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艳芳
河南省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安阳 456550
头位难产是指分娩时胎儿头部和母体骨盆不适应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生产过程中观察与护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分娩。如果对引起难产的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将会引起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头位难产常见于枕后位与枕横位,受产道、产力、胎儿等因素的影响[1]。分娩过程中及时发现难产征兆,及时给予合理的支持干预,可以变难产为顺产,确保产妇与新生儿健康。本文通过对34例头位难产患者生产时表现的异常现象予以总结分析,探讨头位难产的识别方法与处理措施,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在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分娩孕妇中随机选取34例头位难产患者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为21~40岁,平均29.6岁,孕产周期37~42周,平均39.5周。胎儿头部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此外巨大胎儿、头盆不对称、产力不足等也是引起头位难产的原因。34例头位难产患者中,枕后位11例(32.35%),枕横位 12例(35.29%),巨大胎儿 4例(11.76%),脐带绕颈造成胎头不衔接2例 (5.88%),宫缩乏力5例(14.71%)。
1.2.1 宫缩乏力 因胎头位置异常,无法紧贴宫颈内口引起子宫发射收缩,造成生产过程不理想,产妇体力大量消耗、精神比较紧张、情绪低落。继发性的宫缩乏力表现为宫内压力逐渐减弱,或者宫缩间歇期变长。
1.2.2 胎膜早破 胎头位置异常造成胎头衔接不良进而压迫直肠,迫使产妇提前使用腹压,致使羊水囊受力不匀,导致胎膜破裂。胎膜过早破裂使得羊水大量流失,降低了对胎儿的缓冲效果,宫内压力因此直接作用在胎儿,容易引起胎儿心率异常。此外,因胎儿被宫壁紧裹,与宫壁间摩擦力增大,阻碍了内旋转。
1.2.3 其他特点 头位异常的其他征兆也包括:宫颈异常,产妇提前使用腹压或宫颈长时间受挤压均会导致宫颈水肿;产程延长,主要是潜伏期与活跃期与第二产程不同程度的延长;胎儿宫内窘迫,表现为频繁的变异减速,严重者会有重度变异减速与晚期减速、胎心率不规则。
1.3.1 加强孕妇体位护理,促使胎头自行旋转 临近生产时,正常产妇不必卧床,可采取任何能够放松自己的体位,但尽量不要使用仰卧位。一旦胎头位置出现异常,在活跃期的体位选择如下:将床头升高20~30°,产妇以半侧卧位,伸直同侧下肢,对侧下肢则骑跨在上方,屈膝、屈髋与其同放在桌面或者托起和骨盆平齐。如果胎膜破裂,则帮助孕妇取与胎被相反的方向侧卧。
1.3.2 徒手转动胎头 宫口开出后,如果胎头自转失败,胎先露在3cm以内,可以徒手转动胎头。方法如下:在宫缩间歇期,将右手的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和矢状缝相平,中指与食指成约30°夹角,钳住胎头,或者二指并拢拖胎头枕部,嘱咐产妇在宫缩时稍微往下均匀使力,操作者则以向外、向下的力缓缓转动胎头至枕前位。右枕横位与右枕后位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左枕横位与左枕后位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胎头转动不易,可将其稍往上推,待其松动后再旋转。内旋转时可在产妇的腹壁将胎儿背部推送至前方,使内旋转能够顺利完成[2]。
1.3.3 异常产力处理 保持病房的舒适、安静,使得产妇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镇静;对宫缩乏力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产妇提供高营养膳食,使其保持旺盛体力;给予心理支持,纠正产妇对疼痛的过分关注;视具体情况可以实施人工破膜、静脉滴注宫缩素等。
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34例产妇中,自然分娩21例(61.76%),剖宫产 8例(23.53%),阴道助产分娩 4例(11.76%),新生儿窒息1例(2.94%)。分娩过程中发生胎膜早破6例(17.65%),宫缩乏力3例(8.82%),潜伏期延长5例(14.71%),活跃期延长或者停滞18例(52.94%),宫颈水肿 2例(5.88%)。
头位难产的最主要致病因素就是胎头位置异常,尤以持续性枕后位与枕横位常见[3]。所以如何判定头位难产十分重要,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时要考虑是否已出现头位难产。胎膜早破:对于胎膜过早破裂的产妇要仔细了解早破的原因,及时判定胎方位;宫缩乏力:长时间的疼痛而生产不理想很容易引起产妇精神紧张,体力下降,引起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的宫缩乏力,对此要及时找出原因,给予相应处理;产程延长:潜伏期变长,活跃期宫口扩张缓慢或者停滞,多与骨盆入口面狭窄有关,活跃期变长,胎头下降变慢或者停滞,多与中骨盆面狭窄有关;胎儿窘迫:由于产程变长,宫缩时胎儿被宫壁反复压迫,尤其是脐带受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胎心率异常,不利于分娩。
总的来说,胎膜早破是明显的早期头位异常信号,分娩早期的宫颈水肿、宫缩乏力、产程延长、胎心率异常、胎头产瘤等也是头位难产的征兆。尽早发现头位难产的征兆,并及时进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分娩时对胎儿与产妇的伤害,提升产科质量。
[1]陈美蓉.头位难产的识别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2):2798.
[2]邱要儿.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的时机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0):63.
[3]吴文娟.头位难产的早期识别及处理方法[J].临床医学,2009(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