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兰
2012年6月,在谷歌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I/O大会),备受关注的Google眼镜终于正式发布。它亮相的方式也充满戏剧性:几位谷歌工程师佩戴着谷歌眼镜从高空跳伞,谷歌眼镜把他们在空中看到的景象拍摄下来并直接传回开发者大会现场的大屏幕上。他们降落在会场所在大楼的屋顶后,将藏在怀中要在会议中展示的产品样品交给骑山地自行车的同事,经过几番接力,这款已经被业内人士猜测、谈论了几个月的新产品,最终进入会场,进入公众视野。
这样一种刺激的发布方式,是否预示着谷歌公司想借这个新产品发起信息终端的一场变革?
基于谷歌眼镜目前具备的10余种功能,人们很容易把它与手机联系起来。但与一般手机不同,它是一个摄像头+微型投影仪+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摄像头可以提供与人眼观察相似的拍摄视角,这种拍摄视角也被人称为“第一人称拍摄”。投影仪可以将信息投射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据体验者称,它所带来的是一个类似于笔记本屏幕的视觉体验。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
由于目前的定价为1500美元,且很多功能还不完善,谷歌眼镜一时还难以成为普通用户的随身用品,它的第一批用户,也许主要是想以谷歌眼镜为平台进行相关开发的技术人员。但是,不管谷歌眼镜的市场表现会如何,它所预示的一些方向都是值得我们瞩目的。
谷歌眼镜预示着终端与人的更紧密结合。
尽管手机常常被人们当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但它毕竟还是一个身外之物,手机离不开“手”,这也就意味着,在使用手机时,其他同样需要用手完成的工作会受到影响。而谷歌眼镜将人们的双手解放了。在进行图像和视频的拍摄时,解放双手,更是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
除了在“007”、“谍中谍”这样的电影中能看到类似的科幻设备外,似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难以找到与谷歌眼镜类似的 “神器”。但其实谷歌眼镜也并非完全横空出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称为“可穿戴”计算机之父的加拿大人史蒂夫·曼恩就开始致力这个领域的研究。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学习期间,也推动了这个实验室对于“可穿戴”终端的开发。在曼恩发明的“EyeTap”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谷歌眼镜的影子。当然,未来的可穿戴终端不会局限于眼镜,它可能成为手表,也可能成为衣服的一部分。
“可穿戴”终端也许意味着,终端真的将成为人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新的器官。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将不再是一个比喻。
谷歌眼镜也预示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更自然结合。
谷歌眼镜所采用的技术被称为“扩增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其特点是通过显示装置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附加相关虚拟信息,当然,这些信息是通过网络提供的。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实时叠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谷歌的联合创始人布林说,“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无缝对接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许是谷歌眼镜开发的基本动力。
2009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印度裔学生普拉纳夫推出了他的被称为“第六感”的发明。这个装置主要由网络摄像头和投影机构成,它们与一个可上网的(Internet-Enabled)的移动电话相连。摄像头拍摄到某个对象时,这一移动电话马上到互联网中查找与之有关的信息,并用投影机将相关信息投射出来,投射屏幕可以是墙面、人体或者任何平面,整个装置的成本不到350美元。
普拉纳夫展示了这样一些可能性:当人们读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时,报纸上出现了与文字内容相关的视频,当人们阅读一本书时,关于这本书的书评的电子信息同时可以显现,甚至可以听见……
普拉纳夫的技术的核心,在于找到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为“比特”信息后,再将它“反射”回物理世界中,而不是让它们停留在电子屏幕上。
普拉纳夫在介绍自己的发明时,曾这么表达他的发明的价值:“让人保留人性,而不是成为坐在机器面前的另一台机器”。
尽管普拉纳夫似乎对谷歌眼镜并不十分看好,但是,“第六感”与谷歌眼镜的追求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彼此隔绝的两个世界。
当然,这样的一种连接,是否真的如普拉纳夫所希望的,让人保持人性,还不得而知。也许这种连接,会使人们彻底改变人性,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挤压中进一步迷失。但是,技术的逻辑也许就是如此,不会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