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012-08-15 00:43黄晨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弘扬价值观传统

黄晨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0)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联

1.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第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定义。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定义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世代积累下来的具有积极影响相对稳定的对人和事物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的体系。第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观是根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的自然价值观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论儒家、道家或者墨家,都把自然看做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或共鸣的有情宇宙,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二是人对自我的态度。中国人关于自我的看法,是从内向超越的观点来发掘的。中国人追求“自我”的本质,把“人”视为一个有理性、也有情感的,有意志、也有欲望的生命整体。整体的自我一方面通向宇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另一方面则通向人间世界,成就人伦秩序。三是个人与群体(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社群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的价值系统也同样以个人的自然关系为起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个系统的最清楚而具体的表现。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群体关系。最早提出人与他人的关系的是孟子,他认为这种关系有五类,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方面最重要的有“仁、礼、和、义、信”这几个范畴。四是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在中国历史上,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同时,中华民族绝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是各类社会资源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内容十分丰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

3.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联。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所追求的关于社会的一个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而且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宝库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我国和谐社会理想始见于《诗经》中的“乐土”、《老子》中的“玄同”、《墨子》中的“尚同”及《礼乐》中的“大同”。《大学》将个人修养、家庭和治理天下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左转·襄》写到“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诗经》、《墨子》、《淮南子》、《太平经》等经典著作中都涉及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对当时人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进行了许多生动描写。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康有为的“大同社会”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同现代社会重视人际交往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儒家看来,只有把个体完全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站在时代的高度吸收了传统和谐社会理想中的合理因素,也扬弃了其中空想的、不合理的成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包含着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以民主保证自由的实现,以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显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多方面的特征,其价值观意蕴、价值观内容则是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不可或缺的方面。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民主法治,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低,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面临的矛盾比其他国家更加突出。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合理开发和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良性互动的,“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弘扬传统价值观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呼吁公众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除参与实际的环保活动外,公众参与是包括对环境立法、环境行政决策和环境执法参与在内的全方位的参与。一方面,人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保护活动中实践中国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自然价值观加以改造融入民主法治的建设中。通过两方面的相互渗透,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中国的民主法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强调重义轻利,重视个人与群体(他人)关系的和谐。孔子认为,在如何获得富与贵,则存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他认为,以其道得之的富贵是合理的,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是不足取的。孟子强调舍生取义的价值观重视精神生活,可以减少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而关注精神生活的提高,从而促进个人和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意义。

3.促进诚信友爱,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民无信不立”。尽管我们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友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们来说,它似乎成为了一种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弘扬群体精神,增进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在为人处世上特别强调诚信,“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五常”之一。因此,要把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接轨,弘扬传统价值观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相关原则,使人们团结和睦,实现人与人的诚信友爱。

4.激发社会活力,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激发社会活力必须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作贡献、人人讲创造、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社会氛围,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真正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从而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充分激发出来,以造福于人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十分重视阐扬做人道理的,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生命价值与人格价值方面都有一些积极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纠正当前只重视技能、经济、功能、实用,而忽视人文、精神、思想、道德的种种偏差,对于纠正只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倾向有着很多的启迪意义。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

5.树立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团结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治乱兴衰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主流,在维护祖国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激励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奋发图强、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精神支柱。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我们本土文化的情况下,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有关公私关系,以及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关系中的精粹思想,对于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因此,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观点,使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样就能促使全国56个民族的和谐以及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和谐,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 吴新颖,皮伟兵.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振国,梁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邓伟志.和谐社会散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 吴向东.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猜你喜欢
弘扬价值观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