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葛洪波 唐守杰
日记随笔作为一种作文训练方式,正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事实证明,日记随笔在内容、形式上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激发了学生“我要写”的热情,更激活了学生有效的、创新的思维,写作能力由此得以较大增强,写作水平因而得以较快提高,许多课堂命题作文难以产生的优秀习作源源涌现。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初学日记随笔作文的新鲜感渐渐消失时,惰性也就随之潜滋暗长起来。如果听之任之,日记随笔训练便逐步演变成了“随便写几笔”。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随笔的积极效应也就岌岌可危,甚至消失殆尽了。
那么,怎么预防、消除这类现象呢?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的确,兴趣是积极探究某项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强大动力,日记随笔训练也不例外,激发、保持、提高学生对日记随笔的兴趣是日记随笔训练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我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兴趣往往来源于实际的需要。需要与否和强烈的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及其浓厚的程度。为此,在日记随笔训练中首先要认识到“日记”就是天天写,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及对这些事情的感受。“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有感而发随时随地随手写下的小文章“随笔作文”就是一种自由的写作,教师不给学生命题,也不在写作内容和形式上作硬性规定。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文字也可长可短,“训练”就是优化写作训练体系。
其次必须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不作任何形式的限制,提倡写“放胆文”“放手文”,倡导“实话实说”“实事实写”的文风。期间即使出现了片面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观点,或者接触到某些“禁忌”话题(如早恋等),也绝不横加指责,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更要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当然,这绝不是姑息迁就、听之任之,而应同时辅以热情的关怀,委婉的批评,平等的探讨,以求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辨明正误。同时,在日记随笔训练中应淡化刻意追求写作技巧的倾向,让写日记随笔如同挚友促膝谈心、与知己交流感情那样轻松、自然、普通、融洽,使日记随笔能反映真实的生活风貌,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让每个作者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的才能。进而使日记随笔的写作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通畅渠道,成为精神生活中难以抑制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需求。
日记随笔写作内容宽泛,形式灵活,笔调各异,因此教师应切忌以自身的好恶作为评定的标准,也不必求全责备,而应该以最大的热情寻找、发现学生日记随笔中的闪光点(即使是极细微的),并予以肯定与鼓励。这闪光点,可以是篇章结构、立意取材方面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是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之妙,还可以是体现文中的如爱父母,爱同学等美好、真挚的情感,甚至可以是工整的书写、漂亮的插图。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掘学生日记随笔训练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成绩,看到希望,看到耕耘的成果,看到成长的足迹。
尤其要指出的是,对于日记随笔中敢于突破从众心理,挣脱思维定势,大胆对传统认识或观点提出异议的内容,教师切勿轻易否定、武断地指斥,而应积极地加以保护,努力地予以鼓励。当然,这也不排斥对偏激的或片面的看法应加以纠正,在形式上以平等的讨论、商榷为宜,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日记随笔训练还应重视创设各种情境,利用各种条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获得写作的乐趣。具体做法可以是:对学生日记随笔定时进行评比、展览。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同是每个学生写作训练时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学生产生并增强写作兴趣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对学生随笔定期进行评比是将随笔训练引向更高层次的有效手段。评比可以由教师评定,更可以由学生自评互评。如由每个学生在自己若干篇随笔中选定一两篇,抄清楚,隐去姓名后集中张贴在班级里,由学生在交流投票评选,选出佳作。再由当选者现身说法,向班级同学交流中写作中的甘苦,由此形成班级中争写日记随笔,争创佳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在日记随笔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或征文)比赛,积极向报刊投寄稿件,是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使学生在体会成功的同时认识写作的社会效应与意义。
综上所述,日记随笔是为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之一,因此提倡多写日记随笔是广大师生的共识;而要使日记随笔真正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还必须持之以恒。所以,保持与增强学生写日记随笔的兴趣是日记随笔训练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