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1)
列宁的党群观及其现实启示
刘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1)
列宁在政党和群众关系问题上有许多预见性的重要观点,如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保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或某一个党所能实现的;民主政党的意见只有通过代表大会才能表达出来。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深入分析和探究列宁党群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党破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列宁;党群观;执政风险;群众利益;社会力量;民意表达;现实启示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紧密结合当时国内国际的情况,通过对党内错误思想及第二国际的分析和批判,着眼于党已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和地位变化,提出了许多关于俄共(布)加强自身建设的新观点。在列宁的建党学说当中,党群思想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列宁在整个革命实践和建党活动中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和理论结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1〕因此,新形势下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加强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之源,只有与他们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和政权稳定。列宁在批判社会革命党理论和纲领上的机会主义和策略上的冒险主义时指出:“他们一开始就站在并且继续站在工人运动之外,甚至不打算成为进行自己阶级斗争的革命阶级的政党。热衷于指天誓日往往反而使人不得不心存戒心,怀疑这样大肆渲染的东西是否真实。”〔2〕368与此同时,列宁强调革命政党应真正领导革命阶级的运动,才无愧于自己的称号,“革命的唯一‘希望’就是‘群众’,只有(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领导这种群众的革命组织,才能够同警察进行斗争,──这是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求准备的是这样一些暴力形式,它们必须依靠群众直接参加并能保证群众的直接参加”〔2〕370-371。在为夺权而奋斗的时期,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始终依靠群众,紧密联系群众,最终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残酷的斗争环境使俄共(布)十分清醒政党和群众生死依存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列宁总结得很明确:“我国革命的教训就是: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的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3〕
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后能否继续保持与群众的联系?如何巩固这种联系并得到认同和支持?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命题。由斗争环境转变到和平环境,由被压迫、被镇压地位转变到执政地位,这种改变使得俄共(布)的生存压力大大减轻,依赖群众的必要性似乎不如执政前那样迫切,脱离群众的风险看起来要比过去小得多。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列宁批评指出:“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4〕354因为“保持政权比夺取政权更困难。我们从历史上的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到,常常工人阶级夺得了政权,但是不能保持政权,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强大的组织”〔5〕440。显然,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所遇到的新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他把密切党群关系问题上升至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严厉警告那些有贪图安逸、容易发生蜕化变质危险的不坚定分子:“最严重最可怕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6〕372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建国初期,反复强调和提醒全党要重视该问题和克服这个倾向。在看到官僚主义有抬头和蔓延趋势后,他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这些人都是身居苏维埃要职(也有担任一般职务的)、由于勤勤恳恳而受到大家尊敬的共产党员”,“他没有学会同拖拉现象作斗争,他不善于同这种现象作斗争,反而为之掩护。我们必须清除这种敌人,我们要借助所有觉悟的工人农民收拾这种敌人”〔7〕14。可以看出,列宁对加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有着非常详尽和全面的阐述,这是列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经典论述、亲历革命实践并从历史教训中领悟出来的基本道理。他认为俄共(布)应当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8〕,只有千百万群众加强国家建设、新经济生活建设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建成。关于这些,斯大林后来在《关于党在农村中的当前任务》中是这样评价的:“我们应该记住列宁的不朽名言:我们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党和千百万非党群众之间的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愈实际,我们的成就就愈可靠。”〔9〕
列宁的党群观给我们以巨大的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应当高度重视加强与人民群众间的密切联系。回顾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动员,我国建立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层制政党运作架构。这种体制一方面在发动社会、促进生产、配给资源、统一思想等方面发挥了极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正是其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超强的官僚体制支配模式,使得执政党的权力边界或权力起源的界定和明晰日显重要。因为,当权力运作一旦偏离民众喜好呈现公共利益最小化或负利益时,恰恰说明官僚体制的弊端即脱离群众顽疾克制的失败。而摆脱战争后的和平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压力大大减弱,这也在客观上麻醉和淡化了部分组织成员的自律意识,长期执政给党带来的最大考验莫过于此。重新研讨列宁的党群思想,我们更应当从规避执政危机的视角来审视、反思和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
政党和群众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当政党与群众的利益一致时,将得到群众的支持并能够长期执政;当政党与群众的利益相背离时,政党走到群众的对立面最终将被其所抛弃。换言之,把民众的利益和要求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吸纳并整合民众利益诉求将之上升为国家意志、决策纲领,是政党执掌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俄共(布)取得政权后,怎么正确地反映和保护群众利益,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列宁考虑的首要问题。正如他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所说:“现在的任务是要把无产阶级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把无产阶级的绝对统一的力量都投到经济建设这一和平任务上去,都投到恢复被破坏了的生产这一任务上去。”〔4〕279-280在列宁看来,工农联盟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最能信任的依靠力量,因为“没有工人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完成的;如果工人阶级没有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千百万受资本主义压抑的、受尽控制的、不识字的和分散的农民,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完成”〔10〕。但是,承认两者的作用是一回事,激发他们的经济建设热情又是另一回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农民和工人的积极性,仅仅通过政治宣传和思想鼓动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从他们自身实际出发来想办法,根据他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来解决问题。“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引导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引导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毁坏”〔7〕109。列宁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保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并通过维护他们利益来发动群众。由此可以看出,列宁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重要位置的,并当作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准则。在他起草的党章中,他强调了党的利益和阶级利益的一致性,要求每位党员都要为人民利益工作,以实际行动体现俄共(布)代表人民的宗旨。
列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思想,在其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方面有非常具体的体现。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他论述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指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列宁特别重视当时社会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基本力量,即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群体。他说:“在一个农民国家里,从无产阶级专政方面首先获得利益、获得利益最多和马上获得利益的是农民。农民在地主资本家统治下的俄国是经常挨饿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农民才第一次为自己劳动,而且比城市居民吃得好些”〔11〕272。同时,列宁看到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环境不同,在对待小农生产者时也应有所区别,“过去我们在战争的重压下,不能集中精神考虑怎样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关系,怎样找到同小农共处的形式;而只要小农还是小农,就必须保证小农经济有一定的流转体系,否则小农便不能生存”〔12〕24。这反映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必须同农民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结合呢?列宁说得很明白:“我们的目的是恢复这种结合,是用行动向农民证明,我们是从农民所理解、所熟悉、目前在他们极其贫困的境况下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而不是从在农民看来是遥远的、空想的事情做起;证明我们能够帮助农民,共产党人在眼下小农破产、贫困、挨饿的困难时刻,正在实际帮助他们”〔7〕76,“那时,他就会跟着我们走,虽然这种步子要慢百倍,却稳当可靠百万倍”〔7〕91。
列宁上述思想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应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利益整合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动力支撑。家庭联产承包制之所以能使农村社会释放潜在能量、迸发劳动激情,正是与民众的利益诉求紧密关联的缘故。所以,政党要赢得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持久的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民众物质层面的需求,带给民众实实在在的利益增进。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社会异质性在增强。为此,执政党更应当基于合法性角度把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放置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利益协调和整合的功能,解决社会纷争和公平正义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和改善民生事业,特别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平衡社会公共利益格局。
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仅仅依靠布尔什维克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争取社会其他阶层的民众参与新生政权的建设。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列宁指出:“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管理的任务正在提到首位,这个任务比进行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更急迫。你们会得到详细的草案,等你们讨论修正后,你们就会懂得,大规模的建设必须在广大工人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下进行。”〔4〕111这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有自己明确的想法,而单靠先锋队独自战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在《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一文中,他进一步强调党执政后要特别重视从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中间发掘新人才,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列宁指出:“在普通工人和农民中,忠于劳动群众利益、能够做领导工作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资本主义不让这些人发展,我们却尽力帮助他们,而且应当帮助他们涌现出来,让他们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11〕216。他甚至把成功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上升到事业成败的高度:“他们,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在群众的支持下拯救俄国,拯救社会主义事业。”〔13〕211这样一来,如何正确定位执政党与这些阶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俄共(布)接下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对这些阶级阶层的特点有客观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列宁首先肯定了工人和农民的政治结盟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农民是工人的同盟者,两者之间必须而且能够实现联合。在给《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这个联盟可以成为‘真诚的联合’,真诚的联盟,因为雇佣工人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利益没有根本相悖的地方。因此,无产者同被剥削劳动农民之间的‘真诚的联合’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3〕98“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人类才能普遍摆脱像不久以前的帝国主义大厮杀那样的祸害,摆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奇怪的矛盾”〔6〕333。在论述两者之间联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的和谐对于布尔什维克党保持政治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依靠的是两个阶级,因此,如果这两个阶级不能协调一致,党就可能不稳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采取任何措施,怎么谈论我们中央委员会的稳定性,都是没有用的。”〔7〕338可以说,列宁在过渡时期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和颁布了多项符合工人和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和纲领,在处理工农关系时作出了必要的让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拥护。
在阐释转折时期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时,列宁特别提到了资产阶级专家作用的发挥问题,而这又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管理。他认为,俄共(布)说服大多数人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这两大任务大体上解决了,但如何组织对国家的有效管理,构成当时的第三个迫切任务。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到了如何看待和使用资产阶级专家来为政权建设服务的问题。列宁认为,“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而“专家大多数必然是资产阶级的,这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专家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5〕160。“应当珍视任何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知识、资产阶级技术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建成共产主义”〔4〕242。他认为,形势变化了,对敌斗争的方法也要善于改变,假如按以前的速度和方式继续剥夺资本,很可能会遭到失败,这就严肃批判了那种轻视科学、排斥专家的错误思想倾向,彻底否定了那种认为旧专家和无产阶级统治不相容的观点。
列宁晚年在对待社会不同阶层问题上,坚持正确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巨变,努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社会开始成长并出现分化,而分化必然带来利益的冲突甚至价值对抗,财富获益和受损即成为结构变迁的结果。执政党因此面临不同社会群体多元的政治诉求和利益取向,协调整合社会的难度在增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具备充分的能力,适应和吸纳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分化和变迁的冲击,尊重和反映不同阶层的社会心声,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保持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引领全社会力量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之一。执政党能否在民众的利益表达上拓宽渠道、丰富路径,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兼收并蓄、有机整合,是衡量其政治沟通制度化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执政党倾听呼声、了解民意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不论在党内还是党外,列宁十分重视普通党员、老百姓的真实意思表达,并强调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在对社会民主党和杜马选举表明看法时,他特别提出:“要真正民主地决定问题,只召集该组织选出的代表开会还是不够的。必须让该组织的全体党员在选举代表的同时就整个组织所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都能人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14〕在列宁看来,不能仅仅满足于代表的产生,提出个人的见解,更应关注所代表的党员们能否对问题有机会评论。列宁认为,充分征询全体党员的意见才是贯彻民主制的表现,尤其对那些极重要的问题和与群众本身行动有关系的问题。可以看出,列宁把党的最高机关即党代表会议,当作党代表参政议政、反映党员政治诉求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他还提出应当在更大范围内通过恰当的渠道来反映全体党员的政治心声。196年在批判《我们的生活报》中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时,列宁指出,“党现在是按民主原则改组过的,不通过代表大会,民主政党的有组织的意见又怎样能表达出来”。“召开新的代表大会的想法不是一种灾难。这是党的活力的标志,是党内舆论力量的标志”〔15〕。在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后,每年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即便在1918年至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也坚持开会,把重大问题都提交给全党讨论,切实发扬党内民主自由,实现多数人参与决策。他认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12〕55他进而提出并建立了党代表会议制,来弥补党代表大会制的不足。总之,通过党的代表大会来表达党员的意见主张,是列宁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种党员实现民主权利的党内沟通方式。
列宁不仅极力倡导发展党内民主、言论自由,而且也十分注意通过一定的沟通途径来吸纳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就是列宁在执政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特别倚重的一种方式。他说:“联系群众,也就是联系大多数工人以至全体劳动者,这是工会任何一项工作取得成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6〕371他甚至列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工会比成机器设备的传动装置,他说:“一家拥有优良发动机和第一流机器的上等工厂,如果发动机和机器之间的传动装置坏了,那就不能开工,同样,如果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传动装置──工会位置摆得不正或工作得不正常,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然遭殃。”〔6〕372列宁认为,工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而且是最直接最切身这种意义上的利益,因此工会在动员所有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方面有其强大的号召力。同时,列宁还提到了非党工农群众代表会议在反映群众、沟通群众诉求中所起的作用。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就党员队伍的逐渐庞大将面临采取何种监督形式来保持纯洁性问题时说:“我们必须吸收党外群众来参加工作。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办法就是举行非党工农代表会议。不久以前,《真理报》登载了一篇关于非党代表会议的文章。拉斯托普钦同志的这篇文章值得特别注意。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能够解决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11〕350以非党工农会议的形式来反映存在的问题,监督国家机关,提出解决办法,是列宁加强与党外民众沟通的一个创举。
列宁的上述思想同样带给我们以巨大的现实启示:有效的政治沟通将推动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它还有助于政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政治沟通体系包含了“党代会”、“两会”、传统媒体等主要渠道,它们在连接顶层权力精英和底层草根社会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信息传导作用和反馈功能。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又分别使得网络媒体和民间组织成为政党与民众双向沟通的新生力量。从我国当前政治参与的规模和效果来看,这些方式在不同层面上为民众的利益表达和权利申诉架设了很好的平台。当然,有效规避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受阻、停滞、打转等现象,是进一步提高政治沟通制度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向。例如在信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沟通无效而越级沟通的恶性循环,并因此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破解类似困局,不仅要从信访制度形成机理上去寻找原因,更要将其放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来思考。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25.
〔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5.
〔9〕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10〕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
〔11〕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15〕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9-270.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from Lenin’s Outlook on Relations Between a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Masses
L I UM i n g
(The CPC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Fuzhou350001,China)
Lenin had quite a few foresightful standpoint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 political party and themasses,such as one of the greatest dangers to a party in power is to be divorced from the masses,only the proletarianclass can insure service to the majority of people ,socialism can not be achieved by the minority of people or by acertain individual,only through their congresses can the ideas of democratic parties be expressed. In the present contextof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country’s social structure and of the public’s petitions for interests becoming diversified,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contents and essence of Lenin’s outlook provides important realisticenlightenment for the Party’s efforts to defuse its governance risk and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its governance.
Lenin’outlook on relations between a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masses;the public’s interests;socialforce;give expression to public opinion;realistic enlightenment
A 82
A
109-1203(2012)05-020-05
2012-06-25
刘明(1977-),男,福建福安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冯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