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赵宣一
1,吉林省集安市医院急救中心内科,吉林集安 134200;2,通化市卫生学校,吉林通化 134100
微创介入颅内出血清除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张 杰1赵宣一2
1,吉林省集安市医院急救中心内科,吉林集安 134200;2,通化市卫生学校,吉林通化 134100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介入方法进行颅内出血清除术的效果以及应用。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神经内科收入62例各种颅内出血的患者,采用微创介入手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创,分析清创后的疗效以及对微创手术的几点认识。结果62例患者中存活52例,死亡10例,存活率87.0%。清除率从35%~84%,平均清除率为52.3%。结论应用微创介入清除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手术预后情况,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但手术的技术以及设备的要求高,手术操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手术技能,且对病情重的患者疗效不显著,手术的危险性高。
微创介入;颅内出血;应用
颅内出血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脑部血管发生破裂,血液破坏脑细胞,压迫周围的神经,引起相应位置的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内外科治疗的效果都不理想,近些年,微创介入手术应用与颅内出血清除术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治愈率,为临床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提供一个新方向。本文将对我科室收入的62例颅内出血的患者行微创介入颅内出血清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疗效分析。
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室共收入62例颅内出血的患者,且全部患者均符合医学上颅内血肿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为67.5岁。4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例有糖尿年病史,15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CT检查为硬膜下脑出血8例,硬膜外出血4例,脑内出血50例;手术前的意识障碍程度分类,轻度意识障碍16例,中度意识障碍35例,重度意识障碍11例。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52例,发病时间在10d以内6例,发病时间在30d以内的4例。
手术应排除出血量大、出血严重的患者,36h内病情不会发生意外变化的,脑干功能良好的,符合条件者进行颅内穿刺吸血手术。术前进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硬通道微创术用手枪式充电钻,根据穿刺靶点深浅不同,选择相应规格的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软通道微创术用手动式骨钻,应用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根据三维立体定位的方法沿穿刺点垂直进针,直到预定的血肿靶点。用5 mL注射器分别从硬通道或软通道的侧管抽吸血液。抽吸量约为出血量的1/3~1/2,抽吸血液时本着“缓慢抽吸,等量置换”的原则。抽吸血液后,立即注射血塞通2 mL+生理盐水40 mL配制的液化剂,并反复冲洗血肿腔,使血液尽可能地引出颅腔外。留置引流管3~5 d,每日注药2~3次,药液用血塞通0.1 mg加注射用水2 mL与尿激酶2万U加注射用水2 mL交替血肿腔内注射,继续引流残余血液。复查头颅CT达到满意疗效后拔出引流管。
术后5d内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形状、流量,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给与患者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治疗,综合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使用止血药物,控制血压升高,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62例患者中存活52例,死亡10例,存活率87.0%。通过CT检查,颅内血肿全部清除的24例,患者痊愈,生活可以自理,意识恢复正常,占38.0%;28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各症状明显减轻,占45%;2例发生脑疝死亡,4例发生再次出血死亡,4例因肺部继发感染死亡。血肿清除时间,经颅部CT检查,52例患者中血肿清除时间6~14d,平均6.4d,首次血肿清除情况用清除率表示,清除率从35%~84%,平均清除率为52.3%。2例患者在手术24h内神志恢复清醒,10例患者在手术后48h内神志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在术后2周恢复神志。
颅内出血因其难治愈性,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均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死亡率就高达70%。此次进行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出血的62例患者,手术后死亡的共10例,死亡率为16.1%,术后康复练习后50%的患者可以实现日常生活的自理。
微创介入进行颅内出血清除术:①大大降低了脑出血的病死率,相比较内科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的效果显著、疗程短,而相比较外科传统的开颅手术,微创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血肿的清除率高,对于出血在脑深部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更佳。②本组手术中液化剂没有采用传统的液化剂配置方法,而采用中药制剂的方法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颅内发生出血后,由于机体的凝血机制以及手术前大量应用止血药物,颅内的出血会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下,如不加入液化剂很难将血肿清除干净。③微创介入技术将软、硬通道相结合,避免了单纯使用软通道进针速度慢的缺点,采纳其进针方位可控性的优点,而硬通道虽然进针速度快,但进针方向不易掌握,将两种通道相结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进入出血灶。④微创介入的穿刺靶点选择血肿部位的下1/3处,血肿最大限度的清除干净。手术中由于操作者仅能以CT图像作为手术方向的根据,这就要求手术操作者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通过立体几何想象来确定穿刺点的位置。
总而言之,微创介入清除颅内血肿对治疗颅内血肿有较高的疗效,但在技术手法上要求更高。
[1]王卫东,江文,王洪典,等.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锥颅术的预后判别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52.
[2]付明利,郑衍平,郑璇,等.225例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微创清除术近期疗效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5):298.
R742
A
1672-5654(2012)07(a)-0131-01
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