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胎儿118例临床分析

2012-08-15 00:47:13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19期
关键词:产道难产体重

周 利

河南省原阳县卫生防疫站,河南新乡 453500

巨大胎儿118例临床分析

周 利

河南省原阳县卫生防疫站,河南新乡 453500

目的探讨巨大胎儿对母体的影响,以降低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将巨大胎儿118例设为巨大胎儿组,另将同期分娩的正常体重儿118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孕周、胎儿体重、分娩方式与并发症、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巨大胎儿组孕周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发症例数也远远多于对照组。结论对估计有巨大胎儿的孕妇应高度重视,积极进行产前监护,产后仔细动态观察,适时终止妊娠。

巨大胎儿;肩难产;产后出血;分娩;剖宫产;软产道损伤;新生儿窒息

1 临床资料

2006年9月~2007年9月住院分娩病例1332例中其中巨大胎儿118例占8.85%,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正常体重儿 (2500~2999g)的118例作为对照组。巨大胎儿年龄20~29岁(平均25.8岁),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25.9岁),两组年龄无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分娩结束时孕周,胎儿体重比较

巨大胎儿组:<40周 30例占 25.42%,>40周 88例占74.58%。男婴68例,女婴50例。

对照组:<40周 48例占 40.67%,>40周 70例占 59.35%。男婴58例,女婴60例。

孕周巨大胎儿组偏高于对照组(P<0.01)。

2.2 分娩方式与并发症

巨大胎儿组:剖宫产88例占74.58%,顺产6例占5.08%。阴道助产24例占20.34%。

对照组:剖宫产46例占38.98%,顺产68例占57.63%。阴道助产6例占5.08%。

巨大胎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阴道助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3 2组母亲并发症比较

巨大胎儿组:产后出血12例占10.17%,肩难产10例占8.47%,软产道损伤8例占6.78%,新生儿窒息12例占10.17%。

对照组:产后出血5例占4.24%,肩难产2例占1.69%,软产道损伤6例占4.24%,新生儿窒息3例占2.54%。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巨大胎儿发生率为8.85%,高于文献报道的巨大胎儿发生率为7%。

随着孕周的增加,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胎头过大且硬不易变形,可塑性差。双肩径及胸径增加,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并发症增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子宫过度扩大,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而导致的产后出血、肩难产、软产道损伤、新生窒息、产伤及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对估计有巨大胎儿的孕妇应高度重视,积极进行产前监护,产后仔细动态观察,适时终止妊娠。

产前预测体重对指导产程及选择分娩方式至关重要,我院一直沿用宫颈腹围+200g的公式预测胎儿体重。118例巨大胎儿产前已估计胎儿体重≥4000g者仅86例,符合率72.88%,此单倍公式预测巨大胎儿是不够的。临床常用的指标有宫高、胸径、头围等,应综合性分析判断胎儿体重。B超测定双顶径(BPD)估计胎儿体重,因在分娩期由于双顶径增加缓慢且受胎儿变形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误差可达1000g,结果很不可靠。所以在孕33周后连续测定腹围有利于巨大胎儿的早期预测,当增长速度>1.2cm/周时,其巨大胎儿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并性高于8%。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体重每周增加<500g为宜。由于传统的影响过度补充营养,孕妇的运动量明显减少是巨大胎儿发生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原因。

巨大胎儿的主要危险是肩难产,新生儿臂神经损伤、新生儿窒息,在此情况下即便有经验的医生协助分娩,臂丛神经损伤也常难以避免。严重的臂丛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终身残疾。临床上普遍认为,巨大胎儿是剖宫产的相对指征,在巨大胎儿的阴道试产中如果出现产程延长或胎头下降缓慢,应警惕肩难产的发生,可适当放松剖宫产指证,减少肩难产,预防并发症发生。所以孕妇孕期应改变观念,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的运动,消耗过多的热能,加强产前检查,减少巨大胎儿的发生。

[1]乐杰.妇产科[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孙荣生,朱抗美.肩难产的预防及处理[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1996(3).

[3]陶丽,曹云霞肩难产21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

R714.5

A

1672-5654(2012)07(a)-0121-01

2012-06-17)

猜你喜欢
产道难产体重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称体重
养牛场常见的难产类别及治疗
产道保护凝胶对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中软产道及盆底的保护作用
难产是怎么发生的
软产道裂伤致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
奶牛难产的诊断与应对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3
母猪难产的成因、判定及处理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