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2012-08-15 00:43王思林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村官毕业生农村

王思林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6)

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王思林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广大基层农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大学生村官思想认识不清、工作能力不高,农村的不良环境制约着大学生村官的进步成长,乡镇截留借调大学生村官现象突出,大学生村官长期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选聘制度,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现实工作预览,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组织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营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问题;对策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义

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2008年,中组部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同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5月,中组部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中央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才,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学生村官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潜在的“新村领袖”。他们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技能强,整体素质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深刻,他们来到农村,有利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稳定,带领村民致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他们能够发挥“鲇鱼效应”和“标杆效应”,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促使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者和建设者脱颖而出。

2.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加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战略需要。我们党历来重视从工农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彭湃等领导人就非常重视在农村培养造就党的骨干力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根据地并迅速成长为党的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工作,一直强调大学生应到工农一线去;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有100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在农村了解了国情、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目前在省部、厅局级领导干部中,不少都有过农村工作的经历。虽然时代不同了,大学生到农村去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从党政干部培养的角度看,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让干部培养链的发端起于基层。当然,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并非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党政干部,而是大凡优秀的人才都应有基层工作的经历。而农村正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熟悉当代社会、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联系、增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这对于任何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都是一样的。因此,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要作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党的后备干部库和战略人才库。

3.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择业就业的现实举措。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大学毛入学率由1997年以前的不足8%提升至2010年的26.5%,大学生就业从原来的工作等人转变为自主择业,从原来的高端化就业转变为多元化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面临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却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留住大学生的窘境。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30万,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有73.56万。而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660万,总共有超过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2012年全国需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如果GDP实现增长8%的目标,城镇也只能解决900万人的就业问题,城市地区客观上已难以吸纳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广大农村地区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干事创业的机会很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环境氛围,以大学生村官工作为突破口,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带动各类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尚待提高。一些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素养与村官岗位的工作要求、以及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6.29%的人是因为“对三农工作有热情”,有29.63%的人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先就业再说”,这说明不少大学生对村官工作的认识与准备不足。二是工作还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面对农村地区的艰苦条件,成了“走读生”,每周真正待在村里的时间非常有限;一些大学生存在懈怠思想,满足于当村书记、主任的打字员、勤务员,不愿走家入户、深入群众开展工作;一些大学生存在“浮萍”心理,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把村子当成是自己的临时“中转站”,对如何做好村官工作考虑比较少,对自己的身份、待遇和今后出路考虑比较多。

2.农村存在的不良环境制约了大学生村官的进步成长。在与大学生村官的座谈中,许多人都提到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成长成才环境问题。一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空壳村客观上无事可做,直接导致这些村的大学生村官留在村里无事可干;二是一些村干部的思想作风较差,大学生村官刚从学校出来直接到农村工作,思想上还比较单纯,容易被这些村干部带坏;三是一些村干部觉得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文化高、脑子灵,是来抢自己饭碗的,不愿意真心帮带培养,甚至冷落、闲置、不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四是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宗亲、派系等不良现象,大学生村官3年期满后如想留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主任要参加选举时,也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五是大学生村官虽然身在农村,但户籍关系不是村民,角色身份比较尴尬;等等。

3.在对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方面,乡镇截留借调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没有把大学生村官真正派往农村第一线,而是将其长期借调或频繁抽调到乡镇机关工作。调查显示,600名村官中,有118位大学生村官被长期截留在乡(镇)工作,其中连续借调使用或年累计借调使用超过3个月的占11.27%,连续借调使用超过1年的有24人,有个别甚至从录用以来一直都在乡(镇)机关工作。村干部特别是村民群众,对于乡(镇)截留使用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比较大,他们认为这些大学生吃在乡里、住在乡里、工作在乡里,不是大学生村官,而是大学生乡官。

4.大学生村官长期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三年合同期满后的出路是大学生村官本人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目前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还是真空,特别是缺乏大学生出路机制的后续规划,没有专项的行动计划和职业图景,相关的优惠政策也还在制定完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村官对于3年合同期满后要从事什么工作感到比较迷茫。另外,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究竟要做多久,大家心里没底;全国各地相关的政策不平衡,大家对此都有所顾虑。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选聘制度。一是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聘规模和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的动态平衡。选聘工作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自行组织,每年定期集中开展一次。在选聘中要注意严格执行中组部选聘人员的条件。对中组部选聘人员的条件,有关文件上只是原则性的要求备选人员应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共党员。建议在具体操作中对应届毕业生的选拔条件分为、中共党员、本科及以上学历、“211”工程或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在校曾获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各类荣誉奖项、在西部当过志愿者等。在确定人选时,前二个条件为必备条件,同时参考其他四个条件择优选聘。对已在岗人员的选拔除参考以上条件外,还要考虑近1—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情况和是否已选进村两委会领导班子等。二是要努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生源的质量。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的生源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对于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报考者,可以免去笔试和面试,直接进入组织考察,或者在笔试环节给予适当加分,予以优先选聘。对欠发达地区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则可适当简化招聘程序,鼓励他们回家乡工作。

2.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现实工作预览。提前向高校毕业生清晰、真实、直观地呈现村官工作的现实图景、工作条件和职业蓝图,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是提供工作岗位信息。在招聘过程中展示与村官岗位相关的各种内容,包括村官岗位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工作责任和任务,考核标准,薪酬待遇,职业生涯发展等信息。二是展现农村创业广阔天地。向高校毕业生展现农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激发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其到农村任职工作。三是坦陈农村工作客观条件。当前,一些用人县(市)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有利条件说得多,不利因素讲得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村官工作形成了过高的期望,当实际情况与此不符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在招聘时要立足实际,坦陈利弊,这样反而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到农村基层干一番事业的大学生,使他们发自内心愿意服务农村、奉献农村。

3.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保障机制。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村大学生村官年收入可以达到6—8万元,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年收入只有1—2万。一是要落实资金保障政策。在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各项待遇政策的基础上,以县(市、区)和所在乡(镇)为责任主体,鼓励有条件的村承担一部分,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大学生村官的各类待遇补贴至少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水平,并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落实社会保险。二是要提高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加大对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设立特殊岗位津贴,落实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财政代偿政策,探索建立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薪酬待遇体系,补足差额,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疏导和感情关怀。实际工作中,不少大学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刚到农村,会感到现状与憧憬期望反差很大,产生动摇的情绪,要特别注意帮助他们渡过心理波动期,坚定在农村基层干事创业的理想信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大学生村官,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关爱,为他们营造家一般的温暖环境。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情感联系,拉近情感距离,增强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实际选聘工作安排上,要按照本地生源就近选择的原则,注意选聘本镇本村土生土长的本地生源,合理安排他们到就近村任职。

4.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组织支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扮演好家长、老师和朋友的角色,为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提供充分支持。一是实施工作导师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3+1”跟踪培养机制,确定机关部门领导、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专人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教练”和“工作导师”,进行结对联系帮带,责任到人,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入门,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二是落实项目课题。根据任职村实际需求和大学生村官的特长,鼓励大学生“带着项目”到农村去。为大学生提供项目课题信息,帮助确定项目课题,让大家带着建设新农村的思路、项目下基层,扎扎实实在农村发挥专长、开展工作。三是组建专业虚拟团队。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所学专业,在县(区、市)范围内组建民事法律、农林渔牧、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等若干专业团队,在大学生村官所在村遇到相应的难题时,可以求助相应的专业团队,整合资源,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有机结合。

5.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在20多岁的年纪,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在做好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工作的同时,严肃认真的考虑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流得好的问题,是完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内在制度要求。这就需要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一是留任制度。对成绩突出、能力较强、村民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探索采用“专职专用、不占名额”等方法,通过法定的程序提拔进入村两委领导班子,并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相关待遇政策;对3年合同期满后一时流不出去,但考核合格并愿意继续留任的大学生村官,根据岗位需要可以续签合同,继续在当前村或调配到其他村从事相关岗位工作。二是流出制度。按照中央提出的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成长锻炼基础阵地的要求,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从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中优先提拔使用的用人导向。出台完善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具体政策,包括考试加分政策和定向招考政策等。在条件成熟时,推出一部分乡(镇)副职领导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在学位进修和学习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三是淘汰制度。坚持优进劣汰的原则。对表现较差、工作不胜任、年度考核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按照合同规定予以淘汰和解聘。

6.营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一是树立宣传大学生村官优秀典型。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成功事例、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使大学生村官有光荣感、成就感,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二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高校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良好导向。实行招聘前移,事先征求大学生的任职意向,组织有意向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的培训,为毕业后正式应聘、任职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开设大学生村官专业,“订单式”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

[1]朱国云.创业富民: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的现实选择[N].人民日报,2010-04-15.

[责任编辑 张彦华]

D035.5

A

1671-6701(2012)04-0107-04

2012-06-28

王思林(1982-),男,山东青州人,博士,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村官毕业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