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秋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因血流障碍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本病多见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早期患者感觉下肢酸胀、沉重、乏力,久站后足踝部水肿小腿处浅静脉曲张,迂曲成团,直立时更明显,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发生改变,出现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对于静脉曲张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1.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首先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减少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概况以及预后情况,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主诉,并讲解成功的病例,介绍认识手术成功的患者,给予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1.2 术前准备
1.2.1 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洗澡,以免加重病情[1]。
1.2.2 修剪指(趾)甲,避免抓伤曲张的静脉皮肤,以致曲张静脉破溃出血。
1.2.3 湿疹和溃疡形成者,易发生在足靴区内踝处,因内踝处于低位,软组织少,又有2~3支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故营养性障碍最为严重。溃疡部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给予湿敷、换药,抬高患肢,控制感染[2]。
1.2.4 嘱患者避免过度活动或做重体力劳动,多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可与腿下垫一软枕,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
1.2.5 下床活动或外出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减轻患肢症状,避免外伤损伤皮肤,伤及血管。
1.2.6 术前做好会阴部及下肢的备皮,皮肤准备时不要洗去标记的曲张静脉走行。
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呼吸变化,监测血压变化,每15~30 min一次,并及时准确记录。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发现两肢体温度有差异,需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
2.2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取平卧或健肢侧卧位,抬高患肢20°~30°,可减轻骨盆静脉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24 h制动,24~48 h后可下床活动,但需用弹力绷带,不宜久站,活动量逐渐增加,以感舒适为宜[3]。
2.3 饮食护理 术后6 h可进食,多喝水、多食用黑木耳等有助于减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鼓励患者戒烟,忌酒,因吸烟能使血液粘稠度改变,血液变粘稠,易淤积。口服避孕药也有类似作用,应尽量少服用,达到预防静脉曲张复发的目的。
2.4 功能锻炼 术后1周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2次/d,5~10 min/次。特别是支腿抬高动作,要求患者平卧或坐位,膝关节完全伸直,使患肢徐徐抬起至30°左右稍停片刻,再徐徐放下,反复练习5~10次,以锻炼股四头肌、腓肠肌功能[4]。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5.1 瘀斑和血肿 瘀斑多发生在术后3~5 d,常因术中渗血所致,术后腹股沟切口或皮下血肿多数是自限性的,可能因为血管结扎接脱落等引起,皮下血肿有时在行走后才出现。对较小的瘀斑和皮下血肿的处理是抬高患肢和加压包扎。血肿进行性增大或合并感染时,应及时手术探查,进行止血、血肿清除和引流。
2.5.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是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亮,小腿腓肠肌深压痛,多因为静脉切口缝合处发生静脉内血栓形成,术后卧床不动,血液循环缓慢而致。术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等表现,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足背伸屈运动,鼓励患者术后24 h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5.3 伤口感染 术后数天后出现切口红肿疼痛,流脓。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2.6 医用弹力袜的应用 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有显著的效果。精确的尺寸是使用弹力袜的先决条件。医用弹力袜应在早晨起床后穿着,夜间休息时脱下。将医用弹力袜外翻至脚踝处,从脚尖向脚跟依次套入,然后展开至踝部及小腿部。轻轻牵拉医用弹力袜的脚尖部分,以保持脚尖良好的活动性。在干燥季节要预防脚后跟皮肤皲裂,避免刮伤袜子[5]。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影响正常生活。护理工作者要熟练掌握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前术后护理常规,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认真做好患者健康指导,才能给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1] 王媛媛.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患肢皮肤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2,5(15):213.
[2] 吴永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措施.中外健康文摘,2012,5(19):371.
[3] 葛晓莉.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护理.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8(15):21.
[4] 彭会荣.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及康复护理.中国中医药,2010,5(89):212-213.
[5] 葛玲玲.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综合治疗与术后护理.吉林医学,2012,1(33):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