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姝 王真
优化济南市软环境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文化产业
孟姝 王真
文化要素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焦点,对于优化济南市软环境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济南是泉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优化济南市软环境的迫切需要,把资源配置作为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先导,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的保障,把加大投入作为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基础,把培育文化产业人才作为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核心,把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作为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法宝。
软环境;文化产业;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改善济南市发展的软环境,推动济南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做文章。
国际经验表明: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法制与文化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保障,也是保证城市竞争力可持续性的条件,迈入21世纪,对中国的所有城市而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节点。面对未来发展,济南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寻求新的历史定位,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支撑尤为重要。“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和有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当前,文化要素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势头最猛的“朝阳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济南市软环境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说就是: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德州、莱芜、滨州,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打造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这就是结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信息、文化、资本的集成优势,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信息、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告会展、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和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促进中部地区文化经济加速崛起。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拥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百脉泉、墨泉等72名泉,市区北部的大明湖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泉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概念延伸,“泉文化”应该是济南主打的一种文化品牌,济南的72名泉天下独有,济南的民风、民俗、市民品格无不与泉息息相关,发挥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中华老字号”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温泉文化等本地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老街区、休闲娱乐综合体、休憩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形成国内外著名的“泉水之都”文化休闲旅游区;适当时机举办“泉水文化节”。积极推进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护城河等旅游综合体建设,推进千佛山、芙蓉街、灵岩寺、五峰山等文化旅游景点和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济西湿地公园、兴隆文化片区、北湖文化片区等城市新空间的开发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全力打造泉城、鲁菜、大舜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全球综合实力竞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将发挥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文化市场上,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是缺乏竞争力的,而这种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立和被认可,必然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化产业及其产品。
济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开先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誉。济南作为一个文化大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必须重新审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整合济南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增强济南发展的软实力,真正实现济南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首善之区,自然在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理应在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大潮中勇立潮头,令千年文化古城焕发新的生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资源和“山泉湖河城”的自然优势,赋予济南文化产业丰富的内涵。近两年来,在适宜的土壤培育下,济南文化产业破茧而出,成为撩动城市经济发展脉搏的美丽“蝴蝶”。2010年,济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85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GDP增速11.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上升至4.73%,对GDP贡献率已经达到7.2%。
济南环境竞争力较强,其要素资源比较齐全配套,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充裕,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人才都较易获得。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都比较充裕易得。当地需求条件好,宏观经济预期及城市前景预期比较乐观。但消费者的挑剔程度不高,不利于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从整体上对环境竞争力形成一定制约。必须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协调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完善土地、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综合运用国土规划、市场准入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制约。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更要把“保泉”工程继续贯彻下去。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把资源工作做好。特别要求重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运用,大力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
济南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作为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的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美、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一是发展会展经济,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会展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之一,它的功能和作用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会展业都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据上海、深圳测算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济南有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应以此为契机,引导会展业的有序竞争、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市场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展现城市形象,提高济南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二是通过对外大型设施,优化济南发展的软环境。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的路网设施、航空设施的建设力度较强。现今,京福、京沪、济青高速公路、京沪、胶济铁路会集于此,济南拥有可起降大型中远程客机的国内干线民航机场,构筑起了空地结合的立体交通网,具有国内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今后,济南应完善综合化、宽带化、光纤化、智能化的现代通信网,使交通通讯便捷高速,把对外大型设施塑造成最大、最有特色的城市窗口,以此为基础,提升济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济南文化产业的新动力。通信现已建成了遍布全市、通达全球的电话网、宽带域网、数字数据网、智能网等等,成为全国网络建设最完善、覆盖范围最广的通信运营商之一,基础网络和技术开发,基本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同步。这种超常的发展速度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信系统作为城市的“传导神经”,为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持续投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最近,济南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意见》规定:为发展文化产业,济南市将给予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财政支持上,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和股权投资等方式,主要用于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对列入市级重大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的予以重点支持。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知名文化品牌的文化单位,给予相应的资助。同时,济南市政府在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也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制定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注册之日起在执行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经认定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园区建成3年内,按规定给予行政费减免。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领域内,依据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建立人才库,把所有在济南的、对济南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才都吸纳进来。同时,打破学历、职称的框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要着力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加强和改善人口、扶贫、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公平配置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资源,在贯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形成合力;努力使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程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促进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打造有利良好的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如对企业的基础研究进行投资,为文化产业创造适宜的金融、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环境,帮助人们获取教育和技能以适应高度发展的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帮助改进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等构成文化产业系统本身等。济南一直努力寻求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持文化产业的途径,并在包括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颁布保护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制定并实施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激励文化产业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和实际行动。由于这些因素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呈现出了强大优势,从而促使济南市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马晓黎)
book=2,ebook=2
孟姝王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邮政编码 250014)
G124
A
1672-6359(2012)02-0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