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展文国
巧妙切入,让小说阅读灵动起来
江苏 展文国
小说教学,一般都是死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不放,最后将文章的主旨硬塞给学生。要想让小说阅读的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地会学、乐学,教师就应该巧妙地选取切入点,并围绕切入点设计出有序的问题或活动,才能让小说的阅读灵动起来。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选准切入点呢?
小说中的有些关键词往往是小说主题的聚焦点,或是人物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或是环境描写的着力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抓住这个关键点,就能顺利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激活全篇文章的学习。这些关键词可以是一些不起眼的词语,可以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情节安排或人物刻画的语句仔细挖掘出来的关键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老课文,一直作为经典文章被选入初中课本。小说篇幅过长,内容较多,同时,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很远。在一次省级听课中,翔宇宝应实验初中的杨老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的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就紧扣“半”字,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经过梳理、总结,学生很快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1.苦读半辈子,结果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2.说起话来,白一半,文一半,说话半懂不懂。
3.姓名取之于“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
4.喝酒,短衣主顾站着,长衫主顾坐着,而孔乙己却“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两种主顾的身份各一半。
5.孔乙己死了,应该不会留下一半在世上,但掌柜的粉板上,分明还有他“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残缺的肉体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苦难灵魂却还附在酒店的粉板上。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蔑,等等。
以“半”字为路标,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迂腐,羡慕上层阶级,鄙视劳动人民”的丑陋思想,感知科举对孔乙己的毒害之深,感知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文本的价值是非常丰富的。笔者在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引导下,发现文章的主题,无论是揭露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着的人性人情,反映小人物的辛酸,对金钱至上的尖锐的批判,还是对纯正的人性人情的深情的呼唤;包括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字——“钱”。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根据你对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用一个字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并说明理由。学生激烈讨论,认同应该用“钱”作为副标题。巧抓一个“钱”字,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对小说的主题、情节等把握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交流中,弄懂了:占有钱——赶于勒;愿赔钱——盼于勒;没了钱——躲于勒的情节的安排的巧妙,同时也了解了文章深刻而丰富的主题。
小说中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想确定一个最佳的有效的切入点,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确定核心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的教学内容。
文本中的关键句往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或者是饱含深情的句子,或是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的句子,只要好好挖掘,好好利用,就会发现这些句子有很强的教学价值。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为引导学生更彻底地潜入到文字中去,深入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用心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翔宇宝应实验初中的李老师另辟蹊径,以文中的两个比喻为泉眼,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以下问题:( 1)作者在“烈日”和“暴雨”的两部分文字中,各有一个写祥子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2)作者为什么要将祥子比喻成骡马呢?你认为这个比方恰当吗?你怎样理解最后作者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的呢?以上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空间,深入挖掘,引出汩汩清流,达到了较为活泼、灵动的课堂效果,让学生亲近了平易生动、富有京味的语言,真实走近了了祥子痛苦艰难的生活,感受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故乡》时,紧扣“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句话,先引导学生读出“我”在这句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是那个故乡,却又不相信。接着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请学生在第2节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的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2)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语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3)闰土与杨二嫂分别有哪些变化?(4)美丽的梦想该怎样实现呢?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呢?你能理解鲁迅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的含义吗?师生在对话中,既完成了对人物的分析,又领会了小说的主题。
文中的关键句要靠教师发现,不仅要发现这些句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也应该想到它们在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标准选择的关键句可作为解读文章的有效的切入点。比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社戏》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有的文章孤立地看并不能看出它的显著特点与价值,但在与其他类似的文本的比较中就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应善于挖掘同一类文本在主题或情节等方面的异或者同。这些相同点或不同点就可以作为有效的切入点。
《变色龙》与《我的叔叔于勒》都属于19世纪国外的经典小说,都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的主题。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同”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1)《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与《我的叔叔于勒》克拉丽丝都在作品中演绎出“变”的丑剧,他们各是怎样变的呢?(2)是什么使他们发生变化呢?(3)他们在“变”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始终在不变呢?通过以上问题的深入讨论,既理清故事情节,领悟了文章深刻的主题,同时也掌握了应该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言行的分析来领悟主题这一主要方法,可谓“归一类而知全面”。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是反映了封建教育与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不同的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性格不同,作品揭示的主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认真比较的基础上,可以以两篇文章的“异”来切入:(1)同样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2)范进是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那么他们的性格究竟有什么不同呢?(3)《范进中举》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与《孔乙己》中掌柜在粉板上写的“十九个钱”的“执著”,鲁迅与吴敬梓所赋予这两个人物有怎样的不同的社会意义?
总之,切入点的选取,不论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不论是同类小说的同还是同类小说的异,都应该依据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研读,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体现出教学设计应以文本为本,以指导学生的爱学、会学、乐学为归宿。巧妙地选取切入点,小说的核心教学目标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才会更加恰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增强。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