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杨佩华
常听许多老师抱怨,小学生作文认识肤浅,内容干瘪,很少有真情实感,语句又不通顺、不连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固然复杂,但跟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灌输接受式教学有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知识不能很好的内化、转化;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脱离生活,封闭教学,学生知识视野狭窄,等等。其实,农村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暗藏着习作指导的许多契机,教师若善于挖掘,善于指导,着力培养,因情处理,就可以开拓出习作教学的精彩天地。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大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落后,又忙于农活家务,很少顾及孩子的玩乐及智力开发,因此孩子的玩具很少。农村可供娱乐的设施也少,孩子们总是结伴玩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走东闯西,爬树下田……孩子们常常乐此不疲。如果把这些材料精心筛选,写出的文章肯定情真意切,颇具农村特色。所以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指导孩子们选材时,就应该把目光落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下,着力搜寻反映农村特色的习作材料。
选材除了注意农村特定的环境,还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农村的孩子白天在外面“野”,晚上在外面“疯”,平时在外面“泼”,逢年过节更“皮”。春节时放爆竹、烟花,看戏,参加佛事活动等,夏日里捕蝉,捉萤火虫,秋季收割摘果,……四时八节,都有其独特的玩乐方式。再加上丧葬嫁娶,乡村集市,都有孩子们的身影。发生在特定时间里的事情,孩子们玩起来更起劲,更难忘。
因此,农村小学生作文就要从特定的环境和一些特定的时间里选取生动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习作指导中,敏锐地指导学生从农村生活的点滴中选材。
有感而发,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当学生有了某种深切的感受后,情动于内而形于言,才能写出感情充沛的能够打动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许多大文豪的写作实践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面对来源于生活的习作材料,教师应组织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追思,从小事中、从细节中感悟人生百味。
发掘农村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空间,可采取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交叉运用的方法进行。定向观察,比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养殖场、粮食市场、蔬菜市场,访专业户、示范户、老模范等,让学生在参观访问中搜集材料。
随机观察就是指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农村的蒸馒做团,放焰火,包粽子,吃汤圆,盖房乔迁,婚嫁迎娶,还有像农历腊月初八,及冬至吃汤圆等等习俗,鼓励他们向长辈了解这些习俗的来历,……学生的兴趣很浓,写出的作文会真实有趣、情感丰富、各有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的确,让学生参加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使他们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根据学生的实际,可把家务劳动和假日农业劳动列入家庭作业的内容。在家务劳动方面,让他们做一些如择菜、洗碗、做饭、烧菜、刷鞋、拖地板的活儿。一次做不好,再练,直到熟练为止。同时,根据农时特点,布置学生从事除草、栽菜、除虫、采茶、割稻等农活。回校后,利用晨会、班会,组织他们汇报,并就在劳动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进行讨论交流。由于事前有感性的认识,学生也就“文思泉涌”,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在“说”的基础上,一篇篇鲜活丰富的习作跃然纸上。
习作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有着亲身的经历,自身的体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说真话,吐真情。要尽量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孩子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交流。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装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力,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心灵互动,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快乐、动情的习作氛围。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他们定会用心观察生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并且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童真、童趣,妙语真情就会从学生笔端流出。从生活入手,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大胆与环境对话,不限制写的范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情趣,生活空间,只需他们大胆去写。
那天上午突然下起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雨,同学们很兴奋,议论着,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也不制止。下午我找到朱自清的《春》在课堂上读给大家欣赏,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最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眼中的春》习作,第二天交了上来我一看,不能叫看,应该说是欣赏吧,我摘下几句:
“看,田野上,乡村中,到处都是,蒙蒙一片细雨,蓄积在人家屋顶上,顺着屋檐留下一串串珍珠,如同荷叶上的露珠,美极了!”
“砖缝里,墙角下,小草们一个个调皮地顶开头上的泥土,经过细雨的滋润长高。”
“我们南方的农村里,虽然冬天不是很长,春却姗姗来迟,但是春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她,让我们从蒙蒙细雨中去认取,从芬芳的花香中去认取。”
“缕缕春风,迎面吹来,竹叶又悄无声息地打着旋儿落到溪里,跟着溪水一同旅游。竹子“吱吱”作响,草丛里“沙沙”作响,溪水“哗哗”作响,简直成了一部和谐优美的交响曲。只身于中,心旷神怡。”
我没有想到我的这些农村学生他们笔下的春是那样富有灵性和诗意,仿佛都蕴涵着一个个精灵似的。
“课标”提出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学生习作时,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自主、自立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学生写作文,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的心里话是藏不住的,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在《我眼中的春》的学生习作中,我还发现有的学生不单单是写春景,还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把他们的独特感受写了出来。如:“这个春天,是我生命里的第十四个春天了,却依然如此的美,正如一位诗人说的“依然迷信这美”。在春天里拔节的不仅是小草,还有我的梦想;在春天里成长的不仅是禾苗,也包括我。”“我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然而今晚我却疑惑了,今天我们隔壁村有佛事,请我爸爸去放电影,可整个场子却冷清得很,除了玩闹的孩子,很少有大人来。这不仅仅是晚上天气的原因,还因为今晚是“六合彩”的开奖日。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宁可用钱去争取那种可能有又可能没有的虚拟的快乐,却不肯来享受真正存在的快乐呢?在这春意正浓的时节里我期待着春能唤醒人们。”
他们敢于把自己最真的、最直接的感受表达在文章里,愉悦地做到我手写我心。所谓“落在猫脚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就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真情必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