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共享

2012-08-15 00:51郑林霄
中小学电教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分配城乡资源

☆郑林霄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众多的发展成绩面前,城乡之间的差距却不断地扩大,尤其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信息技术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样表现在对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等方面,然而,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由“知识鸿沟”走向“数字鸿沟”[1],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区域地理和经济的不同,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在很大的范围中进行,故笔者认为,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在县级区域范围内对城乡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一、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的失衡

教育信息资源包括能促进教育发展的所有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在教育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失衡,导致了“优质资源无法共享的现状”。[2]具体表现在观念、物态信息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在观念上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政策上的偏差,在大的地域内分为优势地区和非优势地区,在同一范围中又普遍存在着重点与非重点,直属与非直属,城市、乡镇与农村等级别上的差距。所以,在国民的思想中就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地方好就应该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农村的发展要为城市的发展而服务。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往往更倾向于重点、直属、城区等相对发达的地方,造就很多的实验学校、明星学校,将这些学校作为本区域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却忽略了其他学校的发展。因此,从某一方面看,一所重点学校的建立是牺牲众多学校发展的结果,在优质的学校能培养出优秀学生观念的驱动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学习,从而又影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这样国民更加认同先前的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恶性循环,结果却忽视了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这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和谐发展。

教育信息资源分配的根本是教育资金的分配,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核心,体现在物质资源的分配方面。在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比例中,基础教育只占有很小的份额;在各种教育研究中,同样分配给基础教育的资金也很少,如此少的教育经费中,除去学校教育设备的更新建设费用,余留给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则少之又少,这仅有的经费大多数分配给城市或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资金的分配从高到低呈梯状依次为:城市,城镇和农村[3]。

城市或重点学校得到了丰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之后,用于大力购进最新式的教学机器,构建最好的校园网,配置最新的教学软件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方面。这些在推动学校发展和培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或重点学校的强大优势吸引着家长和学生,更吸引着优秀的教师。由于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十分快,这导致了学校要保持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越性就要不断地对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更新换代。然而,在农村信息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还没有进行信息化教育,仅有的教育经费通常用于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改造等方面,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建设的差距。在城市或重点学校为信息化资源建设寻找新的出路,追求最新的设备和最优秀的师资的同时,一些农村学校还在为基本的信息技术设施而苦恼,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与师资引进而发愁。总之,城乡之间在校园网的建设、硬件、软件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以及信息技术师资建设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分配已经失衡,亟待解决。

二、信息环境下城乡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基础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已经严重的失衡,这引起了专家和教育部门的关注。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思考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城乡失衡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这种失衡局面的方法与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用技术促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均衡的理念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肯定与支持,信息技术,尤其是网路技术在技术的层面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合理分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隶属于教育系统,而教育系统又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有着非线性的联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通过竞争与协同机制维持着该系统的生存、发展与灭亡[4]。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看法,更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信息资源则会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公平至关重要。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先天条件相等的个体,应获得相等的教育待遇和安排,同时应按个人天赋能力的差别,而予以相称的分配,即广泛的教育机会均等[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和上好学,而城乡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体现教育的起点公平。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的失衡使得适龄人口无法得到最低质量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机会,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处于经济与人口的两极推动与双重制约之中[6]。故推动教育城乡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教育公平的需要。

2.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拥有了以前的媒体所没有的特性——双向交互。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未来的社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IPv6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容量的网络传输提供了可能[7]。信息技术硬件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大面积的普及成为可能;软件的配套设置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的形势。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共享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失衡的问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为解决失衡对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平衡资源分配不应在太大的范围中进行规划,应在区域即县域范围内进行设置,以县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首先要在政策上进行大力的引导,制定适度的政策,建立合适的措施在物质资源和师资队伍两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共享。

1.政府全面规划与政策的引导

实行正确的政策导向是实现教育公平配置的根本。只有在政策的宏观层次上进行调整,才能够逐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合理分配。为此,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义务教育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教育信息化[8]。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放弃传统的观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教育信息资源的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对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障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机制,减少一次性的教育资金的数额;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对口支建活动;教育经费的分配能够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及贯彻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可以推行城市支援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项目,并且能够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发展,政府对其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

鼓励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推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城乡共享的活动。如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如今又推行了“班班通”,从“校校通”到“班班通”的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2.物质资源的城乡共享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体现数字化教育信息库的建设,从技术层面上讲可以考虑以省为单位,甚至是国家统一集中建设一个超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供全省或全国的学生共享。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网络带宽和网速等因素,还要考虑各地区教育对象及地方特色,故提出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发展结构。以县为单位,在城市中建设大型的数据共享平台和资源库,为整个区域内的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这样不但解决了“校校建库”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能够共享各个学校建设的特色资源,这样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建设大型教育信息化资源库是确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建设“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先决条件。在解决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之后,如何“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通”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建设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运用光纤进行连接和传输。

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资源传输网络的建立为各学校和教育工作部门能够进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各级基础教育学校可以不断扩充和完善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城市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整体上对资源库进行管理设计,制定一些具有模版化的资源供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选择和修改,以成为具有各地特色和适应本身教学的教育资源。这样,农村的教师可以享受区域内同等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将自己制定的资源传输到资源中心,供城市的教师进行学习和修改,这样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作用,进而使得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共享和发展,以达到区域内的资源均衡发展。

3.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为教师在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然而,由于教师能力的差异,城市中优厚的待遇,使得大量的优秀教师走向了城市,这使得农村信息技术师资队伍与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所以,建立“名师共享制度”并按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选拔教师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师资建设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教育信息化物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推行城乡互动教学,教研室积极引领基层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研究,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城乡异地授课,使农村的孩子可以接受到同等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开展城乡教师的轮岗,城市教师对农村或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或挂职,并且将这些项目与教师的职称评比挂钩,以保证能够有优质的资源走向农村。

现在的各种教学平台和网络虚拟社区能够使城市或农村学校在对本校学生实施面对面教学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农村或城市学生实施非面对面的网络教学。同时,城乡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一起共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是主要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教学只是有益的补充而非替代。

[1]熊才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06,(02):66-70.

[2]梁林梅,桑新民.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和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08):21-24.

[3]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顾明远.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0-11.

[6]吴刚平.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1):39-41.

[7]陈艳格,马慧.IPv6校园网过度方案研究[J].光通信系统与网络技术,2010,(12):26-28.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猜你喜欢
分配城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资源回收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