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草地生态保护调查研究

2012-08-15 00:54杨1梁小玉1叶勇刚1廖习红2王林宝2军1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若尔盖沙化沼泽

季 杨1,梁小玉1,叶勇刚1,廖习红2,王林宝2,易 军1,2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66;2.四川省若尔盖畜牧兽医局,若尔盖 624500)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州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理座标东经 102°8′~103°36′48″,北纬 33°3′12″~34°18′40″。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半湿润,冬长无夏,春、秋季极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平均海拔3 450 m,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闭流宽谷地、古冰蚀谷地和湖群洼地等[1]。全县土地总面积10 436 km2,天然草地面积80.84万hm2,可利用面积65.2万hm2,草原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08%,其中以高寒草甸、沼泽植被为主,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巨大生产潜力,是川西北牧区生态系统的主体,为我国重要的五大牧区之一。经济种群以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为主,草地平均植被盖度75%,可食牧草种类繁多,仅家畜喜食的牧草就达200余种,其中禾草、莎草占牧草总数的60%以上,平均每公顷产可食牧草4 800 kg,理论载畜量186.5万个羊单位。畜牧业总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的94.9%以上。若尔盖草原也是中国湿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高寒沼泽生态系统是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青藏高原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调研组先后深入若尔盖县唐克乡、热尔乡、红星乡、辖曼乡、花湖湿地、局牧草栽培试验基地等就高原湿地保护、草原鼠害、草原沙化及草畜平衡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1 若尔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若尔盖地区仍保持着无人区或半无人区的原始沼泽景观。从50年代左右开始,由于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若尔盖沼泽湿地开始向自然疏干方向发展,导致若尔盖湿地的面积急剧萎缩,大量“海子”(高原湖泊)消亡[2-3]。近些年来,荒漠化及沙化的草地面积继续扩大[4-5]。沼泽旱化形成大面积的高寒草甸,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给高原鼠和高原鼢鼠生存提供了条件。草场上随处可见高原鼠、高原鼢鼠等啮齿动物的洞穴,其密度约2 500个/hm2,多的可达4 200个/hm2[6],每只高原鼢鼠每年可破坏草场 30~50 m2。这些高原鼢鼠推出的土丘覆盖大量的草场植被,并形成新的沙源,加快了草原的沙化。据四川省国土勘测研究院对若尔盖草地沙化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若尔盖高原牧区现共有沙化草地、沙地面积36 760.8 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25%;其中,沙化草地5 010.3 hm2,占区域总面积的6.25%,沙地5 083.9 hm2,较1966年分别增加307.8%、307.2%,年均沙化递增率达4.22%。若尔盖草场退化、沙化,湿地萎缩再加上鼠害为患,使得若尔盖草原牧草产量直线下降,牲畜多牧草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若尔盖高原牧区是一种“脆弱的草甸原始牧业—沼泽—沙地生态系统”,目前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正沿着“湿地—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沙地”恶化演变,沙地的扩大是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的显著特征。若尔盖草原退化,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构成严重的威胁,草原沙化直接导致若尔盖进入黄河的水量逐年递减,给岷江源头的气候、环境等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2 若尔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2.1 人为干扰因素

2.1.1 沼泽疏干的影响 沼泽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径流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沼泽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阿坝等县在沼泽里开出上百条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这样部分沼泽地成了可放牧的草地。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在人口增长压力下为扩大牧场,总计开挖排水沟700余条,总长度达106m,累计不同程度疏干、改造沼泽20万hm2,约占本区沼泽总面积的43.5%[6]。如今,脱水的沼泽地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随着沼泽面积减少,脆弱的沼泽生态系统正沿着由沼泽→半沼泽→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荒漠发展的趋势发展。

2.1.2 滥垦乱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草原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泥炭、野生中药材等被滥垦乱挖,以及不合理的工程项目建设造成对草原原生植被和土壤腐殖质层破坏,导致地表裸露,沉积的粉沙翻露出地表,形成沙化草地的沙粒来源。加之草地植被的破坏,灌木丛遭大量砍伐,使草地失去了固风挡土的屏障,直接导致草地沙漠化。

2.1.3 草原生态的逆向演替 若尔盖牧区,由于燃料缺乏,农牧民以牛粪为主要燃料,消耗了大量的有机肥源,影响了植被的恢复,使草地植被利用和土壤肥力演替发生恶性变化,加重了草原生态的逆向演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2 草地利用不合理

2.2.1 草地利用不科学 随着牧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对家畜数量要求的增长,畜牧业发展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大部分地区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工草地和季节性划区轮牧,依然实行掠夺式放牧经营。草原超载、草畜平衡失调、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加剧,使草原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恢复,导致草地失去休养生息的机会,超越了草地能够自我修复的阀值,从而加速了草地退化、板结、沙化。

2.2.2 超载放牧的影响 由于草畜矛盾的突出,超载过牧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地不断退化,载畜量却从1955年的75.48万个羊单位,发展到目前的280万~300万个羊单位(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44.06万个羊单位)。据国家北草办草调资料,若尔盖县草地理论载畜量为186.5万个羊单位,实际过牧超载50%~60%。草场产草量由70年代初的32.64 kg/hm2下降为现在的20 kg/hm2,下降50%多;杂类草和毒害草已由过去的30%上升到50%~60%,生于草地上的一些毛莨科、菊科的物种正在取代原生长于湿地中的一些物种,对牧畜危害很大的植物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在很多草场均有分布,个别草场已成为主要伴生种[7]。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若尔盖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减小,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且植物群落由“四川嵩草+小嵩草(包括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小嵩草+四川嵩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多年生杂类草”群落→“鹅绒委陵菜+高原毛茛+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8]。并且,因过度放牧造成的沙化土地面积达20.75万hm2,占草地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1%[9]。

2.3 鼠虫危害的影响

若尔盖草地鼠虫危害严重,主要的害鼠包括中华鼢鼠、黑唇尔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主要虫害包括高原蝗虫和草原毛虫。鼢鼠、鼠兔挖土造丘,破坏生草层,损伤牧草根系,使牧草地逐渐退化为鼠荒地。据测定,每个鼠洞周围25 m2范围内,每平方米损失牧草约0.22 kg,草场的生产力每年减产25%~30%。全县鼠兔危害面积达4.67万hm2,损失牧草达8 400万t,相当38 000多羊单位全年的饲草消耗量。高原蝗虫和草原毛虫等草地虫害也造成草地的退化。据调查,若尔盖草场每年虫害面积约45万hm2,虫害面积主要分布在阿西公社、打更沟牧场、班佑公社一线较好的草甸草场上,麦溪公社亦有少量分布。高原毛虫采食嵩草及禾草,其危害程度随年均温度的上升和降水的减少而增加。毛虫危害使草地每公顷年损失牧草达225 kg。草原毛虫发生较严重的年份,可使全县草场损失牧草总量约600万t,相当于3287个羊单位的全年饲草量。随着若尔盖草地的退化,鼠虫害的发生也越加频繁。这一地区草地鼠、兔、虫危害面积已达290多万hm2,其中鼠、兔危害205.35万hm2,虫害84.65万hm2。

3 若尔盖草地生态保护对策

3.1 若尔盖草地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若尔盖县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长江生态平衡的起点,大九寨旅游圈建设区,尽快遏制、减缓草地退化、沙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草地禁牧、休牧和沙化治理可有效恢复草地植被,积极开展草地改良,提高天然草地产草量和草地生产力,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是保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途径。

3.1.1 若尔盖草地植被恢复功能区域分布 禁牧草地的重点区域以草地沙化集中分布的辖曼和嫩洼乡为重点,其次为麦溪、阿西和唐克共5个乡。境内有沙地384处,小沙化面积约2.5 hm2,大块成片沙化面积500 hm2。5个乡禁牧面积:辖曼乡11 333 hm2,唐克乡13 333 hm2,阿西乡10 000 hm2,乡麦溪 6 666.7 hm2,嫩哇乡 5 333 hm2。

休牧草地的重点区域为冬春草地、公路沿线和集镇村落周围的草地。因超载过牧或鼠、虫害引起严重退化的草地,地表开始露出沙质心土或积沙,虽有一定的植被覆盖,但显示出草地与沙或裸土的混合影像特征,一般分布于沙地附近或过度放牧地区的亚高山草甸和半固定风沙土区域,是主要的潜在沙化草地,也是休牧草地的重点区域。

圈养牲畜是配合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合理有效利用草地的方法,最终实现牧区人、草、畜定居的有效措施,改变牧畜粗放的全放牧养殖方式,采用半放牧半舍饲养殖,冬春季节舍饲圈养,夏秋季节实行草地轮牧,并添加部分人工草料。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确保草地休牧、禁牧,有效降低草地退化风险。

3.1.2 若尔盖人工草地改良 人工草地的建设:在若尔盖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冬春草场的农作区,采用与种植粮食相似的手段和措施,翻耕土地,播种优良饲用牧草,以获得高产的刈割利用饲草。

半人工草地的建设:对夏秋草场可采用清除杂草、划破草皮、补播草种、施肥等措施,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可大幅度提高天然草地的产草量;结合草地轮牧措施的落实,使草地得以持续利用。对牲畜践踏和放牧过重的草地板结地,因高原气温低,草地土壤通透性较差,植被不能在生长季恢复生长,可采用重型耙在拖拉机牵引下划破草皮对草地进行改良,也能收到显著效果。利用夏秋季节,在有降雨的条件下,对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施肥是改良半人工草地的有效措施。

3.1.3 若尔盖草地沙化治理 我国对草地沙化的治理,针对不同地理、气候、水土、生态条件下的防沙、治沙,形成了多种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技术:①防护林营造技术;②固沙技术;③防沙治沙的系统建设技术。若尔盖县草地沙化治理可以固沙、保水、快速恢复植被为核心,采用高新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技术包括:

1)固定流沙,治标治本。用双基吸水固肥营养剂、无机高效固沙材料、种植和埋植生物沙障等。

2)围栏封育,恢复植被。采用刺铁丝网围栏进行封育,促进植被恢复。

3)栽植灌木,增加地被。如栽植高山柳、藏沙棘、鲜卑木等,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生根液剂浸根处理,高效封闭固水固肥全降解穴栽等技术,以提高成活率,同时应喷洒固沙剂。

4)播种牧草或经济植物。适宜当地生长的品种如红石燕麦、甘南燕麦、川草1、川草2号老芒麦、披碱草、细茎冰草、低休眠级耐寒苜蓿等,经济植物主要有甘草、麻黄、中药材等。

3.2 若尔盖草地生态政策导向

1)建立草地生态系统演替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建设优势高产的人工、半人工草地为重点,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结合若尔盖实际情况,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农牧互补,整体发展的新路子。

2)树立草地资源价值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草场经营管理体制,树立“草场有界、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观念,促进农牧民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调动农牧民建设草地生态的积极性。

3)建立草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数据库,为草地生态系统保护、草地生态建设以及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动态的详实数据,促进了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

[1]王长科,王跃思,张安定,等.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5):20-22.

[2]白军红,欧阳华,崔保山,等.近40年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生态学报,2008,28(5):2245-2252.

[3]邓茂林,田昆,段宗亮,等.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J].山地学报,2010,28(2):240-246.

[4]胡光印,董治宝,魏振海,等.近30年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8):908-916.

[5]石承苍,凃军.近40年四川省若尔盖高原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662-1664.

[6]杨永兴.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J].山地学报,1999,17(4):3l8-323.

[7]何池全,赵魁义.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38-244.

[8]干友民,李志丹,王钦,等.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J].草地学报,2005,13(增刊):48-52.

[9]骆建国,郑文靖.川西北草地沙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1):63-66.

猜你喜欢
若尔盖沙化沼泽
2.82亿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绿龟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
沼泽时代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Passage Seven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