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造成的肾脏进行性损伤和肾功能损害导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出现的临床征侯群。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36例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8.6岁。全部病例系统检查,肾功能损害已失代偿,均有不同程度厌食、恶心、乏力心悸、浮肿、皮肤瘙痒等症状。
在采用常规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控制感染,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液组方:生大黄10~30g、生牡蛎30g、蒲公英20g、红花、当归各20g等,由我院制剂室制成200mL/袋,每日1剂。
灌肠前先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床上铺橡胶单或一次性中单,挂灌肠液于输液架上,垂直距离高度30~40cm,药液温度39~41℃。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下垫一小枕,勿暴露肢体,接一次性输液器连接16~18号导尿管,前端涂凡士林膏润滑,缓慢插入肛门约18~20cm,固定导管后调节滴速50~80滴/min,灌肠完毕嘱患者尽量保留1h以上。每日早晚各1次,30d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7d,因中药直肠滴入增加肠道氮质的排泄,其关键是大黄的泻下作用,这一作用持续一个月,随着疗程延长而减弱,间歇一段时间后,又能恢复。2组均30d各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化指标则观察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
患者用药灌肠后后原有厌食恶心症状减轻,乏力心悸症状好转头晕、皮肤瘙痒的症状均有改善。血生化检查结果BUN和SCr,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久病不愈致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不积极配合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对疾病预后不利,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帮助和关爱。并把成功病例介绍给他,让这些病友现身说法与之交谈交流,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心理、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向病人宣教饮食控制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遵循优质低蛋白、低盐、低脂。丰富维生素饮食原则,指导患者制定每日合理的饮食食。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护病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组织蛋白分解,减轻肾脏负重,从而改善症状,促进病情好转,延缓肾单位的破坏速度。
灌肠前需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要领及保留时间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以消除恐惧心理取得配合,并并嘱患者灌肠前排空大小便,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
灌肠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暖,严格掌握药液剂量、温度、压力高度、滴速,灌肠中病人若出现腹胀或便意,嘱病人深呼吸,同时减慢药物滴速,灌肠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若发现病人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嘱病人深呼吸,放松腹肌,降低腹腔压力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每日认真观察大便次数及形状,应以每天大便2~3次为宜,不到2次者应将大黄后下或加量,若超过3次者应减少大黄用量为度,次数过少效果不显,过多则伤正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大黄用量。
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加速血中毒素从肠道排出,通过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血药浓度,另外药物不经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主要病机是脾肾衰败,升降失常、水代谢障碍而至水湿停聚,湿热温阻,淤血凝滞。本研究的灌肠液组方中大黄含有芦荟素,能活血化瘀,引起盆腔充血,分泌增加,刺激肠壁引起肠管收缩,使肠内容物排出体外,大黄还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减轻肾脏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延缓肾组织的纤维化,配合生牡蛎,红花等通过活血化瘀,通腑导泻、清热解毒、调整阴阳等方法,抑制肾小球萎缩提高人体免疫力,可降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进而使慢性肾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减轻[2]。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酸中毒等,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联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具有明显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傅江.益肾解毒汤保留灌肠并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J].中医药学刊,2004,22(10):941.
[2] 马敏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96例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