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体会

2012-08-15 00:47:13张云久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19期
关键词:宗气胸痹调理

张云久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中医院,吉林松原 138000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体会

张云久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中医院,吉林松原 138000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体会。方法总结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明确的128例胸痹患者,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结果天气变化或骤遇寒冷、饮食失调、情至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均可患者发生胸痹。结论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胸痹能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胸痹;调理脾胃;阳气虚衰

胸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主症为短气喘息不得卧。轻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呼吸不畅;严重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胸痛、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手足发凉、面白、肢冷及汗出等。本病相当于西医中的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药研治本病的报道很多,多从心血瘀阻,痰浊闭塞或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存在相关性,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常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中西医共同诊断为胸痹患者128例,其中男72例,女 5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2±2.8)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药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相关诊断标准制定[1]。

2 方法

2.1 胸痹的发生机理

胸痹可分为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发病机理为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邪气入侵阳位、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天气变化或骤遇寒冷而卒发胸痹。胸中阳气既宗气,主要概括为心与肺功能,宗气的虚实直接影响脾胃功能运作;为了使人体精力充沛、机体健康,各部位均必须通过脾胃与经脉的作用下进行,从而得到后天的营养补充。若脾胃虚衰,则百脉失调,引诸病而生。

饮食失调、情至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均可造成脾胃损伤、气血生化匮乏,而发生胸痹。

2.2 调理脾胃法的运用

早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证实了在虚证中强调补脾胃的作用,如“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所说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象橘枳姜汤,都是从中焦论治,前者温中益气,后者和胃降逆,以达到振奋中阳,驱除胸中寒邪,或调理气机,而收到胸痹痊愈之目的。

不管是否由于脾胃虚弱而造成其他疾病,或者病后脾胃功能不复,导致病程长久而不愈,常常归为脾胃功能不足。补益脾胃,由于证型不一,又有建中温脾及脾和其他脏器并调等法[2]。

2.2.1 宗气不足、健运中气 宗气的功能与其分布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宗气在胸中积聚,心肺所居之处为胸中,因此宗气的功能主要与心肺二脏最为紧密。宗气不足之人,多表现为胸膺部阵阵作痛、心慌气短、纳呆减食、倦泄乏力、盗汗、面如水色、舌苔色淡体厚等,给予养脾补气治疗,五味异功散加味,药用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炙草、枳壳、桂枝。腹满脘闷者,加砂仁与广木香;失眼梦多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同患血滞阻络者,红花、川芎、丹参少佐。

2.2.2 血不养心、调补脾胃 血的生成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若脾胃受损,则血升不足,心失所养,从而造成心血亏虚,所以,心血虚需从调理脾胃开始,乃滋化源,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充足,治则调心补脾,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白芍、党参、龙眼肉、茯苓、大枣、枳壳、生姜、枣仁。如脉沉涩、瘀血症较突者等,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有养血润血之功效,可佐入;肾阴匮乏者,加入二至丸、制首乌、枸杞子等;如长期血亏而造成阴血同虚,主要表现为口干、盗汗、夜间燥热者,去除黄芪,加入地骨皮、麦冬。

2.2.3 湿浊蕴结、芳化醒脾 湿热为患外感或内伤大部分以脾胃为中心,脾被称之为湿土,脾主运化有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使营养物质到达全身,且有运化水湿功能,可调节体内水湿平衡,祛湿必其养脾运脾,药用三仁汤加减,药用藿菏梗、厚朴花药、薏米、杏仁、白蔻仁、枳壳、石菖蒲、茯苓、半夏、六一散。如阳不足或热象匮乏者,最好少佐砂仁、干姜,以补充中阳;如湿热偏重者,如出现口苦沾粘、口干不思饮、苔黄腻、小便赤等,黄连、黄芩、茵陈功效之清热祛湿,加入微量适中。

2.2.4 痰浊痹阻、化痰宣痹 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不平衡可产生痰,内因外因均可有痰浊生成,痰浊为脾虚病的病理产物,可造成治病因素,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与恶化。治此以开痹通阳为法,采用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如心阳虚匮者,加附片、干姜;如痰积久化热,而成痰热痹瘀者,则以加味黄连温胆汤,药采瓜蒌、胆星、枳实、黄连、郁金、姜夏、竹茹、陈皮、菖蒲、茯苓。此为治标之法,应急之方。疼痛减轻,病情有所好转,则上方应药量逐减,逐渐加入益脾运中之药,最后应以调脾养胃之药收功,如加味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3 总结

胸痹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可一概而论,天气变化或骤遇寒冷、饮食失调、情至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均可造成脾胃损伤、气血生化匮乏,而发生胸痹。以往多从瘀血论治,多采用活血化淤法治本,芳香温通治标。不管是否由于脾胃虚弱 而造成其他疾病,或者病后脾胃功能不复,导致病程长久而不愈,常常归为脾胃功能不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提高,进行调理脾胃法常能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值得推广、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1]李彦斌,张志花,韩立民.冠心病(胸痹心痛)中医文献及病证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2):161-163.

[2]毛桃桃,徐瑛.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94-95.

R57

A

1672-5654(2012)07(a)-0163-01

2012-06-10)

猜你喜欢
宗气胸痹调理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24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8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