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吉 罗 乐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镇江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遂宁 62900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于青霉素等优点,但是随着头孢菌素种类的增多以及广泛的应用,发生了很多不良反应[1]。现将该院2008—2012年间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ADR)情况分析如下。
收集该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期间 ADR报告,对其中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报告共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0.8±3.2)岁。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间,最短 1 d,最长25 d,平均使用时间(9.8±2.2)d。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排除其它药物引起不良反应。
根据不良反应症状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9例患者中,轻度16例,占55.17%,轻度患者反应一般都很轻微,只有发热、皮肤丘疹等症状;中度不良反应患者12例,占41.38%,另外重度不良反应有1例,因症状较重,需要抢救。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均不用治疗,12例中度不良反应患者中有9例没有经过治疗,停药后痊愈,另外3例经过对症治疗后痊愈。
29例不良反应中,其中单一用药13例,合并用药16例。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静脉给药24例,占82.76%;肌肉注射3例,占10.34%;口服给药2例,占6.89%。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药物类别和例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头孢哌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例;头孢曲松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例;头孢噻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例;头孢呋辛不良反应发生率4例;头孢拉啶不良反应发生率 2 例;其他头孢类6例。
头孢菌素类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按其研制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三、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常用品种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但对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作用增强,常用品种有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注射用品种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弱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但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菌株)及其他链球菌属有良好作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强[2]。临床应用品种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近年来口服头孢菌素发展迅速,除第一代头孢菌素外,已有许多第二代和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相继用于临床。头孢菌素临床应用很广泛,必须掌握其不良反应。为了防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头孢菌素类药物注射前要做皮试。主要原因由于头孢菌素与青霉素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也就是说100个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中可能其中有10个人同样对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因此,为了预防“万一”,故在使用头孢菌素前不但要问清楚患者对青霉素是否有过敏史外,最好用该头孢菌素药物进行皮试,以保安全。皮试方法及判断标准同青霉素。其次,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不是代数越高抗菌疗效越好。头孢菌素所有药物根据开发年代及作用情况可分为四代。各代头孢菌素有各自的特点,谈不上第二代一定比第一代好,目前临床上对G+菌一般还是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不但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总之,应根据细菌感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尤其是第四代头孢菌素不要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3]。第三,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用药。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抗感染时宜选用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临床上对一般肾功能不全而又需要抗感染时,常常选用头孢哌酮或头孢曲松,因为可以不必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除外),使用较方便,中枢神经系统性感染的患者首选拉氧头孢抗感染,本品最大的不良反应是影响凝血机制导致出血,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宜特别关注[4]。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抗感染时常选用头孢地秦。头孢地秦属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由于其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吞噬活性,促使免疫系统相互协调,增强机体免疫力。
因此,在应用头孢菌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尽量考虑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总之, 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其他抗生素,使之恰当地发挥其应有的疗效,还需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1] 孙忠实.国家新药新制剂总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姜广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190.
[3] 刘秀英.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86-87.
[4] 陈振忠,杨爽.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及过敏试验的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03(9):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