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艺术繁荣与发展必须坚持真善美的标准

2012-08-15 00:52:4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讲话艺术家

张 伟

(鲁迅美术学院 科研处,沈阳110004)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发表到今天已经有70年了,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讲话》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和生活关系问题;一个是文艺的服务方向问题。我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主要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真),二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善),三是艺术上怎样处理这些关系问题(美)。过去人们很少从真善美的三个方面去理解毛主席讲话的精神实质,其实,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真善美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是缺一不可的。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要求“作家艺术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1]因此,我们认为,强调艺术的真善美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首先谈到的是生活和艺术关系问题,认为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2](P852)这实际就是讲艺术的真实问题。

在我们当下的艺术实践中很少去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问题,有些艺术家热衷于历史的恶意虚构,比如玩所谓的历史的“穿越”,情节任意的编造,比如毫无相干的事件的重叠等。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强调了艺术的真实性问题,艺术里的“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真理,一个是真情。

(一)当代艺术家要以追求真理为己任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70周年,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强调7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讲话》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真理光芒,《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当代有些艺术消解宏大叙事、躲避崇高、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专注于微小叙事,把表现人的本能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思潮是背离《讲话》精神和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没有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东西,思想家们放弃了对“终极真理”追求,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建构而成的。当代艺术应该把追求真理作为艺术的主要目标。我们说真理是思想性的存在,思想来自于主体的反思。凡是经由反思产生出来就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反思能揭示出真实的本性。这样说来,思想作为对自己发生关系的东西是真理。不去追求真理,艺术家只能生活在平庸中和有限之中,艺术追求真理的动因来自于对高尚和神圣事物的企求。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艺术家必然有着追求真理的热忱。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遵循《讲话》精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表现时代的真理,这是时代对当代艺术的呼唤。

(二)艺术要表现真情

艺术要有真情实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汤显祖说“情可以死,情可以生,死死生生,情可由之。”托尔斯泰的老师曾经和他说过:作为一个作家不要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冷酷无情、漠不关心。我们今天有些艺术在情感表现上体现为两极化倾向:有的艺术家要求艺术零情感写作,在艺术创作上不带有任何情感态度。而另外有些艺术家在情感表现上体现为矫情和滥情。矫情表现在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滥情是没有理性制约的情感表现,没有情感逻辑的表现。情感发展要按照逻辑走。艺术需要的是真情,所以矫情和滥情是我们当代艺术所不愿意看到的。

艺术要表现真理就要求艺术家要有勇于追求真理的决心和信心,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艺术要表现真情就要求艺术家深入大众生活的第一线,表现群众真情实感、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2](P855)接着毛泽东又谈了立场问题,要求文艺家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服务于人民大众。这里中心谈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善”的问题。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要求艺术要“厚人伦、美教化”,(《毛诗序》),韩愈、柳宗元讲“文以载道”,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可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却不怎么讲艺术的“善”的问题。

(一)强调当代艺术的“善”,就要大张旗鼓地弘扬主流艺术

对当代艺术有很多种划分方法,常见的一种划分法,认为存在有主流艺术、大众艺术、通俗艺术、高雅艺术、民间艺术、精英艺术、消费艺术,有高级艺术、低级艺术等,它们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艺术类型系统。大众艺术被视为一种经由商业和媒体机制所创造出来的消费或行为趋势的艺术,与之并列的是主流艺术、还有高雅艺术一起构成当代艺术三足鼎立的局面。主流艺术是国家体制扶持和支持的,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艺术。

1.主流艺术是国家体制扶持和支持的艺术

西方艺术也有国家体制扶持和支持的成分。法国政府通过文化部对其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管理和指导,主要采取国家财政拨款方式,辅之以行政和立法手段。法国政府还越来越认识到对文化艺术企业和个人赞助的重要性,设立了全国性的文化资助委员会。英国每年的文化经费达10亿英镑,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0.5%,从1995年开始发行国家彩票,每年可从中筹集超过10亿英镑的巨额资金用于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此两项相加,可达国家财政总预算的1%。

2.主流艺术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占主导地位的艺术

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有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就社会来说封建社会的主流艺术是儒家艺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从时代来看,我国新时期以来,艺术上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流,文学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电影《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绘画中的罗中立的《父亲》等都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立场。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事件,民众的政治热情为消费观念所取代。在艺术上英雄主义开始消退,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小说、美术等艺术形式当中出现以性为特征的作品展示。这时期无论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的启蒙文化,还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都被金钱、资本和流行所取代。90年代进入了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卡拉OK和流行歌曲代替了古典音乐,迪斯科代替了古典舞,通俗文学代替了严肃文学,在现实生活中歌星、球星代替了现实社会的英雄。尽管艺术上出现了这些变化,总体上来说还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占主导地位的。

3.主流艺术是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艺术

艺术和道德不能分开,艺术有充分表现的自由,但是艺术家要有道德底线。人和动物不同,人的行为是有双重界限的,这就是道德的和法律的界限。道德是内在的自律,而法律是外在的他律。现在我们把道德这道防线放开,又没有宗教的敬畏,剩下的只有法律的防线,那么我们就把做人的标准降低了。只要不违法就是好人,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这种观念直接应用到艺术界,有的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放弃了社会责任,以噱头、血腥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是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背道而驰的。我们的艺术家不能没有道德底线。易中天最近讲大学教授要有道德底线:“公德不能不管,私德可以不问,但是要有底线:你一个教授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这是一个道理。道德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属于生活的本真性质,是超越历史性的善。如康德所说它是一种普遍关怀着人的幸福的“更高的善”。善是有利于幸福的自由创造的精神,艺术也是一种自由创造的活动,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主流艺术要从道德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伦理建设和伦理关怀。

(二)强调当代艺术的“善”,就要重视艺术和政治割舍不断的关联

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艺术和政治的关系,现在我们由于某种原因不大讲了。其实,艺术和政治有着割舍不断的关联,当然,我们今天讲的政治不是传统的阶级政治。今天的政治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文化政治替代了阶级政治。就文化政治来说,当今的社会矛盾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体现为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不是通过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而是体现为价值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是文化权利之争,而不是阶级利益之争。比如:草根/精英、城里人/乡下人、穷人/富人、黑人/白人、老年人/青年人等。第二,由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微观政治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种族、身体、性别、年龄、性等无不渗透着政治因素。艺术的自律性要求艺术躲避政治,其实,按伊格尔顿的说法,这也是一种政治,是一种否定性的政治。即使我们刻意在艺术里不谈政治,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政治,用杰姆逊的话说,这是“政治无意识”。

从讲政治的角度看,我们强调艺术的真善美标准,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艺术是渗透心灵的东西,人们把剧院叫做道德的法庭,锡德尼把诗人称为 “宗教教师”;雪莱把诗人称为 “文明的法律赋予者”。中国的艺术家还需要一种政治责任。美国拿出两千亿美元搞文化产品对世界范围进行文化渗透,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把我们的腰包里的钱拿走。我们把美国的这种办法称之为“文化霸权”。现在还有个词叫“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武力强国以武力征服世界,后殖民主义是文化强国以文化征服世界。面对我们入世,将有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涌入,我们怎么办,拿什么与之相抗衡。所以中央提出“守土有责”的号召。这与我们每一位公民有关,更与我们每一位艺术家有关。必须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艺术的功利目的性。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如果说前面的真和善讲的是政治标准,那么,艺术标准是什么呢?“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他还提出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原则:艺术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同时他还提出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要求等。[2](P868)这些都是对艺术美的要求。

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赋予了艺术家创作的自由和无尽的诗情画意,他们创作了大批艺术珍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艺术家把西方后现代艺术作为模仿的榜样,自觉地展现丑,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人们不敢谈论艺术和美的关系。我们承认艺术不是不可以表现丑,对生活中的美,如果我们表现得不好,也可能成为丑的艺术品;而对生活中的丑,如果我们表现得好,完全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但是,审丑与丑化不同。审丑是把丑恶的东西放到美的对比中让人们认清丑的内涵。我们可以描写丑的深刻性,使人们看到丑的本质特征。现实中的丑的第一种表现形态是生活中人的语言行为的丑,如吃喝嫖赌、肮脏的政治交易、凶杀打劫、满口脏话等。这些现象进入到艺术的领域,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它们进行自然主义的展览,而应加以典型化的处理,着重刻画丑的本质特征。我们还可以描写丑的普遍性,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现实中的丑的第二种表现形态是生活中人的相貌丑陋,如畸形怪状,残缺不全等。比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斗牛士》等,在这些变了形的艺术中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量——它的征服力、它的破坏力,其中包括人的生命中的劣根性的力量,无一不指向了对美的崇拜。我们也可以描写丑的生动性,使人们感到多方面的审美情趣。现实中的丑的第三种表现形态是客观物质形态的自然界中的丑,如穷山恶水、枯枝败叶等。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画家潘天寿以画荷而著名,特别是他画的残荷,只要寥寥数笔,就能将残荷的神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情趣盎然。

丑化是自觉地用否定的态度刻画对象,在其中看不到任何肯定的成分,特别是当下有些艺术家一味地“丑化”中国人形象,把“丑化”自己的同胞当作乐事。有些作品热衷暴力、血腥和暴露隐私等为乐;还有一些作品以丑化中国已故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图像为乐,对这些形象乱加歪曲丑化。更有些作品把中国人的形象刻画成为傻、呆、痴的“丑态图像符号”,并成为“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的特征。西方某些收藏者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一定的商业操纵,把一些丑化中国人的所谓“艺术”作品推向拍卖市场,使得国内舆论以为这样的作品已经能得到西方的权威认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美是和人类共生的东西,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的本性。在今天,有社会责任心的艺术家要创作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形象,大张旗鼓地弘扬美、歌颂美,因为艺术的美具有永恒性。“美的回归”是20世纪末由著名批评家希基(Dave Hickey)提出来的。在本世纪初,德国柏林举办的“国际文化节”上,专门召开了一个关于“美的回归”的理论研讨会。美的回归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呼唤,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应该把美作为艺术的主要价值加以肯定,让艺术回归到美,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期待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

坚持真善美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仅是指导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政策方针,也是我党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一代代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真善美的标准和“三贴近”的原则,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伟大发展的洪流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讲话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注水”讲话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国旗下的讲话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男朋友
天津诗人(2016年1期)2016-11-25 18: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