分数,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那对我们高中教师来说,就要对初中老师感激不尽了。”他坚持初中英语学习必须有大量的信息量,只有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历中感觉到:初中生的智力快速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增强,随着语言学习难度的加大,如果英语教学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初二年级就会成为初中英语学习的一个低谷。而新闻涉及文化、社会、教育、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环保、旅游、体育、娱乐等多个领域的语料,这些素材不但和“Go for it”教材内容配套,还提供了大量最新鲜时尚的话题,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一、新闻语料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例说

1.1 将新闻语料运用于导课,增强现场感

精彩的导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选用恰当的新闻热点话题作为导入的材料,学生会在新闻强烈的现场感的刺激下,快速处于积极探究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 1】

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三课时“—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I was taking a shower.”这一新的目标语言导入教学。

教学设计:提供纽约时报和杭州日报关于日本大地震的新闻和视频资料,创设真实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为学习过去进行时做好准备:2011年3月12日 《杭州日报》消息:“地震大国”日本遭遇史无前例强震

BBC news:Japan Earthquake Mar.11,2011

Questions:

(1)What happened on Friday,Mar.11,2011?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2)Is it deadly?继续播放地震现场的英文解说视频,问:What was the mother/father/son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What were the rescuers doing while the survivors were crying for help?

(3)How was the tsunami?How soon was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 coming to Japan?结合学生的回答后,引出过去进行时,开始新课学习。

教学反馈:新闻资料能够客观陈述不久前发生的灾难性事实,视频里的动态画面又能够很明确地表现动作,并配以规范地道的英文讲解,这种形式很有真实性和表现力,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克服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轻过程、重结果的不足。在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些场景之后,笔者告诉学生在这类语境下为了这类语用目的,我们必须使用过去进行时态。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过去进行时的构成方法,也教会学生在什么语用目的和语境下使用过去进行时态,因此也避免了机械性的识记和操练,教学流程因此变得清晰,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1.2 将新闻语料运用于释疑,增强真实感

在八年级“Go for it”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法现象难度较大,仅凭教材的文字叙述是难以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比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高频考点,但是教材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陈述很有限、很抽象。这时候,需要教师引用恰当的事例,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如果能引用身边的新闻事件,且是学生关心的大事,可以使学生从真实的事件中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之处,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 2】

教学内容: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Structure:What did Marcia say?She said she was having a surprise party on Friday night.

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两个引语之间关于人称、时态、时间、地点的转换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引用了China Daily一则关于抢盐风波的新闻以及后续的辟谣报道。在看完真实的报道之后,学生根据记忆转述路人、专家、主妇等人的看法,意见,理解和记忆就水到渠成了。

材料:Rush to buy salt ends with a pinch of reason

By Wang Jingqiong and Yang Yijun(China Daily)

Updated:2011-03-21 07:06

The panic buying of salt in China triggered by fears about radiation exposure following the nuclear leak in Japan had eased by Sunday after the government reassured people the country was not in danger and explained that salt would not help protect them anyway.

...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lso released a statement on Friday reiterating that the country’s salt reserves were “quite substantial”.The statement said salt producers usually hold stocks of salt that can last three months.

Questions:

(1)What did the wife say to her husband?

(2)Did he want to know “Is there any salt left?”

(3)What di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release?教学反馈:为了解决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练习,显然是事倍功半的。而鲜活的新闻热点话题恰好为学生创设了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而,在本堂课的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陈述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通过小组活动和个人发言,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还促进了思维能力和语篇汇报能力的发展,同时对这两种引语有了准确的认识。

1.3 将新闻语料运用于检测,增强现实感

著名应用语言学家 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完全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因此英语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材,精选与整合一些有效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闻材料,重视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实现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所以,在日常教学检测中,精选合适的新闻作为命题材料、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 3】

教学内容:选词填空技巧训练。对多数学生而言,选词填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既要看懂文章的大意,又要了解所列单词的词性和基本搭配。利用前一天发生的新闻材料,自然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把握文章的结构,使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宏观结构并具体细化到对每个单词的微观理解上面,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能力。

教学设计:以鲜活的新闻素材——Rainstorm Drowns Binjiang09/21/2010 16:10(滨江暴雨),考查词汇运用和选词填空技巧。

Rainstorm Drowns Binjiang 09/21/2010 16:10 EST(0148 GMT)

streets pictured September biggest sea hit heavy parts crossing were

Hangzhou’s Binjiang distrcitwas by terrible rainfall last week,with 232mm of rain falling overnight,flooding and drowning underground car parks.Local residents are wading across a flooded street after the tropical storm Meranti brought

rain to Hangzhou on.Binjiang and Xiaoshan were the two _____victims of the tropical storm...Experts say the drainage system in Binjiang is in good condition and is not to blame.The flooding in many of Binjiang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sewage systems at some construction sites.

教学反馈:历年中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生活变化、体现人文素养,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新鲜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人文素养。新闻的特点往往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而这则新闻开篇就告知人们最关心、最重要的事实,如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以及原因和方式(why,how),这对畏惧生词的学生来说,开篇就能读懂文本大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而新闻阅读特别需要"瞻前顾后"获取信息点,这和选词填空答题过程中字句斟酌,分析词性句意,逐步确认备选词汇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这篇由新闻材料改编的选词填空题在生词比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寻找新闻材料中的提示性词语并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进行限时答题,正确率大大提升。

二、利用新闻语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语言应用。近一年的课堂实践与学生的反馈都表明:通过引入新闻热点话题这个渠道,运用于八年级“Go for it”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新闻现场”中感受、分析、领悟、积累,效果很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激活了现场课堂气氛,提高听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激活课堂气氛,学生的倾听才会更加有效。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一单元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学会谈论和听辨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及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然而在做这一主题的听力练习的时候,学生常常感到同时记录数据、方向、和交通方式十分困难,因此课堂也常常会陷于沉闷。针对这种情况,我寻找了几则有意思的新闻材料作为听力内容:一段真实视频新闻A short history of transportation,一篇2011年2月24日的新闻Kids run for raise money for child cancer research (儿童长跑活动为儿童癌症研究募捐)。我先让学生从头到尾总体听一遍,力求有一个整体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听第二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之间组成pairs,相互提问对方第一遍所听到的大体内容,双方口述过后,必然感觉许多具体信息不清楚,再进行重听。第三遍听完,对照原文从头到尾听一遍,要注意认真琢磨自己听不懂或有错误的地方。学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讲述同龄人的新闻片段,之后的听力提高训练显得特别简单。

2.2 拉近了书本与社会的距离,提高说的能力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利、知识面广博,这主要得益于杭外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重视新闻的收听和口语作业。我在反思中发现:要让学生愿意开口,必须让学生会说,除语音﹑语调外,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先选取新闻片段让学生跟着录音模仿读音,扩大学生语音的积累,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热门话题发表个人见解,往往会有创造性的想法出现。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谈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exercise这一话题的时候,我在课件中设置了“Fun Express”这个栏目,放了四则趣味新闻小材料:Donkey Race,Penguin play football,Dogss went woof over a Brazilian puppy love motel,an Australian trained mice to surf the waves,学生在谈厌了自己单一的体育活动之后,对这个类似于动物运动吉尼斯话题颇感兴趣。我让各小组分别讨论并列出各种动物可能学会的运动技能,并展开动物运动需求的对话,再抽小组代表进行台前表演,然后就“Long time exercise,Good or Bad”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各抒己见。辩论不仅要求学生专心听,而且要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说的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2.3 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苦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初二英语教材学习中,容易习惯和满足用英语进行浅层次的会话和交谈,在表述观点时往往只关注语法和词汇错误,而忽略了思想是否有创意,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因此限制了他们的思辨空间。而新闻热点话题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选取合适的让学生有话说,可质疑、可辩驳的材料,让学生去阅读、去累积,从而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举两得。比如“章鱼保罗成英格兰申办世界杯形象大使”(Paul the octopus backs England 2018 bid)[2010-08-23 17:22] 这则颇有争议的新闻的引入,学生按照我预先告知的阅读策略迫不及待地学习了整篇文章,纷纷主动要求看相关的英文新闻链接,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辩论。

2.4 培养了学生未来把握新闻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我常利用视频设备,使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更可以看到新闻的发生,这样可以使新闻本身从枯燥的文字中跳脱出来,使之更加生动,也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新闻本身的了解和兴趣。我要求学生将每天的新闻基本内容记录下来,每次上课时抽取两个小组作当周的新闻综述,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在语音、词汇和写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比如我常常会在学生学过相关的新闻材料之后,要求学生借助文中关键词、生动有趣,连贯有序的新闻图片进行复述,然后笔录下来。我也会通过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新闻之后,仔细研究记者们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在进行新闻热点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写概要,积累写作素材等,对自己喜欢的话题阐述观点和看法,使学生通过新闻这一媒介写出文法正确,语言优美,语感地道的好文章。

三、新闻语料运用于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3.1 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找到教材和新闻话题的最佳结合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Go for it”放在主要位置,保证教材的教学质量,因此新闻热点只能是做平时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先调查学生感兴趣的板块,比如政治,经济,体育,娱乐,时尚或者吉尼斯世界记录等,摸清学生的口味。然后从这些方面去选材,以多元的视角、幽默的姿态围绕主题展开。选用英美人士间耳熟能详的固定表达法,便于学生模仿记忆。对于难度较大的新闻热点,教师尽可能改编原材料,重现书本中、教学大纲中的单词、词组、句型、句法,使学生迅速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3.2 树立素材精选意识,达成自我积累和学科合作的最大优化

新闻热点材料的再加工一般包括:选取、剪辑、问题的设计,耗时耗力。因此我把跟学生程度相当的两份报纸(21世纪英文报,双语报)和网站(易说堂,China Daily英语点津网)作为材料的主要来源,对报纸的各个版面进行分析、梳理,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为了做得更加专业,我充分利用我校社会组的老师们精心制作的每周新闻材料,因为每位社会课老师先分工找原材料、然后合作进行准备到课件制作完成都体现了他们的新闻思想和专业化设计。这样材料的选取,无论是用于课堂还是课外检测,都具有相当大的伸展度和灵活性,不但使学生受益,教师自身的新闻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3.3 树立任务铺垫意识,增加新闻材料结构和内容的可读性

引入新闻热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用能力,教师应经常要求自己用最适合的方法介绍和导入新闻材料;材料的内容的难度尽可能适合于初二学生的学习程度。努力让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在新闻材料中出现频率高的新词,引入一些背景阅读提供简洁和关键的画面,让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和表达,然后再用写的方式加以巩固,例如,运用缩略语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色,像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等等,这些在近两年的报刊上的新缩略语有的还未来得及收入字典,我便在讲课中及时补充新鲜的外报外刊资料,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庞大信息量的输入。笔者根据多年来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和平日积累,立足“Go for it”教材,顺应“快节奏、高密度、广信息”的生活节奏,适时适地将新闻语料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应对多话题、深层次的英语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合作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听与说和学与用的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恰当并灵活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段湘萍.充分解读文本,合理设计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10).

[2]张梅.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5).

[3]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江燕.高校英语听力分层教学的实施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猜你喜欢
语料材料英语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材料
读英语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酷酷英语林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