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研究浅析

2012-08-15 00:43王兰永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社会学阶层

王兰永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42)

社会结构研究浅析

王兰永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42)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在归纳总结了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之后,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变动趋势及其意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手段、调整的目标原则与重点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尽的理论或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既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运用,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学迈向本土化的重要一步。伴随着这一研究积累,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社会结构调整思路与框架会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社会结构;阶层结构研究;浅析

社会结构历来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法国著名经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指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起点,而且,“许多社会学家将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1]。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学学科的恢复,国内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该议题逐渐成为热点。并且有关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研究也在逐渐被党和政府所重视,甚至一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还被写入党中央的报告中,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社会结构”这一社会学概念,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再如现代社会结构的构建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其中的一项关键举措,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时就曾提及,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又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基本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等等。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结构的概念辨析。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在诸多社会学教科书中都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诸要素的构成方式与状况。笔者认为,这一概括过于笼统,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诸要素究竟包括哪些尤其应该指明。有学者从资源和机会配置角度去界定社会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的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2]。而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的结论[3],以此来表达这种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和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特征。当然,在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社会阶层的研究视角只是其中之一,“社会结构阶层化”的概括也仅仅是就其中一个研究层面的特征而已。但是,这一视角却十分重要,“阶层结构不仅被认为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重要基础”[4]。反思这一从资源和机会配置角度去界定社会结构的方法,不难看出,以资源、机会配置为关键词的经济学术语对于社会学学科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学科之间彼此的互相影响、启发与促进的关系。不过,有学者认为这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意向显露,即经济学的术语正频繁地进入媒体以及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领地[5]。而且,关于这一影响的动力机制,该学者将之归结为“每个个人、阶层、民族、制度、话语以及学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伸张,这是生命体及其负载之事物的本性”。因此,要达到学科之间的均衡,“从来不是靠自我约束,而是靠其他力量对某一实力的无限扩张的抵抗而获得的”[6]。

2.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现代社会结构特征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归纳阶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表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外社会学界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要么是从理论上进行整体性的探讨,要么是按照社会结构的子结构,即就业结构、消费结构、阶层结构等分门别类的去研究,这与其侧重部分组成整体以及整体需要分解的研究传统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对此的本土化研究实践不足。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如果从阶层结构来衡量应是“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形结构[7]。如果从产业结构来说,则应是“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如果从就业结构来说,则应该与“三二一”的产业模式相对应,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最大,工业从业人员次之,农业从业人员最少。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观点与新认识不断被发现。比如有学者从信息时代的来临带给就业结构的影响角度指出,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应当以就业人员中从事信息处理人员的比重来取代服务业人员的比重,作为衡量就业结构变化升级的新的指标”[8]。这反映了评价一国家或地区就业结构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现代社会结构的标准与层次不断提升的标志。通常,人们为了区分这种情况会采用“后”加上之前的名字来表示,“‘过去’加上‘后’,这就是我们借以面对脱节了的现实的基本处方”[9],如“后工业化”、“后现代化”、“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等。至于这个“后”的含义,“有时被命名为‘晚期的’,有时被命名为‘超越的’”[10]。这种理论研究与发展的状况也提醒我们在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研究时,既要把握原有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与提升。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索

有学者用“总体性社会”的概念来概括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社会的特征,而且称此时的社会阶层结构可以概括为“两阶级一阶层”(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阶层)。这一时期的资源与机会配置由国家来完成。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资源与机会配置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即除了国家之外,又增加了市场和社会两种机制。而这既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同时,这又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了社会转型[11]。有学者提炼出“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12]两个基本概念来作为这一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的分析工具。为便于深入研究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学者们将社会结构分为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就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等九个子结构[13]。

1.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社会这种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这是在中国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者将这种变动按照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由过去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呈现出现代化国家的人口特征。第二,社会整合结构与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家庭结构方面,发生了如下变动,即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家庭结构模式变化在城镇突出表现为“四二一”模式,夫妻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向平等化。社会组织结构方面,一是政府开始由全能型向公共服务职能回归;二是伴随着企业组织逐渐成长为市场主体,原来的国有企业的生产功能被强化,非生产功能被剥离;三是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三,空间分布结构与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城乡结构方面,一是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二是表现为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型,一系列旨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出台又助推了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与改变。区域结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之间发展互动的机制从单一走向多元,东中西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速度差异明显,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落差逐步加大。第四,生存活动结构与就业、收入分配、消费三大结构变化的市场推动。第五,社会地位结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14]。当然,这种结构变化并不仅仅限于以上方面,还有的学者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剖析了这些结构变化研究中需要关注其他方面。以人口结构为例,无论是通过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还是人口学者的研究分析,都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中国人口结构合理化的障碍[15]。此外,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问题的严峻等等。要扭转这些不合理的结构,势必需要作出系统化、长时间的持续努力。

总之,学界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社会结构已经露出迈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但也面临着阶层与利益分化固化的风险[16]。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机遇与风险共存。而要促进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必须要对当前的社会结构进行调整。至于这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意义,有的学者将之概括为如下几方面:一是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二是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三是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四是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五是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1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动为中国社会结构迈向现代社会结构打下了基础。其实,从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说,中间阶层的壮大是从社会阶层结构来讲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出路。正是看到这一点,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措施[18]。

通过对社会结构变动的意义研究,单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我们便可走出如下认知误区,即认为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直接,或者换句话说,经济与社会之间是单纯的付出与索取关系,社会发展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经济社会之间的真实关系,我们以农民工群体为例。众所周知,当今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学界与舆论界都站在社会公共正义的角度呼吁给城市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而这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说,调整的正是社会阶层结构,即通过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和身份,就意味着其实现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变,就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就意味着其就业环境、职业地位乃至物质待遇的提升,就意味着其在十大社会阶层划分中缩小了底层阶层的比例[19],而提升了中间阶层比重,就意味着向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职业地位、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的改善,首先刺激的是其农民工自身需求的扩展,通过这种个体化的需求的刺激与满足直接促成了整个社会的内需扩展。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首先表现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是分析社会结构的起点。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率,则检验着一个社会的开放性与公平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很重要的两个特征就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和资源与机会的公平合理分配。在阶层结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已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两大调整,即社会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等[20]。应该说,正是中国社会学者们对社会阶层结构的长期关注与研究,才使得这一领域逐渐被社会所了解和熟悉。如今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研究成果常常见诸新闻媒体,日渐成为人们常识的一部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层面,它还逐渐被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研究所采纳,相应的政府专题研究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都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繁荣。

3.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当前,调整社会结构很有必要。中国要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原来的社会结构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广阔视野,一些学者在详细研究了美国的高度繁荣与其现代社会结构、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与其自身的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之后,通过对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我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同时,又根据相关的社会结构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测算得出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21]。而要实现两者的同步,手段就是调整。该研究甚至将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定位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而其论证方法则是通过将党中央从十五大到十七大报告中所列举的发展难题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对外开放几个大类分别进行梳理,进而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去剖析和解读这些社会难题,最终将其归结为消费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以及阶层结构等方面的问题[22]。

那么,如何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的调整,说到底,就是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将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重新分配。其实践意义则在于在承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符合趋势与规律的改革举措。有研究指出,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再调整,其目标是通过加快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局面,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点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三是规范劳动力市场,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四是加快中产阶层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一是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二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三是不断加大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四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五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组织[23]。学者李培林则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角度来探讨构建现代社会结构的路径选择。他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阶层并不仅仅是一个收入概念,它也是一个反映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城乡结构、职业结构和国情差异的概念[24]。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在城中村改造中通过拆迁而获益的城中村村民虽然比起一些城市白领来说相对富足,但其自身却不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因为这些城中村居民无论是从职业结构、生活质量上,还是从收入来源上来说,都不属中等收入阶层,他们仅仅是通过政策获益而相对富足的一个特殊群体。李培林提出了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制度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具体措施:一是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转移支付效率,使转移支付向基层、农村、困难地区、低收入者倾斜;二是帮助务农农民普遍兼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现金收入;三是研究制定个人所得税征收与消费挂钩的办法;四是研究开征财产税[25]。此外,有的研究者将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划入更大的社会学概念—社会变迁之中,通过探讨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来为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提供背景性基础知识。还有的研究则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去探索社会结构调整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冲突调节机制的建立等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在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文献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与中央文件相关的改革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他们用社会学的专业知识将这些改革精神与政策加以详尽的分析与阐释,从而达到至少两方面效果: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二是让社会对社会学有所了解,扩展了社会学的影响,表明了社会学是一门有助于创造健康社会的有益之学。当然,也有学者因此而批判社会学的保守性质。

纵观社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就社会学自身来说,它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学科。在此前提下,社会结构调整所遵循的具体价值指向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从根本上发掘经济繁荣的内生动力。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下不足:由于社会学学科的外来性以及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实践的不足,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过多地采取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与模型,甚至在一些数量的指标上,都是以西方的测定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们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但提醒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研究。

综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结构研究,我们可以将之表述如下:学者们首先通过国外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处理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发展成就瞩目的国家都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这一规律性认识。在这一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学界提出要实现现代社会结构,就必须要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国社会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或者从社会结构的整体进行理论或实证的研究,或者从社会结构的子结构进行研究,或者将之与当前中央政治理论或具体政策相结合进行专业解读与研究,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念上或实践上的积累,有利于扩展人们对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认知与研究视角,有利于启发人们寻求突破的思路与对策。

[1]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2][13][14][17][21][22][2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4]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社会学研究,2012,(3).

[5][6][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陆学艺.别让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的瓶颈[J].人民论坛,2012,(1).

[8]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1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1]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2).

[12]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探索,1993,(1).

[15]李慧英.男孩偏好与父权制的制度安排——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性格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2,(2).

[16]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1).

[18][24]李培林.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对策思路[J].中国人口科学,2007,(5).

[19]刘晓林.新中国十大社会阶层[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4,(11).

[20]李培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

[25]李培林.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阶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7).

[责任编辑 王亚伟]

C912

A

1671-6701(2012)04-0090-05

2012-06-20

王兰永(1982-),男,河北保定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务处教师。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社会学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