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亚停李永胜 吴兆辉
(1歙县畜牧兽医局,245200;2黃山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45200;3黄山市养生源蜂业有限公司,245200)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蜂种,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脾新和密集,安全度夏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蜂蜜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在生产上一般不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中蜂群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度夏。因此,在繁殖期,应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蜂蜜产量才会高。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待流蜜期过后,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如巢内缺蜜,就会使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因此,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强体壮的新蜂。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人工补喂。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扫光,而应轮脾取蜜,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更换旧脾。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耗蜜少,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阴、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1.欧洲幼虫病欧幼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蜜蜂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感染病菌,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感病的幼虫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便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如果将虫尸挑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小幼虫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等治疗。一般土霉素配糖浆2kg,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kg,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 3~5 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染上病毒。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低时时容易流行。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咬开或穿孔。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旦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将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的强群培育蜂王,更换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另外,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不耐高温,蜂具和蜂蜜可煮沸消毒。蜂箱清洗干净后晒干,再用硫磺烟熏5~10分钟,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3.巢虫大巢虫对巢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温暖季节,1~2只蜡螟的子代,在两个月内就可使整个继箱中贮存的巢脾报废。小巢虫则潜入巢房底蛀食,通道所穿过的蜜蜂虫蛹皆受损伤。蜂蛹受害后,工蜂便啮开蛹房封盖,准备抛弃,于是蛹的白色头部便显露出来,俗称“白头蛹”。巢前如看到被工蜂抛弃的死蛹,就很可能是巢虫为害引起的。大、小巢虫危害严重时,能削弱蜂群,甚至引起逃群。
大巢虫以老熟幼虫蛀入框梁或巢箱框槽内结茧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蜡螟,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开始呈乳白色,之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每只雌蜡螟可产卵2000~3000粒。夏秋完成一代大约经历两个半月。
小巢虫是以老熟的幼虫潜在巢底坠道、箱框缝隙、箱底蜡屑或保温物中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之后变成黄褐色。每只雌蜡螟可产卵300~400粒。夏秋每代历时2~2.5 个月。
防治巢虫应采取综合措施,将预防措施和药物熏杀结合起来,具体抓以下四个要点:常年饲养强群;巢脾及时更新,不用过旧的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抽出的空脾并妥善保存;勤扫箱底,及时清除蜡屑污物。同时要抓好两个关键:越夏期蜂箱不能受到太阳光的直射。因越夏阶段气温高,蜂团散开,只有一部分蜜蜂保护巢脾,如果不注意遮阴降温,蜜蜂就散得更开,巢虫就容易进入巢脾为害;越夏期间断子不能过久。在大暑以后,蜂王有一段停卵期,而老蜂驱除巢虫的能力较弱。若到9月上旬蜂王还没有产卵,就应给予奖励饲喂和必要的帮助,促进蜂王产卵,以便及早利用青年蜂抵御巢虫的入侵。
4.胡蜂当野外蜜源丰富时,胡蜂也采食花粉和花蜜。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外界蜜源比较丰富,胡蜂还没有大量繁殖,故很少侵犯蜜蜂。到6月底山乌桕流蜜结束后,胡蜂的活动就开始转向蜂场。7月至9月上旬,外界蜜源枯竭,又正值胡蜂繁殖的高峰期,严重危害蜜蜂。到10月份,胡蜂开始逐渐减少,至11月上旬,只有少量危害蜂群。
胡蜂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3~30℃,28℃以下和35℃以上活动减少。晴天胡蜂多在早晚活动,阴天或雨后则终日活动。如果气候适宜,胡蜂从早到晚都在蜂场上活动甚至在蜂箱的巢门口过夜。
危害蜜蜂的胡蜂主要有大胡蜂、黄胡蜂和小胡蜂三种。它们多营巢于地穴、树洞、壁洞、墙角或树枝上,以雌蜂潜伏越冬。春天3~4月所见的胡蜂均系雌蜂,此期若能大量诱杀,8~9月份胡蜂的危害就会大大减轻。新胡蜂出房后,雌蜂即开始专门产卵。
胡蜂到蜂场活动时,先在蜂场上空打转,然后落在树枝上,寻找目标。看准后,就冲向蜂箱巢门口,发出嗡嗡响声,吓唬守卫蜂。此时守卫蜂也聚集巢门口严阵以待,巢内部分蜜蜂得到信号后涌出巢门。如果大胡蜂大批侵入箱内,蜜蜂将无法抵御,以至全群弃巢迁飞。
为了防除胡蜂危害,必须寻找其巢穴,进行消灭,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胡蜂活动的季节里,蜂巢应换成圆孔巢门或曲道巢门。养蜂者应随时守在蜂场,用竹编的小拍或木板条拍杀胡蜂。另外,也可以把打死的胡蜂集中放在蜂群附近或离蜂群较远的平地上进行诱杀。胡蜂不但喜食蜜蜂,更喜啃同类的尸体。它们一见胡蜂尸体,就会立即扑上,可以在它们啃咬尸体尚未飞起前进行拍打。也可以用杀虫农药拌在切碎的牛肉、猪肉或蛙肉中,做成毒饵盛于瓷盘或瓦片上,放在蜂场附近进行诱杀。但使用毒饵时,应注意人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