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富 夏良佳 王忠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西医对于此病虽有确切疗效,但难于根治,复发率高,且副作用较大。笔者从治本出发,以运脾除湿、益肾化气法治疗痛风63例,对改善症状、降低及控制血尿酸水平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均为我院确诊为痛风的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31~78岁;病程1~15年,平均6.5年;有明显诱因发作者37例(诱因包括高嘌呤饮食、饮酒、疲劳、感染等),有家族史者8例,受累关节为双足第1跖趾关节11例,单足跖趾关节39例,踝关节5例,多关节8例;X线检查关节面附近骨骺可见虫蚀样缺损者30例;舌质淡红或偏淡,苔黄厚腻或浊腻,脉象大多为沉滑或沉细;曾经接受过西药治疗者32例;合并肾脏病变及尿毒症者6例,合并肾结石者15例,合并高血脂症者11例,合并痛风石沉积者30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9例。
1.2 治疗方法 治法以运脾除湿、益肾化气为主,根据临床分期及伴随症状加减变化。基本方为党参20 g、猪苓、茯苓各20 g,苍术、白术各 15 g,薏苡仁 30 g,车前子 15 g,生地 20 g,构祀20 g,怀山药20 g,杜仲20 g,牛膝20 g,肉桂8 g。①急往发作期:对湿浊热化而见关节红肿热甚者选加黄柏、生石膏、忍冬藤、土获苓、萆薢、茵陈、地龙、蚕砂、水牛角、白花蛇舌草;湿浊寒化而表现为关节剧痛,红肿不甚者加川乌、草乌、麻黄、细辛;无论寒热,凡痛剧者加白芷、元胡、全蝎、蜈蚣;瘀血阻滞者加桃仁、泽兰、土鳖虫、三七、丹皮。②发作间歇期:关节症状已消失而以血尿酸增高为特点,重在治本,以调理脾肾为主,使血尿酸生成减少,促进排泄,治以基本方煎服。伴关节畸形、痛风结节形成者加炮山甲、蜣螂、威灵仙、僵蚕、松节;伴高血脂症者加生山楂、麦芽、泽泻;伴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石韦;伴高血压、冠心病者加钩藤、丹参、郁金。1剂/d,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应禁酒戒烟,饮食宜清淡,忌食豆制品、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注意休息,调节情志,经常抬高患肢,鼓励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关节症状及体征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正常,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等化验指标降至正常范围,随访1~2年未见复发。好转:关节症状消失,但关节活动功能欠利,血尿酸、血沉较入院时下降,或近期达到治愈标准,但1年内有复发。无效:关节肿痛无缓解,关节活动功能无改善,血尿酸、血沉未下降或升高,或必须配合秋水仙碱、消炎痛等西药治疗者。
本组63例,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38例,好转24例,无效l例(痛风合并尿毒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8.6%。在痊愈的38例患者中,服药1个疗程者15例,2个疗程者23例。其中疗程最短者半个月,疼痛消失最短时间3 d,多数为5~10 d;血尿酸恢复正常最短时间15 d,一般为30~40 d。服药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历节”范畴,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由高尿酸血症长期积累发展所致,治疗常采用秋水仙碱、消炎痛、痛风利仙等药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胃肠反应大,患者不易接受,且无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停药后易复发。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大多强调邪气为患,而忽视正虚,认为该病系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恣食肥甘厚味,酒醴乳酪,蕴化湿热,留滞筋脉肌肉关节所致。常以祛风散寒除湿或清热解毒法治疗而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应将血尿酸控制作为关键环节。脾主运化,若运化功能减退,则致水液停滞,产生湿浊瘀毒;肾主水液,如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而致关门不利,体内湿浊瘀毒不能自小便排出,则沉滞体内而发病。从经络循行看,痛风之好发部位为第1跖趾关带及踝关节,为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所循。故治宜脾肾同治,运脾利湿,益肾化气。方中党参、茯苓健脾扶正;苍术、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猪苓、车前子利小便,淡渗除湿;生地、枸杞、怀山药补肾益精;杜仲益肾强腰,养筋活络;肉桂温阳化气,专治阳不化气所致之水湿停留;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若一味强调泄浊排毒,则病邪至肾而不得出,必壅滞于肾,久则并发肾病及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笔者认为,采用运脾除湿、益肾化气法,抓住了控制血尿酸这一治疗痛风之关键,因而显效迅速,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