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徐东兰
谈情感语文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山东 徐东兰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动辞发”的产物。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披文入情,以教师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现代语文教学中,涌现出许多情感教学方面独树一帜的专家、教师,如于漪、欧阳代娜、韩军等,为现代语文情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谈对情感语文教学意义与方法的一点浅见,仅博方家一笑。
1.情感激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什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呢?“情”的感染与熏陶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智力的发展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要想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就要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并使之与理智的活动趋向统一。教师要能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其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就必须深挖课文中蕴藏的感情,讲课时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样做的。她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用发自肺腑的语言传达炽热的感情,使学生心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那种抽象课文的情感因素而仅仅进行纯语文知识教学的呆滞刻板、机械训练的方法,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相反,由于淡然寡情、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原有的兴趣也会逐渐衰退,以至消失殆尽,最后只好把语文课当作沉重的包袱背起。
有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析文”而忽略了“体情”,置课文思想感情而不顾,仅就句论句,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搞得支离破碎,则如过眼烟云,瞬息即逝,不仅会削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还会使他们的思维变成干涸的河床,大大降低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情感入文。宋朝文学家苏辙说过:“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意思是说,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有感而作,专学为文则是舍本逐末,写不出好文章。要写出动人之情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动情。教师如果不能“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无动于衷,不懂得文章即是作者感情迸发,又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学生没有领会课文中的“情”,就没有读懂课文,怎么能掌握驾驭文字的技巧呢?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能在认识事物、调动感情的基础上成功地借鉴范文,就不能“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而只能“为文而造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矫揉造作地无病呻吟,故作激烈的高声昂调,或木然无情,或虚情假意,完全类似玄谈文、八股文等机械宣教品。如此作文,只不过是从“喷泉”里出的“水”罢了。由此可见,要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教师首先就应把情感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说:“在语文课堂上,凡赏诗、析文易,移情难。”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从感知阶段飞跃到感受感动这个自由王国呢?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教师通过富有魅力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这里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流畅的、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有助于对全文形成一个完整鲜明的总体形象。不仅为下一步分析、推敲欣赏词句段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内心产生出一种学习探究语文的兴趣。
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基调,教师讲课的情绪要灵活多变。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侃侃滔滔,为人动容;该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这样动情渲染,一词一句牵引学生情思,一举一动点燃学生心灵之火,一篇一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引导他们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学生自然会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同样会为《与妻书》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品格而凝神动情;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美、南国花城的旖旎风光美、天山景物的壮丽美而心驰神往,拍案叫绝。这样,学生不仅爱憎分明且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自然会感知美、热爱美,并且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教师加以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的。使学生步入美境之中,深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
《我的空中楼阁》是篇美文。首先是绘画美,作品中的远景、中景、近景有着极清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又能把园外的景物与园内的景物结合起来“借景烘托”,而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使境界全出,使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其次是色彩美。全文以“绿色为主色调,那蓝的墙、白的窗、院内的红花、院外的青山”便在这主色调中渲染成一幅宁静温馨、平和隽永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美的认识。再则是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描写。通过揣摩使自然景观产生的美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进而深刻把握自然事物与自然对象的精神和生命意义,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
文学作品的深刻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作品中的美学意味也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这样才能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讲到五位烈士的牺牲,首先详尽的说明了时间:三一年二月七日夜或晨,地点:龙化警备司令部,牺牲惨状:柔石身中十弹。按常情,本应顺势有大段的议论抒情,然而鲁迅先生却只写了四个字:“原来如此!”……,就戛然而止。为什么呢?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应该理解省略号里蕴含的无穷意味:“我”是如此震惊、愤怒,……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卑劣、凶残、暴虐……所谓“哽噎不能语”,是先生此时此刻的情态;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鲁迅先生在省略号里发出的惊雷似的呐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其幽处必显,使其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都深深地打动了自我的灵魂,从而达到了共鸣。这种审美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其他分析所不能取代的。
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除了在表现美、鉴赏美中加以实践升华以外,也还包括着创造美的实践。建构情感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以很高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为基础。否则,情感教育只能被认为是一个假大空并束之高阁的花瓶。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