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徐 惠
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出金点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内自读课文大部分都选自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自读课文,把课内自读课文提供给学生作为训练的平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对教读课文的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抓住重难点,予以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还要做好归纳总结。既强化记忆又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我已做了很多次实验,效果很好。现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通过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解决生字,标出自然节。晨读课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师:晨读课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老师想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
(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们尽量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气愤也很惭愧。
生2: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全面: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缺少环保意识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羞愧,我希望人类能警醒,从现在做起。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预习得很认真,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说说吗?
生3:我觉得作者所说的不只是罗布泊,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作者的感情是悲痛的、惋惜的、遗憾的,作为人类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多媒体显示新疆的地图,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老师很想听一下同学们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生4:罗布泊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现在消逝了。
师:对于这个题目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看看谁的回答更精彩?
生5: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儿用“消逝”比用“消失”好,因为“消逝”有慢慢的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是逝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作者既写出了环境破坏的过程,又警醒人们爱护环境。
师:生5既读透了课文,又善于思考,真是一位善于发现的孩子,说得真好。我们大家给他一次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根据文义和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你能为本文的学习设计几个题目吗?
生6: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生7: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生8:罗布泊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都不错,都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更有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一起来解决?
第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
生9:当年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如今成了干湖、死湖。
师:我们如何让这个问题的回答使读者心动,让文采飞扬呢?下面我们观看罗布泊的今昔吧!
(多媒体打出一幅“从前的罗布泊”图片。)
生10:这里碧波荡漾,湖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有欢愉的小鸟;牛羊成群,绿柳环绕,河流清澈。
(多媒体打出一幅“现在的罗布泊”图片。)
生11:这里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死一般的寂静;像脱尽外衣,大地裸露胸膛,很恐怖。
师:同学们现在再试着回答我们的第一个问题,看看有什么进展?
生12:河流清澈、碧波荡漾、牛羊成群、绿柳环绕、鸟儿欢唱的罗布泊如今却变得死一般的寂静,它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非常恐怖。
师:进步不小啊!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确让我们心痛啊!
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写的?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
生13:语句优美、生动。比如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恰当地“炼”字等。
生14: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
生15:有悬念、有波澜的情节。
生16:细致地描写、充实的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本文的?
生17:第3节中“一棵”、“一条”、“一只”、“任何”等词语用得好,写出了罗布泊的荒凉,也写出了作者的痛苦、无奈、惋惜之情。
生18:第22节,“裸露”、“脱尽了”、“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地以生命,我们仿佛看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生19:从前碧波荡漾的仙湖,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痛苦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探究出罗布泊变化的原因,又用数据“130多、138处、400多处,一万立方”等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巨大”,“也”强调人口急增,水的需求量也急增。这样读者对其产生的危害就更清楚,引起了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忧患意识。
生20:还用了排比手法。例如: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象个巨大的吸水鬼… …
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运用排比手法,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生21:我觉得作者更是以真情、直接的感情抒发来打动读者的。比如: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师:是啊,文章处处有真情的流露,读来令人震惊、痛心、遗憾。还有一处,老师觉得写的也很出色:“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 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师: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下,一篇好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21:真实的情感;用翔实的资料,具体的数据报道事实;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恰当地细节描写。
师:同学们,最终导演了这出悲剧的是谁?恰恰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为之痛心,我们为之遗憾!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只要我们大家去努力,相信许多的“罗布泊”就一定能重现往日的生机!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树立起环保意识,还感悟出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把它们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作文中去,不断地总结感悟,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师:课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真情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2011年4月6日,我执教了校级公开课,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我反思良久,感想颇多。
1.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语言非常生动,运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非常有震撼力。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教材。文章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极具感染力。在学生现在阅读与写作能力存在着很大问题的今天,我决定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一节阅读与写作课,所以我就在一开始提出两个问题(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把课堂一开始就交给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我接着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审题,对题目的理解很到位,最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对“消逝”、“消失”两个词的理解,那么具有灵性、创意;“消逝”有一个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比“消失”的程度深,是逝去了不会回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通过学生设计本课教学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既能活跃课堂,加深理解文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我挑选出了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呢?作者是怎样写的?我用多媒体打出“从前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分别根据课文内容或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同学们都非常动情,语气中充满了痛苦、悲愤、遗憾和谴责,同学和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我知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同喜同悲,无形之中也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针对“作者是怎样写的”我又设计一个题目: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可贵的生命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更重要的是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好多学生惧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我就力求做到“寓作文教学于课堂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是我所带班级作文优秀的一个原因。老师们觉得这节课上得精彩迭起,充满了智慧,教学效果很好。
2.多媒体运用恰当,过多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我只用了6个。这样,集中时间带学生咀嚼文字,然后再用图片去印证。真正达到了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
徐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课堂,它充分折射出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焕发出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具体表现在:
挖掘教材透彻,条理清晰。问题设计精巧,开始的提问、审题,中间学生设计的问题,最后的拓展。多媒体呈现的“仙湖”消逝前后的画面,不但给学生视觉上造成强烈冲击,更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本文惋惜、遗憾、难过、悲痛的感情基调。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课堂教师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环环相扣。教师点拨精当,学生思维活跃,朗读与发言亮点不断涌现,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