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麟
(绍兴市水利局,浙江绍兴 31200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文化即是其中的一个,所有这些关于文化重要性的表述,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史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更是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文化愈来愈显现出它的重要性,那必定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推动,而这种螺旋式的向上发展,发展的层面越高,越深入,文化便愈来愈显其重要.对于水利而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利逐渐占据水利的主导地位,水利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扩展,特别是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的兴起,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它的基础条件和必然要求,文化水利脱颖而出.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多义性概念,人们往往从多方面理解和应用.文化的定义虽然众多,但在内容上有许多是相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2)生活方式,即人们对自身生活生存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制度等.(3)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的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比如建筑.文化具有特异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文化.文化亦具有普同性,只要是同一个民族,即使不同的行业,如文字及生活习俗肯定是一致的.而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其文化无疑也具有普同性,再进一步讲,即使在同一时空条件下,文化也存在着特异性和普同性现象,人的不同反映到文化上就形成了文化的局部性差异,不同的性别之间有不同的审美情趣,文艺爱好,即使是亲兄弟也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它们都统一于“母体文化”.这就是文化水利形成产生的根本原因.
水利是什么?去除繁杂的定语,从根本上来说,水利就是人类对水的有意识的利用.从饮水到储水再到用水、排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水利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成为人与环境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文明特别是城市文明的孕育与发展无不是在江河流域,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古印度文明与印度河、巴比伦文明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河流孕育着城市的生命,酝酿着城市的灵气,蕴藏着城市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与水共存.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带领先民治水害,兴水利,地平天成而为中华立国之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那里的环境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水利的内涵与外延已大为扩展,水的利用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美的生活之需要.于是,城市水利、生态水利、环境水利应运而生,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为水利装上了数字化的翅膀,数字水利闪亮登场.而对大自然的认识之逐渐深化,引发了思维上的深刻变革,在治理水害上,认识到“人类不可能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要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洪空间.”“要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2]对大自然的索取不是无止境的.人与环境是一对共生关系,只有和谐共处,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本.当代与历史的交融,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在文化的演进发展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互为影响下,催化出了文化水利.
所谓文化水利,不仅仅是文化和水利的简单相加,它标志着水利工作的中心点已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农业水利转向城市水利,单一水利转向综合水利.无论是从观念层面的文化而言,还是从物质层面的文化来讲,文化涵盖了水利的方方面面.文化水利的提出,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水利工作的与时俱进和文化自觉,体现了现代水利工作的高要求与高品位.
水利之前冠以文化,足见文化在水利中的重要性,就整体而言:文化不仅贯穿于水利,而且引领着水利.
水利需要有先进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把科学的发展观作为一切水利工作的指南.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他要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于各方面的工作.”[3]对于水利工作中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来说,“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胡锦涛同志特别指出:“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3]对此,我们要有大水利的全新思考,我们要大力创建节水型社会,要把水真正作为宝贵的资源,合理使用,优化配置,探索水权理论和用水体制.[4]在整治水环境中,要以人为本,生态第一,文化为魂,综合整治.因为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正如哈特向所说:“在任何地方只有一个景观,如果那里没有人,就不能是文化景观,如果人巳进入了舞台,自然景观就一去不复返了.”[5]所以,水环境整治不仅是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要求,更有文化、景观、美学方面的需要.要创造优美的水景观、水场所,让人们能感触到水,融入于水.同时,完善制度,理顺体制,使市民能够参与到水环境的认知、管理、保护中来,成为治理、保护、享受城市水环境的主人.
现代文明的城市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统一体.水是城市环境的核心元素.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需要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需要水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筝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等方面给予扶持,更需要走向市场.如绍兴市历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如鉴湖水域保护的法规、汤浦水库水源地保护条例、绍兴市河道管理条例、排水管理办法等等.绍兴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其建设及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认真总结,2011年水利部政研会特别启动了水文化研究,其中一个子课题即为《绍兴环城河治理与水文化建设工作研究报告》,世纪之交,绍兴通过环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防洪标准由整治前的平均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还充分体现城建、环保、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很好的实现了与古越历史文化和绍兴水城特色的结合,改善了水环境,保护修复了水生态,推进了生态文明.可以说,绍兴由此拉开了新时期水环境建设和水文化有机融合的序幕.通过对绍兴环城河治理工作的研究,努力探究其思路机制方法,总结将水文化建设与城市河湖治理有机结合的普适性,以利于在全行业使之发扬广大.
水利从农田为主转向城镇为主,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城市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一种环境,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无不与城市有关.水是人的生命,水也是城市的生命.河流作为在城市中所留下来的宝贵的自然空间,既是城市的自然遗产,也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因此,城市水利离不开文化.反过来,城市水环境不仅对城市发展产生制约和激励,而且能塑造城市特性,彰显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关键是在具体的工程中,除了用先进文化引领指导外,要了解和掌握城市的个性,要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提升水环境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例如:绍兴环城河景点的匾联及景点布置,既与城河传统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又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凸现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风貌,使环城河更美更耐看了.
像绍兴的大环东河若耶东溪,就联系上游若耶溪的历史文化来进行景点美化.凝结成一个“千石诗林”景点,把歌颂绍兴特别是历史上歌咏若耶溪的名家名诗分别刻勒于绍兴山区搜集来的形态各异的卵石上,书法与诗相互辉映,形成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游览东溪,你会感到诗风雅韵扑面而来,水木湛清华.
在浙东古运河的整治中则围绕“古”字做深做透,首先是所用材料全部为绍兴的老石材,其次因地制宜保护利用历史遗存,石桥、石亭、石碑坊、纤道、避塘、石雕构件等等,我们称之为保护性展示.第三因古材料古人物古代历史传说记载设景,把旧城改造拆迁的石台门构件收集起来造景,营造了“运河风情”景点,台门、祠堂、照壁、玉山斗门遗物等,构成了一幅浓郁的越地风情画,同时恢复了历史上的“蓬莱水驿“,新建了赵构南渡逃亡至绍兴的椽木渡”亭廊.
如果说环城河景点整体是古扑典雅的话,那么,绍兴大环河工程景点则充分表现出现代和自然.名人广场近100 m长、4 m高的巨幅浮雕墙,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气势宏伟,无论是其规模、雕塑艺术、工程质量都为全省仅有、全国不多见.还有目前全国最大的水廊喷泉和雾森构成了一幅水雾弥漫、云气氤氲的水景图,美妙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场主体建筑——4 000 m2的绍兴名贤馆,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把绍兴誉为名士乡,所以建造这样一座名贤馆也是众望所归.里面陈列展示了绍兴历史上近百位名贤和64位两院院士,这是绍兴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最好注解,也是整条南河的灵魂和闪光点.
而竣工后的曹娥江大闸雄姿英发,使人逸兴遄飞.闸道28孔,与中国古代天文的28星宿相互对应,与明代三江闸文脉相承.闸区范围内无所不在的文化布置,尤其是12个景点:“女娲遗石、治水风采、八仙过海、安澜镇流、雄闸应宿、娥江流韵、四灵守望、飞鱼化龙、娥江飞虹、高台听涛、岁月记忆、名人说水”更使大闸成为了一个诗文流韵的滨海园林.
总之,水环境整治关键在综合诸多功能,其中尤其以文化为旨要,但又不能为文化而文化,必须服务于凸现城市的文化特性这个主题,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富有特色、贴切景观,文与物俱达精致的文化水利工作.
文化水利从大而言,是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水利工作,从小而说,是在具体工程中要有文化引领,要有文化的氛围,更要用文化作为工程的灵气所在或者亮点.贯彻实施文化水利,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水利的主要性,必须充分运用文化水利于具体工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文化水利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人们说的和听的都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水利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于是,城市水利应运而生,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品位和特性就在于它的文化,同样,城市水利的环境、生态、景观、经济诸功能无不以文化为基石,离开了文化,单是挖河、砌墈,就只能是农田水利建设,就缺乏内涵,没有灵气.与我们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生存发展水平和审美需求相去甚远,特别是与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不相称.有人把门牌号码比喻成“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脸”,门牌尚如此,何况水利工程!因此,无论是在革新水利工作的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施水利工程的工作中,文化水利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环城河综合整治和曹娥江大闸建造中,无论是关注历史文化的高度,还是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在绍兴的水利史上可以说是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是硬件,只是一半,另一半就是文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文化水利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解决了认识的基础问题后,怎么样在水利工程中实施文化水利,达到最佳效果,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从绍兴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到大环河、古运河、曹娥江大闸等城市水利工程的成功经验看,关键是组织了一个专门机构——“文化布置组”.这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属全国首创.文化布置组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专家及他们背后的专家群做专门的事,不仅在规划之初参与,更在竣工以后装饰完善,既节省了经费,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检阅史册,考证旧制,针对不同的景观特点与风格,挖掘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各具特色又切合实际的文化布置.由此,绍兴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引领潮流的水文化建设之路.
首先是这个机构由很强组织领导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很高,本身也是专家的人组成,其次他们背后又有一个各有专长的专家群为他们提供咨询、献计、把关,第三是有关文化的工程亲自施工,贯彻意图于始终,实行终极关怀,大到大型浮雕墙的设计施工招投标,小到一幅书法的尺寸与书体,因为任何中间工序的设计意图异化,那怕是错一个字,甚至标点,都是一个错误,一处遗憾.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文化既在规划之初参与,更在竣工以后装饰完善,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参与规划即是对整个工程的文化定位,是挖掘历史或是恢复古迹,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自然生态野趣等等,贯穿于设计,减少盲目性,避免“两张皮”现象,参与具体方案的设计施工,则可以使意图一以贯之,节约经费,杜绝缺失遗憾.比如不同时代的服饰、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不同地点的人物造型,乃至于书体的选择.
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任何一个工程,既有它的共性,也必然有它们的个性,文化水利也不例外.(1)地域性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各异,必然导致民风民俗的不同,即所谓“十里不同风”,地域文化也各有特色,干峰竞秀,万壑争流.我们既要认清特色,保持特色,发扬特色,更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创新才有生命力.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2)从事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人与从事工程建设的人在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工作中需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更需要有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人员的配备,梯次及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3)文化工作品位与档次存在边界模糊、审美情趣的不一.例如招投标就没有标准的定额,评判的量化依据,只有根据专家评委的专业素质及良知的眼光,而建设工程中的最低价中标在文艺界而言,更是一种粗俗简单的做法.因此,设计与施工分离,性价比的拿捏,这些尚在探索中的实践需要有关各方的理解与支持.(4)在一般建设工程中,时间与质量既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检验工作的标准,但对于具体的文化布置而言,时间与质量往往是成正比的,时间越充裕,质量越有保证,因为有了查阅考证的时间,有了细磨细作的调整时间,有了工匠慢工出细活的条件,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排除急功近利的作法,这就更需要设计、施工、管理、验收的“终极关怀”.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
[2]钱正英.中国水利工作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243-247.
[3]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领导小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80.
[4]汪恕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J].人民论坛,2006(19):6-8.
[5]张 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