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基于义乌市实践的研究

2012-08-15 00:47吴百花
治理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义乌文化产业文化

□ 吴百花

全球金融危机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新一轮经济发展不能再走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老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战略性调整,走文化资源再生型与环境友好型相结合的新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应当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把“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文化产业,是浙江大力发展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义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引领义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已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等功能。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文化产业是“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服务。”①苑洁:《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创意、技术高度融合的产业,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种产业门类。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将现有的文化资源和创意资源转化为经济成就,提高产业经济附加值,并且还会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激发来提升和优化整个经济结构。

1、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尤其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压力,使制造业发展面临困局。面对这种“倒逼”机制,必须痛下决心,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身”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之中,文化产业无疑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选择。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独具比较优势:(1)文化产业对宏观环境的反映敏感度低,可以免受自然资源短缺的煎熬。这是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文化资源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消耗较低的特点所致。(2)文化产业能规避环境容量的制约,能够超越于节能减排的环境约束。这是由于文化产业没有环境污染或污染排放较少,被称之为“无烟产业”。(3)文化产业是“未来取向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的作用,不断地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①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已成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劲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和意大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25%。早在2000年,美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等总收入已达700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早在1995年,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就已经超过日本汽车工业产值。日本汽车制造业每年贩卖新型车的收入达4万亿日元,其中有一半属于出售“文化符号”的收入,另一半才属于销售汽车的纯收入。同样韩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游戏软件、动漫画、韩剧等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振兴韩国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一部《蓝色生死恋》改变了世界上许多人对韩国人的看法。一部《大长今》不仅引发了国人的韩剧热,大大推动了韩国文化制品的出口创汇,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韩国旅游、美容、餐饮、服装、化妆品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韩国持有好感。在我国,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首次进入中央全会文件之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众多省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有专家指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需求。同时,文化建设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广大百姓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

在世纪之交,浙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转变的新阶段,浙江产业能否尽快升级,主产业能否尽快转向高附加值领域,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围”。省委省政府意识到,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人才聚集度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顺理自然地成为加快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首要选择。正是在上述背景下,1999年12月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②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4-255页。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全省有11个市及各县(市)也都出台了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经济政策。

文化产业也是推动义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除了要加速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和贸易方式等方面有更大的进展外,还需要有“文化义乌”的特色和品位,这就需要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和辐射效应。为此,义乌需要在充分挖掘自身作为“小商品世界”和“拨浪鼓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内涵的同时,高度重视现代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大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二、义乌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义乌市围绕“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2年,义乌市制定颁布了《义乌市文化发展纲要》,按照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集聚、提升、做强、做大的指导思想,对全市文化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重新定位。2005年,义乌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规定》,明确了“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在这些政府规划的指导下,义乌依托市场优势,培育文化产业,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出口优势。2006年起,借力义乌文博会,进一步提高地方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此外近些年来,义乌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鼎力培育和发展符合本地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大力培育传媒业、旅游业、演艺业、美术业、会展业以及体育健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义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主导产业。

据初步统计,目前义乌全市共有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户)10000多家,其中音像制品批发单位21家、零售11家、出租74家,书刊零售296家(其中报刊亭100多家)、歌舞厅8家、卡拉OK厅35家、演艺场所6个、表演团体12个,网吧138家,印刷企业86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33家、包装装潢印刷418家。年画挂历经营门店400多家,画业经营单位600多家,工艺品生产与销售单位7800多家,经营的画框、美术品、雕刻品等各类工艺品3万余种,产品90%以上出口。文化用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经营商户4500余家,经营品种10万多种,产品70%以上出口。①数据来源于《义乌统计年鉴》,义乌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yw.gov.cn/)。义乌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0万,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核心类文化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形成了以文教体育用品业、画业、工艺品行业、年画挂历业、印刷包装业、制笔业、娱乐业等六大优势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2008年10月13日,义乌市政府下发了《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义乌创意园管理资金,鼓励创意企业入驻义乌创意园设立创意研发机构,经认定的创意研发及中介机构,三年内免费提供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公司及高层次创意人才在园区内创办创意研发机构的,经认定给予其实际投资额50%的补助。进驻创意园的创意人才符合义乌市人才引进的按《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义乌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市委发(〔2008〕30号文件)进行奖励。按初步规划,义乌市产业创意园设立在义乌工商学院内,将以优惠条件邀请全球创意机构入驻,入驻的机构将分为两类:一类从事产品设计,另一类从事品牌设计推广;并通过展览、讲座、调研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创意机构、个人来义乌考察,介绍最新成果,从而推动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义乌的重要城市名片,其整体发展优势效应和特色正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

第一,主体产业优势明显。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和结构层次比较清晰,其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支撑,义乌文化产业形成了五大主体产业,即文教体育用品业、框画工艺品业、年画挂历业、印刷包装业、制笔业。这五大产业在义乌文化产业布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业优势十分明显。连续几年来,五大类主体产业年生产销售额达80亿元以上,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的2/3以上。

第二,文化产品产销联动。义乌既是文化商品的主要销售基地,也是文化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形成产品开发、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取得了市场价格优势。目前,全市有10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和近2000家文化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产销联动”的模式。

第三,文化市场划行归市。为增强文化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义乌市有关部门坚持对文化商品划行归市,集中经营和生产,大大降低了客商采购成本和经营者生产成本,优化了文化产业的竞争环境。目前,义乌文化产品经营场所已经形成了3个专业市场与4条专业街为主的格局。如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市场,主要经营画框工艺品、文教体育用品。

第四,文化产业外向度高。义乌市场拥有中国小商品城的强力集聚、辐射功能以及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以信息灵、价格低、商品齐、更新快、托运便捷等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保证了义乌文化产品的强劲出口增势。义乌文博会历年的外贸成交额都在60%以上,而且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随着义乌整个小商品市场外向度的大幅提升,义乌各类文化产品的外贸出口也成倍增长。以文教体育用品行业为例,年销售额已达50亿元,其中出口额占60%,工艺品行业更是80%的产品出口国外,框画行业产品90%出口国外,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义乌下的定单中最多的也是文化用品。

第五,新兴产业发展强劲。义乌文化底蕴深厚,“义乌精神”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义乌独特的文化个性和丰厚资源优势,激励了“文化义乌”的成长。其业态表现不再是局限于单一的文化用品制造和销售,而通过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开发、物质形态的文化项目建设等手段来实现老城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的整体互动模式,最终达到了“文化资源聚集化、隐性文化资源显现化、传统文化展示现代化”的目标。义乌演艺业、广告业、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逐渐崛起,动漫、游戏、数字影视设备、数码网络娱乐及广告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产品不断涌现。

第六,文化产业链延伸。义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相互支撑协调共进的文化产业链正逐渐成形,各产业形态间因技术、资源、市场要素的高度关联而形成的产业联动,已经显现出巨大效应,它们不是产品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产业衔接而形成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增强了各产业的领域优势和行业竞争力,如在印刷业的带动下,义乌的油墨业、印刷业、年画挂历业等产业都是协调共进,延伸和拓展了产业链,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并扩展了经营空间,企业也获得了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实现了共同发展与繁荣。

三、义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义乌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等有待完善

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管”、“办”一体,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混在一起,文化管理部门陷于办文化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的职能,难以实行对公益型、市场型文化单位的区别管理、差别发展;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产权、经营权不明确,行政干预过多,管理缺乏规范意识,造成文化市场主体参与文化经营活动的难度增大,成本增高;缺少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致使义乌文化产业的市场推介程度不高。在投资体制上,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无偿投入,资金渠道单一,数量较少,很难适应文化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即使政府的有限投入,也有待进一步规范。文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完善。

2、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文化体制的改革,离不开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撑。如资本市场的支持,税收政策的特殊“关照”。仅仅在文化部门进行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还是不够的;没有其他方面的制度配合,是不能成功的。目前义乌市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的框架。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政策界限仍比较模糊。没有真正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行政管理机构分工过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清。此外,还缺乏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兼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义乌主体文化产业除文化旅游业外,媒体传播、体育健身、文娱演艺等方面,发展思路和规划还不够精细。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缺乏研究,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义乌文化产业整体开发滞后,发展不平衡,条块分割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造成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

3、产业规模偏小,集约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义乌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先发地区相比,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北京为812亿元,上海为581.38亿元,深圳为382亿元,长沙市为175亿元,杭州为131.40亿元,义乌为100亿元,2010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达到了702亿元,义乌为200多亿元。同时,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文化经营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从结构布局来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核心层总量不大、外围层不强。新闻、广电、文化艺术等项新兴服务业态总量偏小,低位运行问题较严重。同时,处于“核心层”中的文化事业单位对政府依赖性较高,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市场运作水平偏低,难以充分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其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此外,还存在着区域性发展不均衡、同城文化资源同质竞争,缺少有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大集团和龙头企业。与促进大型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做大做强”的社会主流趋势难以协调。

4、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是高文化、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型产业,既需要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懂得现代管理机制的人才,更需要精通市场,甚至是资本运营方面的人才。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紧缺,尤其是缺乏在省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台柱子”,已经是义乌的“短腿”。由于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导致全市多数文化企业仍以低端的文化加工制造为主营业务,高技术含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多,文化品牌屈指可数,有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产品不多。

四、推动义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在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和突破发展条件制约,走出义乌特色之路,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对义乌发展的又一次考验。

(一)创新义乌文化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业态

1、依托“文博会”,积极推进文化小商品会展业发展

近几年,义乌依托大市场,从展贸型市场培育了更高一级业态——国际性大型展会,并大力发展由此派生的众多专业性展会,成功建立了市场、产业与展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走出了一条“以贸兴展、以展促贸”的独特路子。自2006年起,由文化部产业司等国家管理部门及浙江省文化厅等省内部门,以及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等组织联合主办,商务部服务贸易司支持,义乌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每年一次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性文化展会,确立了国内文体行业唯一的外贸主导型展会的优势,确定了义乌成为浙江乃至中国和全球的文化小商品生产、交易中心的龙头地位,也进一步促进了义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该展会在2010年2月25日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十二五”期间,义乌将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做大做强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扶持壮大会展主体,加强展会培育引进,拓展商务会展产业链。

为了进一步提升义乌“文博会”水平,使义乌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小商品会展城市,义乌市政府力行“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文化产品交易特色,着力提高参展企业质量,邀请更多的国内知名文化企业、文化品牌产品参展,不断提升义乌文博会的档次,努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和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二是坚持品牌化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展会国际化程度,加大在境外专业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化程度;三是坚持专业化发展理念,着力优化展会发展环境,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人性化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展馆指示系统、客商报到系统、服务咨询系统等,为客商提供良好的贸易洽谈环境。完善网络硬件配套设施,加强网络服务力量,提高展会网络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2、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文化小商品城”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义乌更多的企业家和商户们越来越热衷电子商务,积极主动寻求新发展模式。据统计,义乌国际商贸城共有6万多户商铺,电脑普及率已达80%,上网率超过30%,与以往的简易商铺相比,如今经营户做生意越来越离不开电子商务,互联网成为市场外贸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跳板。为了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支撑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新业态的创新发展,培育与有形市场相匹配的无形市场,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义乌还应在网络市场集群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要全面规划和整合行业的资源,构筑文化小商品行业生产和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市政府应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经费,对重点网络平台要重点扶持,加快义乌网络市场的发展。

第二,加快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立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着手规划义乌文化小商品行业企业实施ERP,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建立客户关系系统CRM、供应链系统SCM,同时加强管理的规范化,要有一套统一、规范、有效的信息化规章制度,使企业能准确、规范地采集、处理和交换信息。同时要重点支持B2B、B2C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有形市场的经营户创建自有品牌,积极发展文化小商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商品销售网络,向第三方物流模式发展。

第三,及时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网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至上而下建立沟通协调平台,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如尽早出台《义乌市信用管理办法》,信用信息数据的交换列入各政府部门的责任制考核,实现全市监管对象信用信息的共享,促进企业信用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效形成。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引导、规范网络市场主体,强化市场主体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打造义乌市场诚信品牌。

(二)创新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素

不可否认,义乌地理位置和城市级别对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人才引进、产业布局等都受此影响,因此义乌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立足义乌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寻求创意产业的增长点,走自己的文化创意之路。

1、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增值的核心成分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蕴育了丰富的富有民族个性和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国玉、中国茶、中国瓷、中国红、京剧脸谱、旗袍……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全社会倡导创业、创造、创新的今天,如何挖掘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新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让中国文化为人类造福,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发掘文化传统,打造竞争的软实力,把民族文化特色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之中,用我们的智慧创造知识产权属于我们的创意产品。如义乌华鸿控股集团生产的华鸿相框,融入“京剧脸谱”、“龙凤呈祥”及国画等文化元素后,一路高歌猛进,年出口额超过1000多万美元。

目前,义乌有10000多家文化生产企业,许多企业可以借鉴华鸿的经验,利用文化企业的“集群效应”“义博会”“文博会”等的展示平台和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创意产品,如可把义乌的特产:蜜枣、红糖、火腿的制作过程演绎为木雕工艺品、陶瓷工艺品等,甚至制作成动漫小游戏等,把我们的“鸡毛换糖”搬上银幕;再如义乌佛堂古镇的开发,基于古代的佛堂是一个繁华的商业码头,佛教的传播地,开发中可以把佛教文化、古镇文化、古民居文化“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还原民俗“十月十”交流会的繁荣景象,铺就古街鹅卵石路让游客体验梦回古代江南等,这些无疑是义乌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突破点。

2、创意环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后资源时代,其特征是文化资源不再是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唯一元素,创意成为发展的灵魂,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与之相适应,要制定实施鼓励从传统文化产业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新兴文化产业转变的政策等。

首先,义乌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制,促进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市政府除现在已经提出的鼓励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确定各领域的政策导向外,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考虑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等,再如让银行与文化创意企业建立协议,“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与资本对接,促进社会资金向优势文化产业领域流动,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创业进取,强化市场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协会、商会、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中介机构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代理、推介等服务;促进企业、政府、学界的相互沟通,加强创意成果转换,创造培育企业品牌的条件;加强从业人员资格、资历、职业道德业绩考评等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管理。

第三,建立科学指标体系,有效规划、监督与管理。要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实际,尽快建立义乌市文化创意产业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监督机制,使政府能够宏观调控,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向,更新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并依据评估结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第四,打造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以现有的义乌工商学院创意园为基础,对其前后室外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通过学院产学研合作平台把创意园打造成为义乌小商品创意引擎、义乌创意产业孵化园和义乌城市创新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义乌成为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具有一定水准、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精品和品牌,提升义乌城市文化实力和文化形象。

3、产业嫁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外来增量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情况也不断发生着演变,让农业牵手文化,让文化嫁接旅游,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互动,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新亮点,是进一步提升义乌形象,扩大义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让文化嫁接旅游,是目前义乌市博物馆与上溪镇正在规划并实施的创意项目。上溪镇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苦竹塘边上历史学家吴晗的故居,塘西桥抗战遗址、贝家村八大队被服厂、军械所等等,义乌市博物馆与上溪镇借新农村建设之机,投入近100万,“激活红色旅游资源,营造市民精神氧吧”,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让农业牵手文化,借助文化的深远影响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农业生产与红色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上溪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显著特色,也为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了一大亮点。

(三)打造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创意的源泉,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义乌要以优厚条件吸引国内外文化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及团队来义乌工作创业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实体,使义乌成为全国高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创业乐园。加大对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化产业营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优秀项目、重大文学艺术成果或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和文化产品给予嘉奖,对贡献重大的各类优秀文化人才授予荣誉称号,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四)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应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农村,积极地发展健康的农村文化产业,如大力发展乡村游、农家乐、水果节、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在一些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节、名镇、名村、名园等,如义乌城西的“莲藕节”、佛堂的“十月十”文化艺术节、稠城“社区文化节”、大陈的“春笋节”、义亭的“红糖节”、赤岸的“丹溪文化节”、上溪“桃花坞旅游文化节”、苏溪的“孝义文化节”等等,都已形成义乌市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节庆品牌,佛堂镇桥西村的徽派古建筑群,打造了该古镇旅游的特色品牌。□

[1]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陈立旭.解读文化和文化产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管宁.加快转型强化创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高敏.做强文化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选择.研究,2009年第6期。

[6]义乌会展办.2009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总结报告.2009年5月11日。

[7]王瑞亮楼丽君.义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24日。

[8]史征王文科邰小丽.“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构建、影响与传播.2009年4月。

[9]杜学文.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转型发展.前进,2009年第4期。

[10]刘淑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群众,2009.2。

[11]史征: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研究.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

[12]王瑞亮,楼丽君.义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24日。

猜你喜欢
义乌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义乌展
谁远谁近?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