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巧莲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推中心 郑州 450004)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风邪乘虚侵袭阳明,脉络空虚,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导致的疾病。周围性面瘫最为关键便是早期治疗。采用正确的疗法,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相反早期治疗不当,则会导致面瘫痊愈困难。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与对照组100例用西药治疗比较,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例均为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共200例,年龄24~66岁,将所入选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0.5岁。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52.6岁。2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符合《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的确诊面神经炎或面瘫;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者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El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1]。排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对针刺不能耐受者。
阳白、丝竹空、攒竹、鱼腰、太阳、四白、上关、下关、地仓、颊车、迎香、和、颧鼹、牵正、翳风、人中、承浆、大迎,以上均为患侧,合谷(健侧)。伴有听力障碍者加耳门、听宫、听会;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以配穴,风寒者加风池、外关;风热者加曲池、太冲;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发病在1周以内,采用浅刺法,手法宜轻,用泻法,得气即止,留针30min,发病在1周~1个月,阳白针时沿皮向丝竹空、攒竹、鱼腰方向刺,针人1寸左右,地仓沿皮向颊车、太阳方向刺,针入1.5寸左右,余穴采用徐疾迎随补泻进针,留针30min。
方用牵正散。药用白附子8g、僵蚕l0g、全蝎8g、蜈蚣2条、丹皮6g、赤芍15g、生地l0g、薏苡仁20g。若眼珠肿胀加决明子20g;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5g;低热加板蓝根15g;耳痛、乳突后痛加首乌藤l0g、夏枯草6g[2]。”研末冲服,1d2次。
采用泼尼松、维生素、B-七叶皂苷钠等药物进行治疗。
症状及体征消失,患侧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外观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恢复,面部稍不对称;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面部不对称较明显,但较治疗前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组间治疗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疾病,有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治疗,使后期治疗颇为困难,且易遗留后遗症。除了儿童,面神经受损后其功能很难完全恢复正常,一般而言,年轻患者的预后较好。而60岁以上患者尤为困难。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微循环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以及免疫学说,但最终均可导致面神经和周围组织水肿,并由于在面神经管内受骨管反作用力压迫而出现麻痹。显然,面神经受压的持续时间愈长,其受损的程度愈重。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如果于面瘫急性期即进行针刺和药物治疗则可以明显提高疗效[3],故周围性面瘫应及早就医,及早开始针刺治疗。如《金匮要略》所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既急,正气引邪。”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固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牵正散中白附子性辛温,具有祛风化痰的功效,并擅长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二者祛风止痉,全蝎尤擅长于通络,僵蚕有化痰的作用。面瘫后遗症期是面瘫治疗最困难的时期,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仍可取得一定疗效。西药常规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针对性、个体性差,疗效往往不令人满意[4]。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99.
[2] 郑鸿祥.面瘫眩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5~16.
[3] 沈来华,林惠芳.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505~506.
[4] 秦绍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3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