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2012-08-15 00:42张妮妮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天才公平计划

张妮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天资聪颖或在某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人,古往今来皆有之。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实施的教育,被称作“天才教育”[1]。

一、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天才教育)概况

1868年,美国苏里州圣路斯公立学校校长威廉姆·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论证了对聪明学生采取加速学习,促其发展的计划,这可以说是美国天才教育的序幕。此后,美国天才教育在几经兴衰的历史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美国教育中的特色之一。

所谓青少年搜星计划又被称为天才教育计划。其宗旨在于尽早发现将来有可能在学术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学生[2]。在美国人看来,天才是那些拥有着高智商、高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的人,这些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甚至于整个世界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计划的实施必然要对“天才”们做出鉴定。在美国,幼儿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天才儿童的筛选中,这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被纳入到了搜星计划当中,被安排提供相应的教育,进行特殊的培养。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当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所显现时,搜星计划便在标准化的考试中去发现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标准化的考试,或者说天才生的鉴别,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各州自行规定,但他们的鉴定标准不完全是根据客观的标准化考试来判定,还有一些较为主观的评定标准,如,教师、同伴或者家长的推荐。

进入搜星计划的学生被纳入到人才库中,这部分学生会拥有更多的培养机会。在教育信息网络中,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这是很多一般学生无法接触到的信息资源。一些知名的大学和机构专门为这部分天才学生设立教育计划或竞赛活动,让其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研究当中。比如,某知名的大学专门针对高中天才生所组织的学术夏令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专业的辅导和指教,而其参与的各种项目课题可能是在国家甚至国际竞赛中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很有价值的,这样让很多天才儿童能有机会更加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另外,天才儿童也可以接受超出自己同龄学生的知识和内容,学校也对各种科学的、有利于天才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培养。

总之,美国的搜星计划是对那些有潜力的天才儿童进行特别教育的一种计划方式,让他们能够被及早发现,充分挖掘其特长,对其进行深入的教育,培养高端的精英人才。当前其培养模式主要有家庭教育、特设学校以及普通学校。家庭教育能够对孩子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学方式也更贴合个人实际,而且在父母细心的观察和了解下,其潜力更容易被充分发掘;特设学校则包括一些特设班,主要是特殊学校或者机构等;普通学校就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实施的天才教育。

二、教育公平下的天才教育

(一)平等主义观对天才教育的批判

近年来,教育公平呼声渐长,许多学者认为追求平等和追求卓越两者不可兼得,对天才儿童给予特殊关照,让他们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教育不公平[3]。罗尔斯的补偿原则也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个阶段”。[4]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支持,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主义”,他们批判“筛选”制度,主张不论背景、天赋和能力高低,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主义所倡导的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他们希望能将教育变成完全的平均主义。事实上,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国家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实现了教育起点的公平,当所有人都“有学可上”的时候,进而追求一种“上好学”的目标,像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这样给一部分人的优质教育制度自然受到这部分人的批判,认为这是将不平等延伸到了教育过程中,进而造成了结果的不公平。

2001年,布什总统推行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改革计划,旨在让所有的孩子都得以发展,这一计划中对天才教育没有做出相应的说明,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标准[2]。它的出现和实施,对搜星计划的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其实施中的挫折。《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是本着“公平”的原则,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它不提倡“天才教育”的推行。

(二)“天才教育”是更高水平的“公平”

追求“教育公平”毋庸置疑是合理的,也是积极的,但对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实施一种特殊的教育培养方式并不违背公平的原则,相反的,它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1.天才儿童的鉴定和考量是对“因材施教”中“材”的确认。

中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它的理念并不违背“有教无类”的思想。既然是“因材施教”,那么“材”的界定当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中,对“天才”的认定可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是科学化的考量。

总体上来说,选择接受天才教育的学生通常要满足的条件是:优秀的学习成绩,教师或家长的推荐,很高的IQ测试成绩,家长的批准。当然满足以上条件就必须接受相应的考察。首先是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考量是根据标准化的学科考试成绩来实现的,一般来说,他们的成绩必须是班级或者同年级里名列前茅的,通常是所在州同年级排名的前10%-15%[5]。其次,教师或家长在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过程中,发现其潜力、特长,可以要求将其纳入到天才教育的行列当中去。另外,智商测验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被学校、教师、家长推荐的学生,都会对其进行IQ测试,根据智商测验的成绩进行选拔和认定,天才学生的IQ分数往往要求130分以上[6][7]。

科兰兹在《科兰兹天才鉴别量表》中,将天才划分为十种,主要包括(1)视觉艺术天才;(2)表演艺术天才;(3)创造天才;(4)一个侧面的天才;(5)学习天才;(6)领导能力和组织天才;(7)心理发动天才;(8)空间和抽象思维天才;(9)失水准天才;(10)隐蔽的天才;训练老师从这十种不同的角度评定班级中的全部儿童[8]。这样多类型地考量每个人的特长,是符合科学要求的。

总之,美国天才教育对天才儿童的鉴定、考量是多方面、多元化的。不仅考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征,而且将教师、家长的考核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在考试测验的同时,还对其作品、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察评定,是真正的选“材”。

2.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既然“天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那针对他们的教育当然也是要“特殊对待”了。

首先是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当前,美国针对天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普通学校教育和特设机构教育[1]。

在没有正规的天才教育出现之前,家庭教育是天才教育的主要形式。它针对的是个人,而不像学校面对的是群体教育。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让他们更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无论是教材还是学习方案,都是家长们亲自挑选和制定的。这既能全面照应学生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挖掘其潜力,培养特长。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们还定期向家庭所在区域递交“教学计划”以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家庭学校的组织里相互交流经验、心得。接受家庭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大学去学习[1]。普通学校的天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普通学校的教师对“天才儿童”进行个别的指导,并制定天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分类教育。特设机构教育既包括那些特殊学校也包括特殊的教育机构,或者特殊的教育班。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浓缩教学法、富集教学法、独立自学法、建立综合能力教学法等[6][7]。如在建立综合能力教学法中,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或合作的形式进行一个完整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最初的设想、执行过程、分析研究结果和阐述研究结论[5]。

总之,美国对天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其基本学科知识的快速、深入学习,同样重视个人思考、创新、探究及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美国搜星计划下的天才教育,并不违背公平原则,它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充分挖掘其优势潜力,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是一种高层次的公平,这种公平是建立在差别上的公平,让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不浪费人才资源也不忽视弱势群体的教育。

三、美国搜星计划下天才教育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和启示

(一)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差异基础上的公平。

瑞典现代教育公平理论家胡森(H.Husen)在批判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关于“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两个极端后,提出了“新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教育面前机会均等并不是指机会的同一性,机会均等意谓向每个儿童提供使个人在入学时存在的天赋得以发展的各种机会。我们不是要在完全同样地对待每个学生的意义上去实现机会均等。相反,可以说应当为所有儿童提供在社会差别上区别对待的均等机会[9]。中国人才研究会超长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刘彭芝,也表示“教育平等不仅是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教育方式。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10]。冯建军在其论文中写道:“教育必须以才能为标尺,以才取人就是公正,优胜劣汰就是平等,教育不可能使每个人毫无差别地接受相同的教育。真正的公平是能力的公平+选择的公平,是基于能力差异的教育选择。能力超群者应该受到优越的教育,能力平庸者、低下者只能受到一般的教育。教育根据学生的能力而进行选择,使人人得其应得,充分发挥其潜能[3]”。

“天才教育”无论是得到拥护还是受到批判,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确实是顺应教育公平理念的。我们所谈的教育公平并不是完全的平均主义,追求的也不是片面的“平等”和“公平”,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公平,真正地让资源充分利用。虽然这种差别基础上的公平还只是理想中的教育公平,但我们不妨向着这一理想去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这种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二)教育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中对天才的鉴定、培养都给我们当前的教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尽管每一种再完善的鉴定方法也无法完全对一个有思想、有意识和时刻发展着的人做出恰如其分的界定,但至少其多方面、多角度、多类型的评定方式对我们有些许启发。“应试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的代名词,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无一例外关注着每一份试卷的分数,为了提高成绩,各方面用尽全力。对此,教育工作者们呕心沥血,不断举旗反对,但现实仍旧只关注成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家长都应该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学生,让学生们有空间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天才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一间教室里,而是存在于社会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里,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是各种形式的结合,教室里的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玩乐中的教育等都可以让学生得以发展,在不同的情境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提高自己。

总而言之,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下的“天才教育”中存在着很多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因素,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启发,更是对每个学生教育和发展的思考。

[1] 唐璇.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张熙.不让天才学生掉队[A].中国基础教育报告:区域研究2009[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176.

[3] 冯建军.教育公正:追求卓越还是追求平等[J].大学教育科学,2007,(6):6-12.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5] 刘华锦,叶正茂.美国小学天才教育探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5-37.

[6]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NAGC)website[EB/OL].http:/www.nagc.org/,2011-12-02.

[7] David Palmer.Parents Guide to IQ Testing and Gifted Education,Parent Guide Books,Long Beach,California,USA(2006)[EB/OL].http:/www.parentguidebooks.com/,2011-11-25.

[8] 宋秋前.欧美天才教育理论与实践略述[J].舟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5,(4):42-47.

[9]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0.

[10] 樊未晨.人大附中校长:超常教育是真正意义的公平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9-08-27.

猜你喜欢
天才公平计划
公平对抗
党天才
怎样才公平
天才or怪咖
笨柴兄弟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