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思路研究——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2012-08-15 00:4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业

林 琳

新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林 琳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和谐。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城区委、区政府依托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在农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问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为此作了专题调研,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新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热点话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济南市历城区实施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城区委、区政府依托区位优势,大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挖掘新潜力、创造新优势、谋求新跨越”的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集约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和精美生态观光旅游业,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与省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政府重视,科学规划,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济南市历城区委、区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略,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2008年,制定了全市第一个县级现代都市农业5年发展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明确了建设“三大功能区”的发展格局,举全区之力,以建设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为支撑点,初步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餐饮、文化“五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性统一”的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到2010年底,全区农业增加值达27.2亿元,年增5.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45元,年增10.11%。历城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创建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全国牛奶生产强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为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历城区委、区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带四区”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区农业累计完成结构调整14万亩,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0.04万亩,粮经作物比例由2008年初的54:46调整为39:61;强力推进奶牛、板栗、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基本形成;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历城区通过市场引领下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区建成和规划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一系列观光农业园区。全区累计投资2.3亿元,建成了以月亮湾农业观光园、济南桃花园农业休闲观光园、遥墙玉龙湾生态观光园为代表的52个现代农业园区,董家镇柿子园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4处园区获“济南市2011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建成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0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31.3亿元;全区8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范畴,年户均增收近3000元;全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9家,带动10多万农户,年销售利润54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增长1600多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突破。三是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从主要为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的产品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变。历城区坚持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农家乐、民俗农庄、生态休闲、农产品采摘、森林公园等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精心打造“济南泉水源”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华山历史文化公园”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构筑“一城六线”旅游框架,初步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城后花园。

(三)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并重,不断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改善民生。历城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2005年就启动了以“环境育人”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把农村道路、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涉农助农资金捆绑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突破口。近6年来,历城累计投资3.2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基本实现了“柏油路 (水泥路)和客车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通”和“有线电视户户通”;按照“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累计引导部门及社会投资贫困村11.45亿元,扶助贫困和低收入人口4.2万人,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2%以上,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养老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全区共建成文明生态村409个,仲宫镇艾家村等5个村获“济南市2011年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二、历城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够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任重道远。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形式主要还是政府主导的多,企业、公众主动参与的少;事后监督的多,事前的参与的少。一方面,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农村环保教育刚刚开始,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形式不畅通,有关环保的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农村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和意识欠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解不深,有的仅简单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整治,认为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使得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不足,导致有些乡镇和农村存在一种“经济至上”的价值理念,这必然导致农村资源的开发不计后果,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生态资源尚需进一步整合

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着投资渠道单一,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还未形成的困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地方政府对农村硬化、绿化和沼气建设等方面采取财政补贴的措施,但是在许多大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上,由于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民间、企业资本投融资体制还未形成,在这类项目的创建阶段,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虽然地方政府强调各类资金加强协调、捆绑集中,但一些地方由于具体措施不到位,各项资金使用仍然较为分散,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扩大投资渠道之外,对于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目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投资,往往是各对口职能部门各自为主,在小范围内独立进行,存在着资源浪费与服务缺口并存的现象。从历城区全区范围看,还存在区域进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而有的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如何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使资源使用效果最优化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管理监督需要加强

目前,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位的长效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每年对农村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作的投入有限;生态考核机制还未真正体现到年终考核上,很多生态科学决策体系还未能落到实处,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形成,对生态建设的监督不严格等。这些滞后因素都会对生态建设积极性产生影响,不利于推进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滞后阻碍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环境管理滞后,再加上技术有限,人口分散,建立农村生活废弃物专门处理机构难度较大,造成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多种污染形式并存的新特点;农村聚居点缺少规划,或者即便有规划,也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而缺乏环境规划。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传统的散放式养殖方式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加剧城乡差别,给农村社会以致命的打击,对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新农村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实现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把这些要求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着眼长远和整体利益,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兼顾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实现我国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必须首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如我们现在正在推广的沼气、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强调尽可能有效、节约地利用资源,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良性循环创造社会财富,最终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次,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种开放型生态农业体系,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意识到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农业产品的污染,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进而对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并对农业生态产品产生诉求。在公平交易的原则之下,就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开放型农业,以城市支援农业,来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政府为主导,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金投入体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的都是公共产品或集体公用地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的加入,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对于重点项目的发展给予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构建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强对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财税联动机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旅游休闲、生态有机农业等建设方面给予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三是由政府牵头,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基金会,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争取省市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不断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四)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整合生态文明建设资源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依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来共同完成。特别是科学技术资源,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和孵化体系,联合省市、国内一流农业科研力量,加强科技攻关能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农业科技企业。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太阳能、沼气利用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自然保护等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科技发布和培训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公益性和有偿性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发布和培训体系,以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大力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这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树立环境有价有偿观念,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生态科学决策机制,在生态环境问题决策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探索实施听证、环保预先介入等措施,多方听取意见,确保科学决策;三是完善生态考核机制,将生态考核纳入各乡镇部门的年终考核当中,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领导和协调,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生态办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执法力度,制订一套完善的农村生态管理保护政策、标准和法规体系,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走出城乡分治的生态环境管理格局,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林琳,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教师(邮政编码250100)

F327.521.LC

A

1672-6359(2012)01-0024-03

(责任编辑 张讯)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