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荣
(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41)
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建党90周年之际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其中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0.2%;35岁以下党员251.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81.8%。而之前,教育部对全国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有入党意愿。这一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人群(下文简称新生代)渐成党员队伍的主要来源。新生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充满活力,他们无疑是党员队伍的最新鲜血液;但必须看到,新生代身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与局限,影响着其对党的认知及其先进品性的养成。新生代的品德修养关乎党员队伍的质量、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关乎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因此,针对新生代的个性特点,加强与改进其入党教育,是当前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新生代群体的个性特点。当下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群体,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他们生长于改革开放年代,对企业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他们接触到了大量的知识和资讯。基于这样的成长背景,新生代群体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是新生代群体敢作敢为。改革开放逐渐解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社会的束缚,同时,政治、意识形态对个人思想、行为的禁锢也被不断打破。改革开放30多年对劳动者积极性的不断调动,造就了新生代不盲从、不从众、敢作敢为的鲜明个性。二是新生代群体崇尚自我。在小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自小被家长寄予成才厚望,加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淡化了集体对个人的思想与组织约束,因而新生代群体在价值观上推崇合理利己主义,推崇个人奋斗与成功,追求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对于个人与组织、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较少辩证地去认识。三是新生代群体追求创新、思维灵活。新生代成长于大变革、大发展年代,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同时由于身处信息化时代,可以随时轻易得到所需资讯,因而他们对社会生活目标追求多元且思维灵活。
2.新生代群体的个性缺陷。时代造就的新生代群体,其个性特点在全球化时代,在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复杂化、就业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当今具有较强的优势与适应性。然而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也存在明显的弱点与局限。一是集体意识淡薄,责任心欠缺。新生代较少克己奉公思想,在利己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在组织中往往缺乏归属、服从以及献身意识,为了个人利益他们往往忽视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侵害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冲突时他们天然倾向于维护个人利益。新生代群体对于工作的专注度与责任心通常直接取决于他们的个人兴趣或自我奋斗目标与职业的关联度,若二者契合他们则态度积极,若二者不一致或相差较远,则工作所需的专注负责的职业精神在他们身上就较为缺乏,且对其工作成效影响较大。二是为人处世心态浮躁,抗压能力较差。对于创新和变化的追求使新生代群体心态不够稳定,灵活性过高导致他们心态浮躁,不愿脚踏实地去钻研工作、积累经验,当与周围环境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他们较少选择调整自己而是倾向于责怪环境。智联招聘2011年初的一项职业稳定性调查显示,1980年出生的当今职场人士将近80%都有过跳槽经历,其中20%表示自己换过两三次工作,还有一成人表示自己曾换过6份以上工作。当然,新生代群体跳槽频繁,从社会环境原因分析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机会层出不穷有关,从就业客体分析也与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组织存在浮躁心理(表现为缺乏单位长远发展规划、不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有很大关系。三是享受意识较强,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时代的新生代,对于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缺少感性认识,加之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其公民意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把环境优越、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等看做是工作单位与集体理所应当给予或提供给个人的,若组织或集体条件不能如愿,他们就会感到单位或集体对不起自己,而对于自己为集体应尽的义务、自己如何通过艰苦奋斗而使集体发展壮大则较少反思。这种个性缺陷使得新生代的意志品质较为薄弱,创业能力与拼搏精神逊于其父辈与祖辈。
1.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的全面发展中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带来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个性的大解放,然而在人的发展中不能把崇尚个性与健全社会性简单对立,个性化与社会化始终是人成长中的一对矛盾,人的本质的获得过程既是个性实现的过程,更是社会化实现的过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由对立趋于统一。个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它直属于个人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形式;个性化就是人逐步形成个性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个性能否得到释放与发展,取决于这种个性是否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脱离了社会一味强调个性的张扬,就会自绝于大众乃至危害社会,这样的个性无疑是需要加以克服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个人的成长都需参与家庭、社会、集体的活动,需要融入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领域,掌握社会经验,从而使自己融合到集体和社会之中,成为现实的人。相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化就是使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相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化就是使各个社会成员团结协作,使个体的人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式活动。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充分占有和展现的过程,因此社会化既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对于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辩证关系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对新生代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使其从内心深处加以认同。
2.正确认识与处理道德实践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的同时,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亦受到巨大冲击,而个人主义却大行其道,这在社会上甚至党内都造成过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奉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分配领域倡导的致富光荣理念深入人心,个人主义在大众舆论中被划分出“合理”与“极端”两个领域,只要不损人利己,一般情况下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就会受到国家与集体的保护与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新生代群体接受并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准则就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当今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带来了道德标准的多层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之塔上,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处理上,处于塔基的道德标准是广大普通公民(农民、中小企业工人、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等)奉行的“合理”个人主义或曰利己主义,这种大众标准践行的原则是先私后公、公服从私;稍高于塔基的道德标准是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的广大产业工人奉行的利己与利他并存的有限利己主义,这种道德标准践行的原则是私不损公、公私兼顾;处于塔身中间的道德标准是这个社会的中、高管理层所奉行的“合理”团体主义,这种道德标准践行的原则是私服从公、先公后私;处于塔身上层的道德标准是广大党员(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奉行的集体利益第一、人民利益至上原则,这种道德标准倡导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在危急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之时,要挺身而出保护集体和人民的财产及安全。如何看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既是人们对人生一系列问题认识的出发点,是人生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道德实践面临的基本问题。对于道德标准的多层次及道德修养的渐进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清醒认识,要引导新生代加强道德修养,树立人生目标,逐步克服个人利益至上思想,循序渐进达到集体主义道德境界。
3.正确认识与处理价值追求上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新生代群体由于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因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天然倾向于追求个人价值。他们把追求个人利益看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尽管他们追求进步,但是在他们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初,受大众价值观影响,其入党动机难免带有功利性质,对此作为党组织负责人和他们的入党引路人(入党介绍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所认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引导。在人生价值问题上,要注意引导新生代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本质、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生价值问题上认为,人的价值即生命的意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人为主体、以社会为客体,则人的价值就是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上的受尊重程度,这就是人的个人价值;以社会为主体、以人为客体,则人的价值就是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个人对大众、对社会的贡献。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认为人生价值的本质是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大小的衡量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尺度而不是以个人价值大小为尺度,换句话说,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这个人对社会发展奉献了什么、奉献了多少,而不是看这个人从社会得到(索取)了什么、得到(索取)了多少。对于有志入党的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其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使其树立把奉献当作人生义务的信念,在面对利益关系时要引导其在诚实劳动的前提下合理正当地索取个人所得,在组织中,在个人所得问题上不与群众争利、不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必要时要有为集体、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新生代群体生长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多元开放、社会言论自由的时代,这样的个性形成背景决定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与融化的难度。什么样的入党教育才能使新生代入脑入心,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1.改变党课说教式面孔,结合新生代群体成才需求设计党课内容。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政治教学的逆反心理,新生代群体对党课教育存在自然而然的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党课主题与内容设计上要设法增强党课吸引力,要站在年轻人如何成功、如何提高时代需要的能力、如何弥补个人短板与克服自身局限、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等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说理方式上要考虑年轻人心理、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切忌把党课变成纯理论的说教,从而抵消党课教育的实效。
2.改变课堂满堂灌式教学,增加互动交流式学习。新生代群体由于关心时政、资讯渠道多元,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热点有自己的见解,不愿人云亦云、简单附和,这种思维独立性是新生代可贵的优点,也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当加以尊重和保护的。因此,对新生代开展入党教育要注意给他们提出自己见解甚至疑问、质疑的机会,授课时最好在一堂课中能留下半小时左右的讨论时间,或抛出问题让学员发表意见、或让学员根据授课主题提问,授课教师来解疑释惑。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前不仅要备理论,还要“备学员”,即对学员的职业、工作生活环境及其关注的热门话题与事件事先进行一定了解,以调动学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实效。中国传统文化把“学”与“习”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解学习的本质,这就是说,要彻底认识事物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中是难以奏效的。关于学习,自古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说明古人先贤对于学习规律的认识是非常辩证和充满智慧的。要使新生代深刻认识党的性质与党的纲领、党的作风与党的传统、党的纪律与党的建设、党员的义务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条件等等党的基本知识,就必须在党课教育中综合运用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手段,要在理论学习之后通过针对性地安排实地参观考察、重要工作磨练、挂职工作锻炼、基层工作考验等学习方式,使新生代在实践中增强意志品质、加强作风修养、拓展工作视野、增强大局观念、提高协调能力,从而在政治、组织、作风等综合素质方面全面达到入党要求。
4.日常思想教育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单位工作重点,开展研讨式学习和参与式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集中理论教育完成的是观念导入任务,而理论、思想能否变为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则要靠领导者和管理者结合日常实际工作进行春风化雨式的说理教育。日常思想教育切不可照本宣科、照搬照转,而要紧密结合时势热点、全局重心、单位工作重点来进行,要在组织主题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研讨式学习(如召开专题研讨或座谈会)或参与式学习(如组织演讲比赛、专题论坛),在单位树立正确的舆论和风气导向,使个人思想在交流过程中达到与组织和集体的融合,同时借此给新生代创造一个展示个性与能力的平台,使其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地发挥,使单位工作得到实实在在的推进,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共赢效果。
5.教育时机选择上要注重把握重要节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针对新生代工作方式灵活、框框约束较少、善于运用信息资讯、乐于使用网络、手机等即时传播手段,生活观念开放、娱乐方式新潮的特征,日常的思想教育要淡化说理,增强趣味。要注意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如春节、国际劳动节、中秋节、建党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联欢活动,注意利用党内重要的主题教育活动走出去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学习,注意利用新生代员工生活中的重要时间点(如个人生日、家庭婚丧大事、个人职位变化或生活变故)发挥组织的影响力,影响的方式可以是一束鲜花、一条短信、及时的慰问或直接的帮助,目的是让新生代在这些充满温馨的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强大、感受组织的温暖、树立为集体贡献的意识,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
对新生代的入党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关系我党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工作,必须把握特点、遵循规律、注重实效。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只要以新生代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党的事业科学发展为根本,善于发掘新生代的个性闪光点,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将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新生代就一定能够成为我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实现新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