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梦华
(新疆大学外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译者主体性在网络新闻英译中的体现*
饶梦华
(新疆大学外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网络英语消息是对传统媒体消息的英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网络英语新闻翻译中应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文本进行跨文化的改写,以取得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新闻英译中主要体现为:在保留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符合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改写,包括对标题和导语的改写、对背景信息的增补和对正文信息的取舍。
译者主体性;网络英语新闻;跨文化传播
网络传播被称为是第四媒体,具有其他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如全球性、互动性、海量性、即时性等,因而成为最高效的对外传播媒介。对于海量的网络新闻,英语受众是否选择阅读某一篇新闻报道,以及阅读该新闻所用的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实现最大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就需要进行“本土信息的国际化”,即“网络信息的英语化程度”,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传播国际化[1]。
目前,国内翻译研究者对在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较少,而对于网络新闻英译的研究则更少。现有的对于新闻翻译的研究大多从编译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技巧和手段,把新闻翻译看作是一种“作为翻译改写手段的编译”[2],或者是“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3]。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改编新闻文本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因而新闻翻译不但要重组和重置信息,而且要进行巧妙的重写,以便增强新闻原本在新的语境中的传播效果”,因此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同时也必须是新闻工作者”[4]。
现阶段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网络媒体的新闻稿件一般来自传统媒体,网络英语新闻也只是来自传统媒体或其他网络新闻的英译。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即纯新闻),是被采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文体,也是新闻的基本体式,因而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作为网络新闻翻译的主体,其主体性在汉语消息英译中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乃至译本的接受环境都是重要的主体。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和“对等”为翻译原则,重视原作者的绝对权威,而忽略了译者在译本的产生和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拓展和深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兴起,及随后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认识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5]。西方的翻译研究者如巴斯内特、勒菲弗尔、赫曼斯等都对翻译的主体性作了阐述,指出了翻译是对原文的“操纵”和“文化改写”;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抵抗式翻译”作为译者主体性的表达方式;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本的改写,这种改写是特定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念对翻译的操纵[6],而意识形态通常又受到赞助人的影响,即自助出版的人或者机构。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探讨,如高宁[7],袁莉[8]、吕俊[9],许均[10]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包括对原文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对译语风格的选择等。
英语国家的受众有着与中国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受到西方媒体的长期熏陶,在信息接受方面表现出迥异的审美和接受心理,对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此外,在接受英译的中文消息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语境,新闻在原语文化中所具有的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就无法在英语受众中实现,并且在原语文化中不言而喻的背景知识或者相关的文化信息还会对英语受众造成理解障碍。
在新闻标题、语篇结构和受众接受心理方面,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报刊新闻有着迥异的特点。“网络新闻时代的全时新闻以受众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故事或新闻机构与人员为导向。[11]”基于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及网络传播的特点,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对于新闻原文本的英译有着发挥其主体性的要求。译者应根据译入语文化语境下受众的审美和接受需求,在保留客观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标题、导语及正文信息进行符合英语新闻语篇特点的增删、改写乃至重写。只有通过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跨文化处理之后的新闻译本,西方受众才能理解并接受,并最终实现对外传播的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符合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原则为前提,并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对外传播主要受到“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2]。由于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体制,有着迥异的新闻传播理念,政府作为对外传播的主体,“其传播系统与政治语境高度一致”,传播的内容也带有浓厚的“宣传味”,缺乏针对性,传播方法“内外无别”,传播者本位的思想还很严重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13]。要改变这一现状,译者需在不违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及不改变、歪曲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文本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做相应的跨文化处理,使翻译既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又与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总是首先看到新闻页面的标题,通过点击标题才能看到标题所链接的相关报道。这种阅读过程决定了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远远超过其在传统媒体的作用,标题的翻译是有效地实现对外传播的第一步。
报纸等传统媒介的中文标题,除了正题之外,大多还附带引题及副题,甚至三者俱全,并且中文标题讲求文采、对仗和押韵,常常虚实兼顾。英文标题,无论是报刊还是网络新闻,都以主题式为主,语言质朴平淡,重在铺陈事实。在对中文消息的标题进行英译时,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标题进行去虚取实的改写乃至重写,以实题为主,突出新闻事实,去除修饰性成分,“使标题既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又兼顾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应。[14]”
以标题“发改委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即日起执行”为例(新华网,2009/10/02),该则消息的内容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降低群众医药费用,对2 349个药品进行了调价处理,其中有45%的药品平均降幅为12%左右。该标题中专有名词“发改委”和“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等中国式概念和表达,易对西方受众的理解造成障碍,因此在翻译时基于新闻事实,应将此标题改写为:‘China Cut Prices for A bout Half EssentialD rugs’。这样改写后的标题简单易懂,并概括了该消息的基本事实。
对于标题中的文化信息,如地名、人名、文化词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删减,以反映新闻事实,尽可能减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文化障碍。如标题“天翼成功覆盖‘高原孤岛’墨脱与全国同步进入3G 时代”,该标题中专有名词“天翼”和“墨脱”以及“高原孤岛”都有可能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受众造成障碍,翻译时应改写为‘China’s only county w ithout optical cables enters 3G era’。
新闻导语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性导语和延缓性导语。直接性导语又被称为硬导语,其开门见山地导出新闻事件;延缓性导语不强调正在发生或发展变化中的事件,而将重点放在对新闻的解释、阐释和背景介绍上[15]。网络受众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其阅读过程通常会终止于对导语的阅读,因此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篇幅内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是能否实现网络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导语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导语中所包含新闻要素的选择和翻译上。选择应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以直接性导语为主要形式,采取全译、摘译和编译三种翻译方法对导语中包含的新闻事实进行重写,使受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并理解消息的信息要素,准确、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跨文化传播。
以一则题为“中国首个‘汽车风洞’在同济大学落成启用”的报道为例,该报道被多家报纸及网站转载,其导语为:
新华网上海9月19日电(记者刘丹、吴霞):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亲自驾驶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跨越主席台一侧的“时空隧道”,拓开象征着“汽车风洞”的大门,全场顿时彩带飘飞、掌声雷动。经过近5年的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19日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启用。
(新华网2010/9/19)
该导语是延缓性导语,其主要新闻事实可以概括为:中国第一个汽车风洞中心在同济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西方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导语中对于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驾车的描述使该报道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在英译中,译者只保留了该导语中的新闻事实部分,同时删去了“嘉定校区”这个需要解释才能理解的文化信息和专有名称“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补充了该项目在中国的社会意义。改写如下:
China’s first automobile w ind tunnel began operation at TongjiU niversity in Shanghai Saturday, indicating a majorbreakthrough in automobil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对于一则消息的理解,背景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历史、地理、习俗等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解释,将会给西方受众理解新闻造成障碍,而如果一味地采取删减文化信息的方法,则无法实现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在对背景信息的处理上,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判断并选择需要解释的背景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解释性说明。对于一些复杂的背景信息,译者可以使用对关键词进行超链接的方式,把解释性说明置于新闻的文末,并用小标题与正文隔开,使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西方受众可以进一步阅读了解,或者把关键词超链接于某个相关的网页,使受众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对背景信息进行超链接的方式,目前译者还很少使用。
对于有可能会引起受众理解障碍的文化背景信息,译者目前使用较多的翻译方法是对该信息增加解释性说明,以帮助受众理解导语中所包含的信息。但是这种解释性内容不宜过长过多,以免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并影响其对于主要信息的了解。以一篇题为“3000余名代表会聚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的消息为例,对于孔子(Confucius)这个人尽皆知中国人名,西方受众却有可能一无所知,所以在翻译时需增加“the great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revered around the world.”这样的解释说明,一方面可以帮助西方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西方受众传播中国文化。
再如一则关于黑龙江省上甘岭林业局林火的报道中,中文消息称“起火原因初步判断为计划烧除时跑火所致”(新华网,2010/10/29)。对于“计划烧除”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需加以阐释才能使西方受众理解,因此应翻译为“the burning of fallen leaves and branches,which is a routine for the forest services”。
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客观报道为原则,尤其在大众报纸阶段,以消息本身为重,“不掺杂传媒与传播人意见”,而中国新闻传播主张“既要报道事实,又要传播思想”[16]。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消息的定义不同,消息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西方受众最关注的是新闻事实部分,即5个“W”和一个“H”(W hen(何时),W here(何地),W hat(何事),W ho(何人),W hy,(何因)以及How(如何)),而对于事实以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则持排斥和不信任态度。在对中文消息的正文英译时,译者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对正文信息的取舍方面,应当删减评述性内容,以及带有鲜明宣传色彩的内容,弱化中文消息的“宣传味”,保留最新的、基本的新闻要素。
此外,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对正文中消息的“非官方化”处理上。国际社会的公众普遍倾向于认为非官方的立场才是客观可信的,而在中国大量的消息来源都是官方机构或官员,由此造成了西方受众对于中国对外消息的不信任。译者在翻译消息正文时,需要对官方色彩浓厚的消息来源进行模糊化和弱化处理,以取得西方受众的信任,要“尽可能地淡化对外宣传媒体及其传播内容的官方色彩,至少在形式上要与官方政策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提高对外宣传媒体的公信力”[13]。
以新华网一则题为“湖南祁阳全力抢救车祸伤者死亡人数已增至17人”的报道为例,导语之后有4个段落:
1)记者从祁阳县委、县政府了解到,10月2日9时10分,距县城近两个小时车程的祁阳县大江林场黄沙村下坡路段发生车祸,一车牌号为湘M 22003的中巴客车翻车,当场死亡9人,另有送至医院的8人救治无效于当晚死亡。
2)祁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环玉向记者介绍,事故发生后,县长张常明当即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救援,县委书记蒋涛在县城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全力抢救伤员。县委、县政府当天召开安全生产紧急会议,要求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每个乡镇组织50名干警、干部全力排查安全隐患。
3)据了解,这台中巴客车属于当地一家民营的汽车运输公司。事故发生时,这台限载30人的车实载71人。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当地交警部门初步认定与超载和刹车失灵有关。
4)事发后,湖南省副省长刘力伟赶到祁阳县,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全力调查事故原因,追究有关责任人。
(新华网2009/10/03)
译者在翻译时对正文信息作了如下取舍:
1)第一段中下划线部分在译文中应删去。对于西方受众而言,这些详细的地名和车牌号等文化信息并不具有新闻价值。
2)第二段为官方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官方行为在中文消息报道中很常见,如直译则会使西方受众感到疑惑。在西方,各种突发事件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处理,如交通事故由交警负责,在报道中最有权威和可信度的消息来源应该是警察,而不是政府官员。因此在翻译本段时,译者应按照西方新闻报道的原则,将其改译如下,由此弱化了中文消息中的官方色彩:
The government of Q iyang County said they would spare no effort to treat and cure the injured.
3)在对该消息的报道中,相关信息都来自县委、县政府等官方来源。在英译时,为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其中一个受害者的讲述部分:
A wounded passenger named L iu Yada,who lost hermother in the accident,said the buswas at a high speed when the accident occurred,“the bus just plunged into the gully in a moment.”Her father was badly injured.
4)第四段中副省长口号式的官方号召,包含了医疗、交通和裁决三方面的权责,如果直译,同样也会使西方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译者改译如下: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team,led by Deputy ProvincialGovernorL iu L iwei,wasprobing further into the accident.
经过改写后的英语消息,在篇幅大大缩短的同时,保留了消息的基本要素,原信息强烈的官方色彩也在译文中大大减弱。
国际化的网络传播给中国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翻译者共同面对的难题。新闻译者受到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发挥译者主体性时既要实现信息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又要与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译者在进行网络新闻的翻译时,应当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各个部分进行符合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改写,不但要在语言形式的转换上加强英语化程度,而且要按照西方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原则对新闻文本中包含的信息要素实现跨文化重组和改写。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传播的国际化,增强网络信息的英语化程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化,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
[1]张雷.我国网络传播国际化状况[J].当代传播,2004(3):58-61.
[2]徐建国.作为翻译改写手段的编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115-118.
[3]胡芳毅,贾文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翻译,2010(1):23-28.
[4]Esperanca Bielsa,Susan Bassnett. T ranslationg in Global N ew 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5]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6]A ndre L efevere ed. T ranslation/H 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1):6-9.
[8]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4-78.
[9]吕俊.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4):6-9.
[10]许均.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11]罗小萍.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2]梁岩.我国文化外宣的现实与特点[J].对外传播,2010(1):37-38.
[13]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饶梦华.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跨文化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6(1):36-38.
[15]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6]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O n Transla tor's S ubjectivity in O nline New s C-E Transla tion
RAO M enghua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Xinjiang U niversity,W ulumuqi 830046,China)
The C-E translation of online new s is not only a simpl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rew riting of the new s tex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maxim ize the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sense,new s translators are new s w riters at the same time.In online new s C-E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hould be performed to cater for theW estern readers,including keeping the factswhile rew riting the headline,lead and body of a Chinese new s tex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online new 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2.020
1673-1646(2012)02-0095-05
2011-11-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培育基金资助项目 (XJEDU 2009S26)
饶梦华(1976-),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