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夏春宇
中国是诗的国度,除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作品也璨若群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每册教材中都遴选了一首或多首现代诗歌,有感人肺腑的叙事诗,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还有一些经典的歌词——优美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从内容上看,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色彩;从形式上看,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而具有音乐性。苏教版教材中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和审美元素,是丰富学生语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挖掘诗歌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徜徉于美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产生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观点,现总结如下,以求教于广大小语界同仁。
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凝炼含蓄性、音乐性、抒情性等审美特质。文学创作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歌作者比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因此,诗歌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学现代诗歌就要发掘诗歌语言的教学价值,注重语言的品味。
如笔者执教《长江之歌》这首诗,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便引导学生去思考这首诗歌为什么要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即把赞美的对象长江称之为“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一番比较、品味、探究,学生终于感受到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读起来亲切自然,仿佛面对长江倾诉对她的赞美。又如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经过讨论,学生明白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美的诗句,让读者感觉到长江就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在亲切、温柔地关爱着自己的儿女,在用她那健美的臂膀,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挽在胸前,让它们紧紧依偎在自己的怀抱中。
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是世界文豪高尔基关于文学作品“语言”的精辟论述。因此,诵读诗歌就不能不品味诗歌的语言。品味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阅读,并仔细进行品味,感悟字里行间的奥妙所在。笔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感情诵读,咀嚼品味。所谓“品”,就是仔细地辨别,如同喝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评,才能辨别出每种茶的滋味。其间,要反复地不断地琢磨,细细体察诗句中的意蕴,并想想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笔者常常告诫学生心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思想不集中,就不可能咀嚼出诗的味道,得到美的享受。
意境是诗歌中呈现出来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
优秀诗歌的剪裁,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摄取典型场景和事件,并通过对其描写,塑造出生动可人的形象,深刻地表现其主题思想。如教学《一株紫丁香》,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优美的诗句,引领学生逐步进入了那撩人心扉的美好意境: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淡紫色的芳香四溢的花儿开满全树,那就是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在向老师致意。微风吹拂,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把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此时教室里用心诵读诗句的同学仿佛就是诗歌中的孩子们,完全陶醉于诗歌美好的意境中了。
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节诗,作者先把读者的目光锁定在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上,撷取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到了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教学时,笔者抓住“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短语让学生展开丰富而美丽的想象,有效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就应该从具体的形象,联想到诗人没有直接写出的更多、更美、更深远的东西,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诗是激情的火花,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诗歌语言从诗人心灵的原野流出,融汇着诗人的美好情思。可以说,真挚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炽热、真挚的感情,就不可能谱写出动人心弦的诗篇。因此,在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
现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即诗人直接出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直接袒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苏教版第12册第1课《长江之歌》一诗。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描写的方式进行抒情,这种抒情比较含蓄,往往从依附于事、依附于景、依附于理等几个方面来抒发感情。如《一株紫丁香》一诗的抒情就是依附于事的。
美的作品是需要“美读”的。“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以体会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并通过轻重缓急的语速和抑扬顿挫的声调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力求做到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拖腔带调,矫揉造作。忌大声喊读、唱读、虚张声势,破坏了诗的美感。如《我们爱你啊,中国》最后一节:“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啊,中国!”诗句充分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感情是激昂、充沛、强烈的,表达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而奋斗的昂扬精神和坚定决心。因此,朗读时应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节奏,激扬向上的语调来读。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语文教育专家指出,阅读教学应是“两个回合”的过程,第一回合,即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解读”的过程;第二回合,即引领学生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看看这样的思想内容是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是“探写”的过程。全程由形式到内容再回到形式,是一个由外到内又到外的过程。诗歌的阅读教学亦不例外。阅读欣赏诗歌不能只停留在每一节诗歌写了什么,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一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达形式、写作技巧。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对诗的形式探究和对全诗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进而把对诗句的吟诵、理解、玩味、鉴赏引向一个高度。
如“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这样的诗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句子两节诗中反复出现,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表现出的是一种反复美。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主题的暗示,是对全诗感情的升华。教学时,笔者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认识诗句反复的特点及作用。《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至6节都以“我们爱你——”起句,句式整齐,用排比咏唱的方式,从五个方面讴歌伟大的祖国,表现出的是一种节奏美和韵律美。
关于诗歌写作的技巧,鲁迅先生说过:“作家的写作技巧就在作家的作品之中。”所以,学习诗歌就不能不研究诗歌的写作技巧。启发学生发现并揣摩每首诗表现思想内容的技巧,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每首诗都有其题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对诗歌进行研究,看他怎样写的,想想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总之,诗歌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熠熠生辉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玛瑙和钻石。实践证明,孩子们是爱读诗的。引导学生徜徉于现代诗歌所营造的美的境界中,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