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报纸民生新闻之我见

2012-08-15 00:43陈学龙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老百姓新闻报道百姓

□ 陈学龙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6)

近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重点,这些报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民解疑释惑,帮民排忧解难,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由于民生新闻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报道无论从价值取向、内容形式、风格定位、表达方式、传播手段上,都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这也是民生新闻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缘由。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新闻报道也需要调整思路,改进方式,保证报道质量和社会效果的全面提升。在此,笔者仅就如何做好报纸民生新闻报道谈几点看法。

把握好民生新闻内涵

“民生”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说,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科教新闻,只要它关注的内容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都可以称为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闻样态。作为新闻,它必须遵循党和政府对于一般新闻的原则要求,体现新闻的党性原则;同时,它又要突出民生,反映民声,表达民心,体现出它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显著特色。民生新闻的这种“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的基本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一直强调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民生价值,无论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为”方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也无论是新闻业贯彻执行的“三贴近”原则,还是当今社会强调落实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明显地体现出了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更应该注重民生新闻报道,充分体现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深蕴时代内涵的民生新闻报道,才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提高民生新闻报道质量

确立民生新闻是“大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是新闻在“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给老百姓话语权,勾勒出“时下百姓生活的全景图”。如今,不少民生新闻一味报道群众生活中的琐事,诸如煤气涨价、公交车改道、柴米油盐等内容。虽然这些“小民生新闻”在一段时间内也能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由于内容较浅、琐碎,很难长久吸引大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读者需要更多、更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因此,民生新闻报道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拓宽题材选择的广度,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民生新闻报道,应该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取向。除日常生活外,民生的表层背后有关于生活、关于生存、关于生计的更严肃的话题需要关注。所谓生活,就是百姓的衣食住行;所谓生存,就是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权益、权利;而生计,反映到政策层面上就是“国计”,就是大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期的民生新闻是“大新闻”,题材不再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再现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具体的事件真实,而是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并从受众最关注的角度,以受众最想知晓、最想了解的尺度,把民生新闻做好做透,从而加强读者对报纸的依赖程度。

强化民生新闻“与我有关”的观念。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角是老百姓,报道的内容要让老百姓觉得“与我有关”。所以,新闻要从百姓关心的角度切入,以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讲的大多是平常人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说的大多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着意刻画普通人。从小事入手,再由小及大,深入浅出地以可知可感的语言进入寻常百姓中,让百姓像邻居、朋友一样杂谈世相、闲话家常,以丰富生动的语汇聊着身边的事、周围的人。但是,这并不是表示民生新闻是“微不足道”的。其实,百姓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他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同样很关心,重要的是新闻人只要能把“点”挖掘出来,才真正体现了民生新闻所倡导的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讲述百姓心声、为百姓办事的理念。

近年来,《大同晚报》把抓住大同市委、市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切入点和主要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宣传的方法上,遵循新闻规律,降低工作味,力改灌输式,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报道读者关心关注的问题。比如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关于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民生政策一出台,《大同晚报》会在第一时间、用足版面,做晚报化的解读,为读者服务到家;对行使立法、监督等职能的全国、省、市“两会”,也会从读者关注的角度予以强势报道。

增强民生新闻要走“新”路的意识。民生新闻是都市类报纸发展的一个发力点。做好民生新闻,要求突出一个“新”字,要思路新、策划新、选题新、内容新、角度新,善于借鉴和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有效传播手段,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民生新闻要以受众喜闻乐见为根本,不断增强开放性、参与性及互动性。这也符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标准。比如地域的接近性就是民生新闻的一大卖点,新闻人经常会巧妙地用老百姓所熟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口语、俗语、歇后语等来配合叙事说理,同时升华了平民的语言。而且经常利用讲故事、打比方等表达方式,帮助老百姓分析、理解、消化内容背后的未尽之意,使内容中那些有待挖掘的意蕴,也变得直白、丰富、鲜活了。然而,许多普通百姓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新闻人要进行解读、分析、延伸等方面的深加工,给受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例如双向互动,手机短信、现场热线、读者来信等。努力使受众从栏目的生动、感动、互动中,感受到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闻信息。

另外,做好民生新闻,还须不断提升栏目的质量,打造品牌。品牌如同商品,是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纸质媒体要自觉树立民生新闻品牌意识,培养名编辑、名记者,打造名牌专栏,拉近和社会大众的距离。近年来《大同晚报》陆续推出了“小邹单骑走社区”、“燕子寻医问药”、“龙帮办”等,这些有关民生新闻的精品栏目,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显示了媒体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而发挥的作用。

总之,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自然要更多地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而报纸的民生新闻正是秉承这种人文关怀理念,正确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大众,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更加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老百姓新闻报道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老百姓的微笑
老百姓的话
百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