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瑞好 林 强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党委、政府及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五”以来,广西蚕业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锐意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广西蚕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广西的蚕茧产量夺得全国第1,到2011年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1。广西蚕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蚕业已成为广西的新兴优势产业,更是区内部分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广西蚕业部门针对制约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系统集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广西特点的先进实用技术体系,确保了广西蚕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回顾“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分析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发展战略,以期促进广西蚕业可持续发展。
从2000年至今,由于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多重影响,加上蚕桑产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广西蚕业得到迅猛发展。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2.00万hm2,蚕茧年产量为2.95万t;2005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8.33万hm2,蚕茧年产量14.85万t,蚕茧产量从2000年的全国第6位跃升到全国第1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超过了传统蚕业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区)。2006年以来,广西种桑养蚕的势头更猛,区内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低效益作物种植面积,利用低水位田地发展种桑养蚕。2011年广西蚕业发展再创历史新高,全区桑园面积达到16.77万hm2、鲜茧产量29.60万t、蚕农售茧收入80.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3%、11.70%、19.78%,蚕茧产量连续7年列全国第1位,占全国总产茧量的38%以上[1]。
广西全区蚕桑生产涉及85个县(市、区)、733个乡(镇)、6 750个自然村、83.2万户农户。经过近几年不断地优化和调整,蚕桑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的轨道,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桑优势产业带和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优势产区。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五大优势产区桑园面积达11.58万hm2,占全区桑园面积的85.97%,蚕茧产量18.65万t,占全区蚕茧产量的 90.89%[2-3]。
随着种桑养蚕业的发展,广西缫丝工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广西只有10家缫丝厂,加工能力为1.93万绪;2000年,广西缫丝企业发展到15家,加工能力为2.40万绪,年加工鲜茧7 458.3 t,生产生丝895 t;2002年广西缫丝企业发展到26家,加工能力为5.28万绪,年加工鲜茧14 192.0 t,生产生丝1 703 t;2007年,全区缫丝企业发展到73家,加工能力为22.00万绪,年加工鲜茧9.83万t,生产生丝1.18万 t,10多家丝棉生产企业,年生产销售丝棉被已达4万多条,一批捻线丝、绢纺以及织绸生产线也在相继建设投产,实现了广西茧丝深加工零的突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61亿元;2008年广西缫丝企业发展到76家,加工能力为22.36万绪,年加工鲜茧12.46万t,生产生丝1.50万t,桑蚕丝产量由2000年的全国第9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4位[2]。
“十五”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广西把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作为产业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重点推进,重点加大了桑枝、蚕沙、蚕蛹、桑果、废丝等的开发利用。2010年全区有蚕丝被加工厂120家,约年产蚕丝被25万条(床),产值约1.2亿元;有蚕沙加工企业4家;桑枝造纸、制板企业3家;年生产桑枝食用菌约6 000万袋。同时,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叶茶、桑果开发等资源综合利用有了新突破、新发展,初步形成了蚕业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2]。
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一直是广西蚕业发展的根本。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广西蚕业总站)针对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和农村生产水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致力于亚热带桑、蚕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先后自主育成一大批抗高温多湿、抗逆性强、茧丝质量优的实用性桑蚕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杂交桑新品种。2000年广西蚕业总站自主育成了适用于广西蚕区的高产优质型桑蚕新品种“桂蚕1号”(省审定通过)、“芙·桂×朝·凤”(国家审定通过),成为目前广西主推的高产优质家蚕新品种。2007年又育成了广西第一个比常规品种耐氟性强3~6倍的耐氟品种“桂蚕F95”(省审定通过),为受氟污染的蚕区提供了特殊的蚕品种。蚕品种的进步,使广西的家蚕品种从黄茧土种历经“朝霞”(“7532”)→“桂夏一号”→“桂夏二号”→“两广二号”→“桂蚕1号”、“芙·桂×朝·凤”多次更新换代,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只能缫制F级低级生丝到可缫制4 A~5 A级的中高级生丝,单张蚕种产茧量从10 kg左右提高到38 kg左右,茧丝长从400 m提高到1 100 m。两广二号成为广西生产优质原料茧的首选主推蚕品种[4]。
2000年由广西蚕业总站自主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桑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通过省级审定,是广西首批超高产杂交桑品种;2007年、2009年又自主育成广西优质高产多倍体桑树品种“桑特优2号”(2007年通过省级审定)、“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这些桑树品种成为广西主推桑品种,也是近年广西蚕农低产桑园改造和扩种的首选品种。桑树品种的进步,使广西应用的桑树品种从钦州荆桑→沙2×伦109→“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多次更新换代,667 m2桑园产叶量从1 000 kg左右提高到3 000 kg左右,使广西蚕业优势突显,至2010年,“桂桑优”系列、“桑特优”系列桑品种在广西种植面积已达10.93万hm2,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78.1%。蚕桑品种的进步为广西蚕业的发展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2.2.1 简易大棚养蚕技术 为进一步解决贫困地区养蚕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2000—2003年广西蚕业总站研究开发出一整套简易大棚养蚕的关键技术[5],并在宜州、象州、环江等市(县)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简易大棚养蚕不但解决了蚕农养蚕用房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养蚕的成本,提高了蚕农的经济效益。2005年6月广西部分蚕区发生洪灾,蚕农的大量民房被毁,出现蚕农下半年无房养蚕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广西区农业厅下拨专款,由广西蚕业总站具体指导,利用广西蚕业总站创新的亚热带大棚养蚕技术,在象州县建棚示范,为蚕业灾后生产自救、快速恢复蚕业生产、增加蚕农收入提供了保障。
2.2.2 桑树直播快速成园丰产技术 为加快桑园投产速度,广西蚕业总站研究开发出一套桑树直播快速成园丰产技术,应用该技术,当年播种,桑树可当年成园投产,第2年就可以进入丰产期,桑园的丰产期提前了,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4]。
2.2.3 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共育技术是把小蚕集中在有较高饲养水平的技术人员、专用桑园、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4龄起蚕饷食第2次叶后分给养蚕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该技术的推广,使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小蚕向专业化统一饲养管理转变,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护理,有效地防止了蚕病发生,保障了小蚕健康好养,促进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同时,可节省劳动力、房屋、燃料及消毒药品等,降低小蚕饲养成本,提高蚕农养蚕成功率,增加蚕农收入。全区小蚕共育率由2002年的26%增加到2007年的44.6%,是目前广西小蚕饲养的主推技术,成为广西标准化及省力化养蚕大力推广的技术措施[6]。
2.2.4 方格蔟上蔟营茧技术 使用纸板方格蔟可有效促使蚕茧洁白干爽、提高上茧率及解舒率。为了提高广西蚕茧质量,广西蚕业总站于20世纪90年代初,把纸板方格蔟营茧及其上蔟管理技术作为一项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进行示范推广。1994年在广西宜州市和环江县先行全面推广应用,方格蔟普及率分别达95%和80%,成为广西最早全面推广和应用最广的市、县。经过几年的努力,广西方格蔟普及率得到全面提高,从2002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56%,有效地提高了广西的蚕茧、生丝质量[6]。
长期以来,广西蚕业科技工作者十分注重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以广西蚕业总站为中心,全区多个相关单位参与,多次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提高了广西蚕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了蚕业增收增效,有效地推动了广西蚕业的迅猛发展。
2000年以来,实施的项目有《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桑蚕新品种“桂蚕1号”育成与应用》、《亚热带桑树优良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应用》、《广西桑蚕茧产业化技术开发》、《优质原料茧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育成了“两广二号”、“桂蚕1号”、“芙·桂×朝·凤”等家蚕品种,到2007年底止,这3个品种在广西累计推广量达2 637.60万张,使广西生丝质量由3 A上升到4 A级,部分达到了5 A级;育成系列桑树优良品种(杂交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和桑特优3号等,至2009年桑树优良新品种在广西种植面积达9.89万hm2,占广西桑园总面积的74%;在宜州、横县、鹿寨、象州等蚕区建立15个蚕茧生产示范基地县,建立桑蚕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及配套的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并在全区主要蚕区示范推广优质高产综合技术,提高全区茧丝质量。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6]。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蚕茧、生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2%,茧丝产量的80%以各种茧丝绸商品形式出口。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只有数量的优势而没有产品的定价权,由此带来国内蚕茧供求市场的不稳定。如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动荡,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影响了丝绸的消费需求,限制了我国丝绸出口的空间,导致广西蚕茧价格下跌,也一度影响了广西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7]。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高,雨量充沛,桑树生长旺盛,蚕茧生产具有批次多、批量大的特点,这是广西蚕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之一。但这种蚕业生产方式受到的自然风险也逐渐加大,因为批次多、批量大,容易造成蚕病病原的扩散和累积,而且气候闷热多湿,有利于家蚕病原的感染和繁殖,促使蚕病的暴发。据我们调查,广西每年因蚕病危害造成的蚕茧减产损失约15% ~20%。另外,由于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也使自然灾害对广西蚕业生产的影响加剧,如2005年,在广西重点蚕区发生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区有1.05万hm2桑园受灾、1.47万间蚕房被冲毁,蚕桑直接经济损失3 324万元,极大地影响了广西蚕业的发展[8];2011年年初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使养蚕生产比往年推迟20 d以上,导致少养蚕0.5~1.0批,由于蚕房等养蚕设施损坏、桑苗和新种桑园苗木受灾冻死、严重影响杂交桑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等原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万元;2011年下半年又出现干旱天气,影响桑叶的产量与质量[9];2012年开春以来一直是低温天气,养蚕生产比正常年份推迟30 d以上;另外,工业废气和农药中毒也时有发生,使蚕农损失惨重。
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是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蚕茧、生丝生产的同时,努力进行桑、蚕、丝、绸及其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可大幅度地增加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广西蚕业主要还是生产蚕茧供应缫丝厂生产生丝,产品附加值低。近几年,在开发丝绵被、桑枝食用菌、桑叶茶、叶绿素铜钠盐、蚕蛾酒、桑果酒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低,除了丝绵被和桑枝食用菌能够形成规模和产生效益外,其他产品还未能产生经济效益[2-3]。为提高广西蚕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延长广西蚕业的产业链。
虽然广西桑蚕茧丝绸业的各种机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近几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06年广西全区有26家蚕种场,年生产桑蚕原种12万张、桑蚕一代杂交种500多万张,但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68人,平均每个蚕种场只有6人,每生产3万张蚕种才有技术人员1人,而全国平均每生产2万张蚕种就配有1人;全区从事蚕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技术人员有1 049人,每饲养1万张蚕种仅有2人,每生产1万t蚕茧仅配备56人,而全国平均每饲养1万张蚕种配备技术人员5人,每生产1万t蚕茧配备科技人员339人;2006年,广西有66家丝绸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5 954人,共有技术人员27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9%;其中高级职称1人,占技术人员的0.3%;平均每个企业仅有技术人员4人,每生产100 t丝仅配备技术人员2.7人;而全国平均每生产100 t丝配备技术人员7人,广西比全国少 4.3 名[2,10]。
根据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广西桑园面积达到20.00万hm2(其中,养蚕用桑园18.67万hm2,多用途桑园1.33 hm2),年产茧量33万t;茧丝绸加工企业100家,缫丝能力30万绪,年产生丝2.5万t,年产蚕丝被300万床,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为了保证这些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虽然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的产业链长,涉及种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等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必须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应大力发展桂西北、桂中、桂南3个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10个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县,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发展“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蚕业[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广西蚕桑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广西目前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建议以桑、蚕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组织力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创新研究与开发应用,完善广西蚕桑产业支撑体系。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蚕桑产业新的增长点,广西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和生产还比较薄弱,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较少,开发规模小,对市场的开拓动力不足。要充分发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精深加工企业,搞好后道加工,重点突破桑枝、蚕沙、蚕蛹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蚕种是蚕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蚕种的安全生产和足量供应是蚕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为了保障广西蚕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加强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和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工作的力度,确保各级蚕种安全生产和稳定供应,重点支持广西桑蚕原种场和区域性重点桑蚕普种场的建设。
广西是新兴发展的蚕区,区内很多蚕区是近几年新兴发展的,蚕业生产技术和服务比较薄弱。因此,要通过重点示范培训与推广应用桑园高效丰产、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营茧、大蚕省力化饲养、蚕病综合防治、节能烘茧等先进实用技术及积极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搞好社会化服务等措施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广西农业厅,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蚕业生产统计报表[R].南宁:[出版者不详],2000—2011.
[2]肖丽萍,祁广军.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0,31(1):39 -46.
[3]沈兴家.广西蚕丝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蚕业,2010,31(3):1 -6.
[4]朱方容,陆瑞好.广西蚕桑品种创新及其繁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7,28(1):8 -13.
[5]罗坚,闭立辉,顾家栋,等.大棚省力化养蚕试验[J].广西蚕业,2002,39(3):5 -10.
[6]祁广军,乐波灵.广西亚热带蚕业发展及蚕业技术创新的作用[J].蚕业科学,2011,37(4):725 -729.
[7]黄旭华,林强,梁秀玲.关于促进广西蚕丝业稳定发展的思考[J].广西蚕业,2009,46(3):50 -55.
[8]肖丽萍.2005年广西蚕业生产情况分析[J].广西蚕业,2006,43(1):44-48.
[9]朱方容,祁广军,林强,等.冰冻灾害对广西蚕业影响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8,23(增刊Ⅰ):64 -69.
[10]屈达才,蓝树思,顾家栋,等.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和设想[J].广西蚕业,2007,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