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翠娥
庄浪县妇幼保健站妇产科,甘肃平凉 744600
无痛分娩实施中产妇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
万翠娥
庄浪县妇幼保健站妇产科,甘肃平凉 744600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时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 选择无产科及腰麻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自愿接受无痛分娩足月产妇128例,行L2~3腰麻-硬膜外联合(CSE)镇痛操作,PCA泵注入0.1%罗哌卡因和2μg/mL芬太尼混合液,按PCA5mL/15min由产妇自行给药。 结果 5例出现轻度的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心动过速,测血压均较镇痛前基础血压降低10%~15%。给予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均顺利分娩。结论 在分娩镇痛实施中要严密监护,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理低血压并发症。
无痛分娩;低血压;防治
分娩时剧烈的腹痛和心理应激对母体和胎儿可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提供快速、安全、简洁、有效的无痛分娩,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关注。从新农合和“降消”补助政策实施开始,2010年底我县住院分娩率>92%。分娩镇痛已是时代的需要。我院自2005~2010年底实施药物无痛分娩技术服务共128例,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实施中有5例曾发生低血压现象,本文针对这5例,就无痛分娩过程中产妇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做一探讨。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住自愿接受无痛分娩产妇 128 例,年龄 21~39 岁,妊娠 37~42 周,胎次 1~3 次,ASAⅠ~Ⅱ级。均无产科及腰麻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操作前开放静脉,到子宫颈口开至3.0cm左右时,行L2~3腰麻-硬膜外联合(CSE)镇痛操作,蛛网膜下腔注入0.2%罗哌卡因2~3mg,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4cm,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征象,用针刺法测试绝对阻滞平面在T10以下,相对阻滞平面在T8以下。注药后30min,将PCA泵接于硬膜外导管,注入0.1%罗哌卡因和2μg/mL芬太尼混合液,按PCA5mL/15min由产妇自行给药。若镇痛效果不佳,可硬膜外追加0.2%罗哌卡因5~8mL。
5例出现轻度的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心动过速,其中2例伴呕吐,测血压均较镇痛前基础血压降低10%~15%。给予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感。2例在第三产程,宫缩乏力,出血较多,给予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严防感染,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提升血压后好转,预防上应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和加强产后观察,备好缩缩剂及急救药品和器械。1例产前焦虑,饮食休息欠佳,血容量不足,伴分娩镇痛时交感神经阻滞所引起血压下降,给予静脉输液和肌注或静脉注射血管收缩药,应做好产前宣教工作,选中穿刺间隙、注药速度、病人体位。注意剧烈的分娩疼痛和精神焦虑、恐惧,可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宫缩紊乱或缺乏造成难产。1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产妇体位采用左侧30°,或于产妇右髋部垫高,使之向左倾斜30°,以减轻子宫对腹膜后大血管的压迫,并常规开放上肢静脉进行预防性输液扩容,预防上注意教会孕妇妊娠末期正确的卧位习惯。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及时调整体位。1例考虑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硬膜外腔静脉丛扩张,硬膜外腔间隙变小,致局麻药液扩散范围增加而产生高平面阻滞,应注意产程的进展及胎心率,加强观察,给氧和维持血压,首要措施在于思想上重视,硬膜外穿刺应谨慎从事,每次都要按正规操作规程施行,给药剂量要正确,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次试验量。
疼痛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使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产妇过度紧张,可导致换气过度,致呼吸性碱中毒,使母体血红蛋白释氧量下降,影响胎盘供氧。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对分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娩期间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同时,更要求无痛。研究资料表明,无痛分娩时由于疼痛减轻,产道放松,宫口扩张加强,故不影响宫缩及产妇运动,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1]。而且该镇痛方法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孕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必要时可满足手术需要[2]。目前无痛分娩的方法比较多,我院自2005年开展罗哌卡因、芬太尼椎管内麻醉无痛分娩,取得了明显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主要阻滞感觉神经产生有效的镇痛作用而对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极小或无,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且不影响产程进展和新生儿呼吸,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尤其适用于无痛分娩和产科镇痛[3]。
分娩镇痛的一般并发症如低血压、头痛比较轻微,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比较少见。常见不良反应表现在对产程的影响、对胎盘血供的影响。低血压是影响胎盘血流的主要因素。我院近5年开展无痛分娩技术,镇痛过程5例低血压产妇经及时处理,均顺利分娩。针对这5例,对无痛分娩过程中产妇低血压我们应该注意:①所用药物、药剂量要正确;②经验要充足,技术要熟练;③急救药械要到位;④操作前开放通畅的静脉通路;⑤严密监护。
[1]陈永祥,张美荣,胡文晟,等.分娩硬膜外镇痛应用不同镇痛药物配比伴多普勒超声观察对子宫-脐带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2,4:173.
[2]刘楠,闻良珍.分娩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5(21):272-273.
[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
R473.71
A
1672-5654(2012)07(a)-0060-01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