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个一” 打好“移民牌”

2012-08-15 00:43关玉国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五个一南阳南水北调

□关玉国

(南阳日报社,河南 南阳 473014)

(作者系河南南阳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近年来,南阳日报社紧紧围绕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这一“国字号”工程,加强策划,精心组织,履职尽责,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市委机关报的职能作用,为和谐移民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大规模集中搬迁的过程中,《南阳日报》科学谋划、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到全市移民迁安工作中,切实做到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开辟了一批领导满意、群众关注的优秀栏目,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采访报道活动,采写了一批有感染力的优秀新闻作品,涌现出一批深入走基层的新闻业务带头人及优秀记者,打造了具有《南阳日报》特色的移民宣传品牌,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好评。

强化一个中心 突出报道

南阳日报社党委、编委始终把宣传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重点研究部署,强力组织落实,坚持做到“移民新闻,导向第一”,同时尽最大努力挖深度、讲厚度、重角度,将其打造成为《南阳日报》的“新闻闪光点”。同时,不断丰富移民报道的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深入的背景、有价值的稿件,展示了移民宣传的大视野、大境界。

在报道篇幅上做到对“移民”厚爱一分。《南阳日报》不惜版面、不限篇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了几乎所有新闻采编手段和新闻表现手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移民报道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移民大规模集中搬迁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南阳日报》先后推出和谐移民专号(版)106个、大型新闻策划28个,开设“来自移民一线的报道”、“移民新村探营”、“移民故事会”等专栏13个,刊发移民新闻稿件千余篇。

在报道内容上做到对于“现场”充分凸显。现场报道是从2008年试点移民启动之初开始的,当年12月10日至29日,《南阳日报》特派记者赶赴平顶山等5个地级市及南阳市内7个县市区,以“在现场”的文字记录和亲眼看到的真实场景,积极配合艰难的首次对接工作,《南阳日报》由此成为河南省“移民报道第一家媒体”。2010年的《唯一孤岛大搬迁35小时》、《温总理视察过的“渠首第一村”大搬迁》、《我省首场移民婚礼在新野王庄举行》、《本报记者亲身体验最远大搬迁》,2011年的《老移民的军礼》等重大报道,采用现场报道和纪实手法,充分展现了新世纪大移民的“第一现场”。

制订一套方案 全面报道

在报道尺度上做到对于“矛盾”的正视。移民搬迁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报社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正面回应,为和谐移民提供了舆论支持。例如2011年5月5日,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克服种种矛盾和问题,在第二批大搬迁中率先搬迁,本报新农村周刊于5月3日重磅推出《西岭移民观察》,用事实说话,起到了典型引路、解疑释惑的作用,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在报道角度上做到“全景式”的展示。在移民报道中,不但报道大移民的宏观场景,而且聚焦微观,让移民唱主角,力求多层次、全景式报道。移民何肇胜,52年来数次搬迁和返迁,面对这些复杂的背景,《南阳日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2009年开始追踪报道,并于2011年7月12日推出独家深度报道《何肇胜:丹江口库区移民“活标本”》。随后刊发的《四世同堂的四次搬迁》、《岵山脚下最后移民》等均属此类型,较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移民理念。

建立一支队伍 精深报道

在移民报道中,本报着力培养一批移民报道“职业记者”,打造一支移民报道专门记者队伍,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服务好“国字号”工程,一批专职“移民记者”按照报社的总体策划,有序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这一国家行动进行了精深报道,完整、紧凑地再现新闻事实,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南阳大移民。一是捕捉细节,展示典型。在2010年百岁移民搬入邓州新家报道中,开篇用捕捉到的“百岁老人喜搬迁”的感人细节,以微型叙事的方式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让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感动之情更为真挚、深刻,凸显出平凡中见伟大的可贵。二是深入挖掘,扩大效果。在赢得报道先机后,对事件进行了扩展和深入挖掘,推出了《百岁移民致信温总理:渠首第一村顺利搬迁,总理的承诺都实现了》等后续报道,在展示移民典型的同时使报道不断掀起高潮。三是揭示内涵,提升价值。在系列报道中,我们还运用大量新闻评论,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深层次揭示“百岁移民”这个典型移民所包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专业精神再提振。在移民报道中,记者竭力尽责为移民“树碑立传”,使采访对象更为可敬、可信、可亲,令人难忘。譬如,《丹江口库区移民“活标本”》、《中线渠首女乡长》等等,面对共享性新闻资源,以思想性为切入点,实现了同质新闻差异化制作,完成了很多精彩的独家新闻。新闻分析,用鲜活的文字、独有的思想视角,深深打动了读者和新闻同行;人物访谈,增加报道内容的思辨色彩,使移民新闻常新;延伸报道,让新闻“深”起来、“厚”起来、“活”起来。

打造一种载体 系列报道

精心策划,创新报道方式。2010年10月27日至12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南阳日报》会同市内媒体,组成采访团从陕西商洛丹江源头开始,沿着1277公里中线工程干渠一路北上,最后到达北京,总行程6000多公里。43天的连续报道中,记者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表现方式实践着“新闻创新”,被人民网、中国网誉为“‘万里长征’见精神”,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更可喜的是此系列报道被评为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实现了《南阳日报》自采自编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

联动报道,推进媒体合作。“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采风和“新移民·新家园·新生活”特别关注,在媒体合作上有两个层面:一是与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社内三报一网联动,通过整合传播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全媒体传播;二是与沿线各地党委机关报形成互动。以“南水北调中线行”为例,《南阳日报》与《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南水北调报》等首都媒体,以及《郑州日报》、《石家庄日报》等20余家省辖市市级媒体形成联动,并与《北京日报》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营造一种氛围 集中报道

回顾近年来的移民宣传报道,不难看出《南阳日报》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从2010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南阳看望移民乡亲,到2011年9月2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莅宛调研移民工作,再到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莅宛考察,每当这些关键时刻,《南阳日报》记者编辑发扬“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作风,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圆满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战役性报道任务,展现了良好的队伍素质和精神风貌。

譬如,为迎接李克强副总理来宛视察,《南阳日报》党委、编委在国庆节假期期间紧急动员,随机策划,迅速推出了《共和国的旗帜上书写移民风采》、《“四个带动”开启南阳崛起大幕》、《“孵化器”催生大产业》、《筹盛会锻造南阳城市金品牌》等一批深度报道,全方位展示了南阳的特色和亮点,展现了南阳移民工作和移民风采,收到了良好效果。又如,为迎接刘淇书记来宛考察,《南阳日报》精心筹划,在两天内先后推出了《一切为了早日通水》、《水质安全责如天》、《京宛媒体联姻 助力调水伟业》、《渠首之歌》、《“国字号”工程的完美南阳答卷》、《真情实意解民忧 服务迁安促和谐》等一批重点报道和两个移民专版,多角度报道了波澜壮阔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移民迁安工作,被全国新闻界同行誉为典范之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的地方党报,南水北调和移民报道永无终点。下一步,《南阳日报》将集思广益,形成制度,健全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激发采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做好移民后续发展报道,尤其是移民创富典型报道、移民新村致富典型报道、帮扶移民村工作队及队员的典型报道,等等,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深融入、快发展、早致富”、安居乐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国字号”工程建设、和谐南阳建设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五个一南阳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建设管理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做好民族工作“五个一”工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五个一”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宁县“五个一”打造智慧城市
重庆实施扶贫攻坚“五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