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祥瑞 孙春艳 王晶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护理本科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与培养
贾祥瑞 孙春艳 王晶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本文分析了护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结合护理行业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护生职业素养的不足,从宏观上提出了提高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向。
护理 职业素养 职业修养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1]。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随着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对护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发生转变。因此,大学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心身调整,培养职业素养,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高等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护理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从而获得专业及个人技能。护理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上,做到轻、稳、准,有条不紊,准确无误。近年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用理论讲授与实验室实习、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操作水平逐渐提高,这对于护生角色转变及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护理人才需要精通护理专业知识、具备护理专业技能、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2]。但相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职业修养的培养则较弱。在教学中,往往重操作的规范性、精确性,而轻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培养,导致临床实践中护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无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漠视,使人性化护理成为空谈[3]。另一方面,由于对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也导致了大部分护生对护理专业不认同或持消极态度,出现奉献精神淡化、“一切向钱看”等现象,对护理职业生涯的开展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导致护理行业人才紧张及护患关系紧张等现象的出现。
社会对护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须高度重视护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护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在护生基本职业素质方面,通过专业学习,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培养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验室和模拟病房练习进行护理技能训练,掌握护理技能[4]。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护理程序贯穿于临床操作中,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方法培养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对社会赋予的职业角色的承认,自内心接受该职业,并对他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张婷等研究发现,仅有17.8%的本科护生表示毕业后会从事护理工作,73.6%的护生表示可能会,8.6%的护生表示不会从事护理工作[5]。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增强群体凝聚力,因此,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也是培养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显示,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的、职业特征的及组织和社会的。针对护生的职业认同可从护生职业生涯指导、护士职业交流、自我价值等方面开展,使护生毕业前就获得较高的职业认同感。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行为和心理是一个统一体的2个方面,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提高行为素质。护士往往生活在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及护患关系紧张等不良环境下,因此,护士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提高生活质量。首先,护生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有资料表明,在新的医疗模式下,医务人员上班时间用于与他人沟通,剩下30%左右的时间用于分析问题和处理相关事务。其次,应塑造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不但利于适应纷繁复杂的护理工作,也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患者的消极心态产生触动,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最后,护士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使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及护士工作效能的提高。
总之,在社会发展、医疗进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护士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护生在校期间就应通过日常学习、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护理职业道路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l~7.
[2]杨朝晔,秦红兵.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3003~3004.
[3]沈开忠,叶国英,姚蕴伍.实践教学中培养护生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99~100.
[4]骆彩珍,高志琼,黄姣娥,等.在护理教育中加强护生综合素质培养[J].外健康文摘,2011,3(13):313~314.
[5]张婷,杜丹丹,任艳香.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及毕业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0~21.
R47
A
1672-5654(2012)02(a)-0187-01
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