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滨辉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者应由选举产生抑或釆用上级任命的方式,取决于党所处的实际境遇。主张“任命制”的人通常会采用列宁的如下话语为根据:“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会生产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那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依据这种逻辑,当着领袖要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而形成全党统一的战斗力时,理所当然要选择自己“信得过”基层负责人作为“统一意志”的中介,据此,“任命制”据有天然的合理性。然而,人们忘记了共产党需要如此“统一意志”的境遇是特定的。这正如列宁在同一文内随后又写道:“在德国,也像在欧洲其他国家那样,人们过分习惯于合法状态,习惯于政党按期举行的代表大会遵照正确手续来自由地选举‘领袖’,习惯于通过议会选举、群众大会、报刊以及工会和其他团体的情绪等方便方法来检阅各政党的阶级成分。但是,由于革命的急剧发展,内战的扩大,不得不抛弃这种通常的工作方式,而迅速转为交替使用合法的方式和不合法的方式,二者结合使用,采用‘不方便的’和‘非民主的’方法来推选、组成和保留‘一批领袖’”③。由此可见,在列宁的眼底,党的领袖采取“任命制”而“统一意志”的必要性在于:党处于“不合法”的革命状态,当时为了使党能成为适应战争的“政治军队”,执行自上而下的“领袖命令”,党内“任命制”是可取的;而至于在和平的“合法”时期,党采取“民主选举”等“通常的工作方式”是顺理成章之事。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其本身就是政权的合法性根据,因此,党的基层组织采用“民主选举制”产生负责人,完全符合列宁的教诲。
从理论上说,党的基层组织采用“民主选举制”产生负责人,具有如下的必要性。
其一,从党组织的性质看,共产党是共产主义者共同为理想奋斗的组织,党员就是党的主体,因此,由党员选举产生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是体现党的宗旨的组织保证。党的奋斗目标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党员作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如果在共产党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居然不能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自己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先进性就令人置疑了。如果说,以往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党被迫采取“任命制”的方式来建构组织,实为应付“不合法”斗争之所需;那么,我们今天仍然将“任命制”永恒化,就失去了社会存在的需求。这无异于承认“党员是领袖的工具”,也就等于否认了“共产党是共产主义者共同为理想奋斗的组织”。
其二,从党组织的运行机制看,“民主集中制”以民主为基础,这决定了党员选举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必然性。在一般的意义上,权力授受环节是党内民主的起点,而选举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衡量党内民主的标杆是成员有效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选举并非参与的惟一方式,却是最主要的方式,其实质是对成员权利的尊重。邓小平曾指出:“不管党也好,政也好,根本的问题是选举。”事实上,党内基层组织选举意味着对以往“任命制”的纠偏。因为在事实上,权力由谁授予就必然向谁负责。在以往的长期实践中,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上是上级党组织酝酿指定,缺乏与选举人的充分酝酿和讨论。这从客观效果看,他们与党员主体形成割离。而正由于授权人和被授权人权力关系相割离,使党员权利关系和责任关系扭曲,导致了指定性代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从而不能真实反映普通党员的意见而否定了党员的主体地位。这种缺陷只能由党内民主选举来纠正。
其三,从党组织的发展趋势看,党的基层组织采用“民主选举制”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共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党内民主”指称:全体党员基于自身的权利,依照一律平等和多数决定的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党内一切事务的制度安排。这当然包括“党内选举民主”。按照新党章的规定,强调党员是党的组织的主体,每个党员都享有党内各级组织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十七大党章规定:“候选人名单要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②《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页。这为党内基层组织的“选举民主”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总之,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由民主选举产生,这是由党的性质、功能、章程决定的,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根据。
党内基层组织负责人的民主选举可分为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具体采取何种选举方式,可视现实情况而定。然而,由于党内长期缺乏选举的惯性,间接选举往往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异。这具体表现为:其一,间接选举制往往变相为任命制。即候选人往往由上级党委“自上而下”地提出和确定,并且强调必须实现上级党委的意图。正是由于突出上级党组织提出和确定候选人或推荐人选的“权威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一些本应由选举产生的干部变成实际上由上级党委任命,从而导致以任命或变相任命代替选举,使选举流于形式。其二,由于间接选举制只有“自上而下”由组织提名候选人这一条渠道,党员不能联名提出或自荐为候选人。这就使得选举人的可选择面极窄,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其三,间接选举制的差额选举的范围窄、层次低。除委员的选举是差额外,书记、副书记一般是等额选举。而且,差额选举常常是预选差额而非正式选举差额,这又使差额选举的作用打了折扣。此外,在差额候选人的安排上还屡有搞“陪选”的情况,人为地设定“硬差”和“软差”,对“硬差”情况进行重点介绍,而对“软差”的情况介绍往往是一带而过,于是,选举人对谁是重点人和非重点人一看便知,这使“差额”实际上变成了“等额”。更有甚者,一旦出现选举结果与内定的“硬差”不一致,上级组织便认为是选举不成功,有的甚至对当选者采取调离等组织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嘉善县神州毛纺织有限公司党组织最近在换届选举中,采用无指定性候选人的党内直选,为党内的“选举民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嘉善神州毛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集团)是一家非公有企业,它于1986年组建党总支,隶属于嘉善罗星街道党委领导。公司共有党员93名,公司设党总支,而下属企业设7个党支部19个党小组。近10年来,公司党总支连续被评为嘉善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连续10年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8-2009年度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列154位。随着公司的发展,党组织如何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引导、服务企业,切实代表和维护广大党员群众的意志,在组织构成上有效的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神州集团在新党章的规范下,将党的民主原则与民主制度、程序、实践相结合,开始了创新性的实践和探索。
神州公司推进公司党组织换届无指定性候选人的党内直选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总支在实践中发现,由传统的任命制原则和非直选制度而产生的基层组织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一,党组织成员缺乏群众基础。非公企业党员员工的流动性,使得一些党员群众本来就对党总支和党支部的成员不甚重视,再加上这些人是由上级指定任命的,自然更得不到广大党员群众的充分认可、支持和拥护。这导致党组织的号召力、公信力长时期被弱化甚至消解。其二,党组织和支部成员对群众沟通、联系和服务不够。选举的指定性现状,使一部分党组织和支部成员不能将组织意图与群众无缝对接,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不相一致时,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这使得党员与组织处于疏离的状态。例如,在前一段时间,企业和员工存在工资等方面的不同诉求,党组织未能及时掌握这一信息而着手解决矛盾。因此,造成党在企业中的权威被严重消弱。其三,党组织的工作动力不足。由于指定性选举的实况,使一些不具备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甚至自己并不愿意做党务工作的支部成员在进行组织工作时,工作动力不足。他们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党组织的功能表面化、形式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先锋队和战斗堡垒作用。据此,神州集团党总支决定,在这次换届选举时,实行“无指定候选人直选”。其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党总支在换届选举时实行“无指定候选人直选”问题上形成思想上的统一。并以决议的形式上报上级党组织。
第二,按党章落实选举规则和程序。在县委组织部、罗星街道的支持下,神州公司党总支专门召开了党员动员大会,向党员详细介绍了“直选”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意义。党总支先后召开了七次座谈会,听取了各党支部书记、委员和党员群众的意见,使党总支和党支部基层组织换届无候选人直选成为组织和个人的共识。神州公司党总支还以党务公开宣传栏、公司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动员,从而激发了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营造了浓郁的民主氛围。
第三,选举过程实行自荐、竞选、公议和直选的机制。神州集团党总支基层党组织无指定候选人直选是按十七大报告、党章的规定:“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①《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北京:人民出版社。的一个大胆实践,凸显了党员公开推荐直选的民主权利。在神州公司党总支的7个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有44名党员参加了自荐竞选;在党总支换届直选中,有11名党员参加了自荐竞选,多于应选职位的71%。党组织在自荐、参选、竞选中,将参选的所有党员有关材料公示,并在选举进程中充分保证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选举后,按直选民主程序将党员大会各委员得票数直接现场公布,并上报上级党组织批准。由此确保了选举程序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这次民主直选的结果形成了与以往指定性形式的巨大反差。从神州集团党总支和下属七个党支部选举结果看:第一支部粗纺车间原普通党员陈利明在支部大会当选为支部书记;第二支部普通党员翁丽华当选为支部副书记;第三支部原副书记陈彩香当选为书记,车间主任张建华当选支部委员;第四支部普通党员平陈元当选为支部副书记;第五支部原团委委员大学生张磊当选为支部委员;第七支部原普通党员牟水高当选为支部委员;神州集团原党总支副书记有一个落选,但仍当选为总支委员;党总支原准备选举产生7名总支委员,由于在选举中两名候选人两次都同等票数,后经党员大会决定,组成由6名成员的党总支。公司党总支书记由董事长、总经理牟水法兼任,党总支副书记由一名生产副总和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组成。在其后的实践结果表明:以党员自荐参选、群众评议直选形成党的基层组织,整体合力和执行力更强,企业党组织的双向进入更有力于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企业的业务发展。
神州集团党总支的“无指定候选人直选”模式对党内民主制度的建构具有普遍性的启迪意义。
其一,彰显了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广大党员直接参与党的各项工作,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由党员主体地位决定的,不存在脱离和违背广大党员意志的组织核心。在这个意义上,基层党员自荐、参选和竞选,极大调动了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激活了党内民主氛围,增强了党组织的生命活力,提升了党的整体性工作能力。在参选和竞选中,党员意识到党员的民主权力和选举人对参选人权力的赋予和要求,具备了更强的责任意识。其结果就是,神州集团党总支、党支部直接在广大群众的监督和授权下进行工作,从而具有了更坚实的授权基础与组织程序合法性。党员骨干和群众形成一个整体,企业开展了“党员挂牌服务”、“争创单项技能标兵”等活动,为党员和员工不断增强竞争力、生存力和企业竞争能力创造了积极的条件。自2009年11月以来,“无指定候选人直选”而产生的神州党总支,在服务企业工作中,要求将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锻炼成企业业务骨干,在党员和业务骨干培养形成企业的干部队伍。党总支先后发展党员28名,培养非党积极分子12名;党员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使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得到实现,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增强;党总支及各党支部成员,年纪更轻,文化素质更高;党支部成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更强;极大地推动了党组织的各项工作。
其二,充分体现了“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之党内民主原则。在现代性政党的意义上,党组织是实现党员和广大群众诉求的政治工具,而决不是少数政治领袖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对以往单向强调组织主体的纠偏。嘉善县神州集团党总支换届无指定候选人直选的实践,从现实中国政治生态出发,按新党章的规定,突出强调了:“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①《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普适性和可行性。事实上,神州集团的这种实验从基层非公企业党组织到其他性质的经济组织,以至到基层行政组织的这种组织选举制度的实践,都可以说是政治成本和风险最小的政党组织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党完全可以此为范本而扩展和深化“民主直选”的制度创新。
其三,党的基层组织直选有利于领导成员责任感的加强和党风建设。党要真正成为广大党员的党,就必须打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制度性障碍,使领导成员通过党员的授权形式而拥有“统治的合法性”。嘉善县神州集团党总支换届无指定候选人直选的实践说明了,“党内民主选举”完全可以做到:使掌权者的权力明确来自授权者,因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起不辜负党员主体的领导责任,进而以此为基础而形成领导为党员服务的良好党风。只有这样,党组织才能限制和制约试图利用组织权力谋私的当权者,克服一党长期执政而容易形成的政治权力堕性和执政综合疲劳症。
综而述之,浙江嘉善神州集团非公企业党组织直选,是党的组织制度的一个大胆实践,是将早已形成的理论规范运用于实践。这种实践效果直接证明了党组织选举制度创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总结神州集团党基层组织直选的经验,推动和深化党基层组织选举制度创新,是执政党的民主执政规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