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眼”的标题从哪里来

2012-08-15 00:43□叶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荆门新闻标题稿件

□叶 进

(荆门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荆门 448000)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报纸新闻的“眼睛”。一条“抢眼”的或者说“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可以让这篇文章、乃至整个版面生色,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甚至过目不忘。

从1988年涉足新闻起,20多年来,笔者已有2800多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平心而论,大多数稿件的标题流于“一般化”,但也有少量标题可称“好标题”,有的还得过好新闻奖。通过理性思考,笔者归纳出制作新闻标题的9条基本思路、方法或途径。

顺口就“溜”出来

制作新闻标题,不一定文绉绉的就好,不一定生涩难懂的就好,真正的好标题其实是明白如话、言简意明的。其实,话说得准确到位了,就可能是个好标题。换言之,会说话就会做标题。不少生动自然的好标题,其实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大实话、大白话。现在新闻报道倡导“三贴近”,首先要贴近群众、贴近读者。如《看热闹 问门道 石堰村长出超级稻》、《大马路成垃圾场 夜间白天不一样》。你做的标题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而且感到很实在、很亲切,那不是很好么?

文章中“冒”出来

在写新闻稿件时,不少人在标题制作上感到很挠头,往往文章已经写好了,标题还没有着落。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的经验是,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找。找什么?找那些有新意的、闪光的思想、观点以及词汇、语句。通常情况下,这种办法是很奏效的。如《脱毒苗为何“墙里开花墙外香”》、《东宝区选派年轻干部“下海弄潮”》、《替古树名木上“户口”》等标题,都是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受到的启发。

脑袋里“抠”出来

古人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时候,为了把一个标题做得既准确又鲜明,还真的要费一些心思,查资料,翻词典,请教专家,甚至达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程度,真是再三斟酌,反复推敲。那一年在湖北京山县某企业采访,了解到该企业负责人很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的胆识,在闯市场中抓到了不少好的项目,而且有的项目已经见到了成效。回报社后虽然很快就写出稿件,但对所做的标题还不满意,只好把稿件暂时搁在那里。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还在翻来覆去地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既贴切又文气还有点俏皮的好标题:《胸中纳市场 兜里藏项目》。稿件见报后,被市里评为好新闻。

会议中“听”出来

有人认为,在会议中抓不到什么好新闻,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会议是一座“新闻富矿”,只要做有心人,就可能会听到、碰到、得到闪光的、有价值的好信息、好素材、好新闻、好标题。在一次全市的大会上,荆门市委书记在插话中提到:钟祥市张集镇农民依靠香菇出口大赚外汇,已经有农民带着护照出国做生意。会后,记者迅速与市农业部门的同志联系,专程前往进行了采访,情况果然如此。于是,写出了《这头“买全国”那头“卖世界”张集农民怀揣护照赚美金》一文。文章的标题,基本上就是从会上“听”到的信息加工而成的。

主人公“说”出来

有时候,采访对象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标题或标题思路。一次下乡,采访一名热心为民服务、深受老百姓爱戴的镇水产干事。为了把黄鳝养殖技术推广给农民,为了帮助各专业户为黄鳝找到销路和市场,他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采访结束时他说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水产干部下乡,群众看见我们一个个都是笑脸,热情得很。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员只有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群众才买你的账。”写完稿件,在制作标题时,笔者很自然地将“为老百姓办事,他才买你的账”这句闪光的语言,放在了标题的位置上。

对对子“对”出来

以对联(俗称对对子)的形式作标题,不仅朗朗上口、富有文采,而且在内容上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一朝毁树,两村良田蒙沙土;五载兴林,千亩绿树展新姿》、《一纸建议,人大代表上书“行路难”;两条答复,职能部门整治海会沟》、《果儿黄澄澄 农民喜滋滋 漳河柑桔垒“金山”》。

想象中“飘”出来

新闻标题并非都是干巴巴的东西,其实,它也很讲究文采,也经常需要借助文学修辞等手法来增强新闻的色彩和魅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才情、发挥想象,让自己的作品和标题更生动、更传神、更富有感染力。采用修辞手法制作的标题如:《火车站站前广场何以成“超市”?》(设问);《荆门高新区蹒跚起步步履不凡》(拟人);《华隆市场“三尺摊位”成为“再就业摇篮”》(比喻);《后港拿领导家属“开刀”》(夸张)。

主线中“串”出来

写文章总要把握住一根主线,要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寻找这条主线,并通过这根主线来寻找能够反映文章核心内容的标题。那年在农村采访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情况时,开始感觉到情况复杂,不得要领,等到采访逐步深入才发现,当时普遍存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反映了党的农村政策给“三农”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农民土地意识和维权意识的猛然觉醒,由此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其实是一场“情与法的冲突”。文章的主旨明确了,制作的标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情与法的冲突——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情况透视》。

信手“拈”过来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语言和词汇是最丰富、最生动、最精彩的——在近20年的职业记者生涯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笔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他们那深厚的语言土壤中吸吮丰富的营养。或直接“拿来”,或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公司亮出“保底价” 农民吃下“定心丸”》、《“马后炮”变“当头炮”》、《“蹄筋猪尾巴 尽落谁人家 肉品经营消费者请‘雨田’刀下留情”》等标题,都有“拿来”、“借来”、“拈来”的明显痕迹。■

猜你喜欢
荆门新闻标题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飞行嘉年华 燃情不知秋 2018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紧张筹备中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