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运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运城04400)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对运城盐湖集中区域建设科学化发展的思考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运城04400)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运城盐湖集中区跨越发展意义重大,盐湖集中区域作为运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中重要的“桥头堡”;是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域的“中心”;是辐射带动运城全市经济的“龙头”。进一步加快盐湖集中区域科学化发展应努力做到:树立三大园区网络化、一体化、系统化工程的经营理念;创新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上推进三大园区科学发展;推进各个园区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度促进三大园区经济一体化;提高园区准入门槛,招大商、招好商、招强商。
增长极;工业园区;科学化发展;对策建议
2011年开始,山西全省全面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走一条打破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路,以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和科技贡献率,实现全省经济发展的转型跨越。然而,在山西全省11个地市中唯一一家缺少煤炭资源的运城市,在综改区实践中,如何转型,如何跨越,特别是运城中心城市在转型中如何走在前列,引领全市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现实问题。对此,运城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实践中立足先行先试,放胆赶超争先,大胆探索非煤资源区域转型发展的新方式,试图走一条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建设的新路径,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盐湖区位于运城市中心区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9年,运城市委市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作出了建设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的战略部署(以下简称盐湖集中区域)。集中区建设部署实施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山西全省如火如荼的综改试验区建设实践,以更大的胆气和力度,加快推进盐湖集中区域跨越发展,打造运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就成为全市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命题,它的意义作用非常重大。
2010年7月29日山西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不仅给全省人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且也给运城人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要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南部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运城要建的“桥头堡”,“堡”在何方?运城要建的大通道,为何畅通?现在看来,除了它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之外,破解它的谜底就在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那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汇集了人流、物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商贸流和诸多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校、研发基地和网络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成长的中心地带,堡中之堡。并且有了这个堡的带动,有了这个增长极的作用,才会物通天下,道迎八方,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盐湖集中区域增长极建设,正是山西南部重要的“桥头堡”,它对于推动运城经济发展乃至完善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涉及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和陕西省的渭南市。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把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对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三省四市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发挥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而在这一示范区域中,运城市地处三省四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显赫炫目,这就把盐湖集中区域建设问题推到了前沿。盐湖集中区域,不仅应该是运城市经济建设的中心,而且应该是跨省域视野中的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是一个在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跨越与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和资源利用上,三省四市深度融合、抱团发展的经济中心、合作中心和跨越发展的中心。应该说盐湖集中区域增长极的建设,对于确立运城市在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域中的战略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运城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运城加快了建设工业大区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势企业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和科教兴运战略,培育扶持30户优势企业和50户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企业及化工、医药等新型企业。在这些培育扶持的优势企业中,有相当多一部分都集中在盐湖区域中。像在市场上撂响的天海泵业、安邑风机;像跨出省门国门,走向广东、上海,走向东南亚诸国家的萨瓦莱斯制版集团;像相继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南风化工集团、关铝股份等优势龙头企业,都是在盐湖区域成长壮大,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的。盐湖集中区域在过去的历史上曾是运城工业主导产业的隆起地带,现在和今后也必须是运城工业主导产业的前沿隆起地带,这个战略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盐湖集中区域作为运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其他县市所不可比拟的区位交通、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而这些优势,造就了它辐射带动的“龙头”资本。从客运量来看,2011年全市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20.7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46.0亿吨公里,其中盐湖区占比最大;从航空旅客吞吐量来看,2011年,空港机场达75.7万人,货物吞吐量为2357万吨;从财政收入来看,2011年盐湖集中区域为21.02亿元,是最少的夏县1.57亿元的13倍;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1年盐湖集中区域为141.36亿元,是最少的垣曲县21.5亿元的6.5倍;2011年盐湖集中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8亿元,占全市417.6亿元的1/3强。所有这些都彰显了盐湖区中心城市的集聚度和集中度,也折射出了它的经济辐射带动力。因而,加快盐湖集中区域建设,发挥它的龙头辐射带动功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抉择。
推进盐湖集中区域建设对运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意义,给了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以更大的胆气和豪气,向着既定的目标大踏步迈进。两年多来,集中区域建设以运城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盐湖工业园三个园区为载体,按照“市区合力、三区共建、部门协调”的要求,创新发展路径,大力度招商引资,大手笔项目规划,大范围资源整合,大视野发展营运,使三大园区建设激情飞扬、豪气勃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打造运城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盐湖集中区域建设中的三大工业园区,在一开始的目标定位上,就进行了宽领域的产业布局。离市区最近的运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总部经济以及研发中心、高科技工业和文化产业。距市区5公里左右的盐湖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科技工业。远在市区18公里的空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轻工业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这一布局,对改变运城过去的传统工业中重工业占比高达80%以上,重工业中的冶金、焦碳又占50%的产业布局提出了挑战,完全是在走一条无煤炭资源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年多的园区实践证明,一批新型工业企业诸如大运重卡、雪花啤酒、华雄纺织、石药银湖、中鑫洋麻股份、凯希瑞科技、恒磁科技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入驻园内,给运城工业的转型发展增添了活力。至2011年,盐湖工业园入驻单位90家,其中85家为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完成科工贸总收入40.6亿元;空港经济开发区落地企业300余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1亿元,完成工贸收入140亿元。三大园区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盐湖集中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盐湖集中区域财政收入21.02亿元,几乎与207年时排名全省财政第一县的河津县财政收入21.25亿元持平,成为运城市的财政大户。实践证明,只要牵住新型工业,就牵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持续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产业转型升级极其艰难。然而,园区经济的发展却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契机。盐湖集中区域三大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推进,从而加速了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条延展的步伐,使产业集群雏形在三大园区初显。诸如在汽车产业上,空港经济开发区以整车、零部件、后服务为重点,汇聚了大运重卡、卓里半挂车、中鑫洋麻汽车、陆圣汽车等企业,这些关联度很强企业的集聚集中,构建出空港汽车制造业腾飞的雏形。再如在新材料产业上,以稀土永磁、纳米技术、新型化工、新型材料为重点,盐湖工业园汇聚了运城恒磁、鑫源中金密度板材、格瑞木塑装饰材料、海枫纳米不锈钢管材等企业,使新材料产业出现勃勃生机。还比如,在商贸物流产业上,运城经济开发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汇聚了豪德贸易广场、居然之家商业中心、彩虹商务服务中心、美特好运城加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使运城的商贸物流产业正在实现新的转型跨越发展。园区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聚集与集中,实现了企业在产业上的集群和空间上的集中,并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形成了互动机制和路径依赖,从而竞相提高了技术水平,创新了发展能力。园区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的集聚集中和延展,是产业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
大项目引领,好项目带动,强项目提升,以项目为抓手,承接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具有区域自身特点的主导产业及其体系,实现产业的转型跨越,已经成为三大园区建设的共识。目前,空港经济开发区投资3亿元以上的投产企业有15家,主要有大运重卡、华雄纺织、中远机械、雪花啤酒、华龙方便面、康师傅矿物质水等。运城经济开发区投资5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主要有居然之家家具广场、美特好配送中心、山西同誉有色金属公司50万只铝合金汽车轮毂、北京中海金源H I P超薄真空绝热板等企业。盐湖工业园也引进了包括恒磁科技、石药银湖、斯瑞林公司包装材料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这些大企业大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工业园区的配套项目跟进,后续项目支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立勾画了目标方向。这就是运城经济开发区要以商贸物流和高科技工业为主导产业;盐湖工业园要以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空港经济开发区要以汽车运输设备产业、轻纺工业和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随着这些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扩张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其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获得倍增效应,为盐湖集中区域增长极发挥最大的作用。
2011年12月,空港新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个批复,不仅仅在于空港新区以超常的发展、超常的速度、超常的力度建设着一个新空港,而且在于空港以超常的意境、超常的思维、超常的视野设计打造着空港这个特色园区。省政府批复文件指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汽车制造、铝镁加工、轻工食品等产业,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山西南部重要的制造业集中区域”。现在在空港经济开发区,铝镁型材产业园占地50亩,际华工业物流园占地60亩,大运汽车配套产业园占地200亩,文化产业园3200亩,这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带的崛起,使空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活力四射,同时也为空港的扩张壮大提供了动力和资本。2011年,省政府批准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面积由13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这无疑如虎添翼,空港将“再造一个新运城”、“三个新县城”,空港的产业园带将更加耀眼夺目。同样,盐湖工业园也随着它的产业园带——生物医药物流园、颐园阳光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的投入而不断扩张,至今,园区总面积已由过去的1.5公顷扩大到10平方公里,成为中心城市西部耀眼的板块。三大园区建设的发展证明,特色产业园带的迅速发展壮大,为园区的扩张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和资本。
三大园区在发展理念上,要一体化思考、网络化管理、系统化打造,使三大园区各具特色,既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安康的需求,又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就业的需求,同时又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按照城市发展网络圈层结构,第一圈层,距市区最近的运城经济开发区应该为生态核心区;第二圈层,围绕市区的盐湖工业园应该为生活科教区;第三圈层,距市区较远的空港经济开发区为生产制造区。处于中心城市的三大园区,在设计理念上要超前到位,从城市化推进这种网状圈层结构来整体思考发展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既考虑居民的生态安全,又兼顾企业的绿色环保;既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又兼顾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进程;既考虑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布局,又兼顾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打造。因此,网络化、一体化、系统化是当前集中区三大园区发展中必须建树的理念工程。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科学利用这只看得见的手,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人才队伍,高质量管理经营三大园区,并利用这个组织团队及时制订有利于园区发展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建议,特事特办,打破常规,在政策上体制上推进园区快速发展。还应利用这个团队协调处理三大园区之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提高各个园区优势产业的聚集与集中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避免重复多头建设带来的环境与资源的浪费,更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给整个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各个园区从个体层面来看是三大园区、三个实体、三个模块,但从全局整体上看,三大园区同属于盐湖发展集中区,是整个集中区的新的增长极。因此,要统一思想,树立大园区、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三大园区产业链条相互对接,价值链条相互延展,发展半径相互扩展,这样,三大园区才会形成具有运城特色的园区主导产业体系和优势企业群体,抱团作战,一致对外,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竞争力和拓展力。
由于中心城市的土地资源匮乏、紧缺,因而园区扩建不能无限制。目前,盐湖区人均耕地资源已经处于0.8亩的全国土地红色警戒线,寸土寸金。在当前运城工业强市战略推动过程中,各个园区发展要始终把大厂大商放在首位,宁招一个大商、不招一堆小商,要瞄准全球50强、全国50强以及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向它们要产业链条,要发展速度。使那些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经济覆盖园区;使那些见效快、高精尖的高科技项目落户园区;使那些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力强的强项目扎根园区。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审机制机构,来把好入园企业关口,提高园区企业入驻的成功率。
总之,盐湖集中区三大工业园区,是运城综改实验区先行先试的重要创新基地,是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建造盐湖集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是“十二五”时期实现GDP占到全市30%、经济转型跨越、跳跃式发展的主版块。它的整体化运作,一体化推进,科学化发展作用意义重大。进一步提高盐湖集中区三大园区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运城市中心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前进的期盼,是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希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坚信,只要目标正确、路径正确、科学推进方法正确,盐湖集中区一定会成为“运城的新浦东”!
F 427
A
109-1203(2012)05-003-04
2012-08-09
执笔人:孙恩恩(教授)、孙续功(教授)
吕永俊(副教授)、刘杰(助教)
责任编辑 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