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艳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阅读和写作主要涉及书面语:阅读是书面语的分析和阐释过程,而写作是其产出过程。换而言之,阅读是读者的输入性语言活动,写作是作者的输出性语言活动,两者是语言交际活动的两个方面——作者发出信息,读者接受信息[1]285。虽然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密不可分,阅读是以写作为基础的,而写作是为了有人阅读。因此两者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由于语言有声音和文字两个符号表达系统,这两个系统又是相互对应的,而且对应相同的意义世界,这就使得读听说写的能力转换成为可能[2]。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读者不仅感知意义的文字形式,同时也感知了它的声音形式。而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因为缺少交际需求、缺少外语表达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和说的能力。如何把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与其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做到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阅读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他们在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教学模式,而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描述读者从看到文字符号到理解文字意义为止的整个阅读过程[3]216,它认为读者只要掌握了实体特征和形式特征(音位、字位、词语法)就可以理解语篇,这是一种以语言形式为主要目标的阅读教学所极力推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讲解,并进行逐句解释或翻译。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重视具体的语言点,对其所阅读的语篇的整体意义、作者写作目的等重要信息往往难以把握,因此交际能力比较差[1]286。
自上而下模式认为阅读是一种选择过程,是一个意义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中心是读者,而非语篇[1]286。从所有可能获得的文字线索中,读者不断地对语言的意思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判断或预测,同时不断地证实、修正或补充自己已经作出的判断或预测[3]217。换而言之,语篇的意义是从读者的阅读经历和语境中重建和提炼出来的。这是以语境和功能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所倡导的模式[1]286。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语篇的宏观意义、语篇结构和交际功能等,教师对学生的文化图式以及语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会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因此,受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略读、速读能力以及对语篇宏观意义的把握能力等会得到增强,而对一些涉及语言基本能力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词组的搭配或语法结构的分析等方面往往比较欠缺。
而交互作用模式则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认为阅读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加工的过程[3]217。这种阅读模式既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又把产生语篇的语境和作者的交际目的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宏观理解和把握能力,因此这一模式比较全面,对目前阅读教学的影响比较大,对我们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杰罗特曾指出,阅读过程涉及读者与语篇的互动。这就表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除了要解释语言的形式特征(词汇与语法)并解读它们表达的意义以外,还要对通过语言模式重建起来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出反应[4]。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语篇整体结构、语类结构和交际意图等;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如何把阅读能力转换为语言交际的另外两种重要能力(写与说),把语言的输入真正转换为语言输出。
综合上文中所述的三种阅读模式,扬长避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读写议”教学模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包括音系、词汇语法、语义三个层次的符号框架,在下与实体(声音和字符)相联系,在上与情景、语类和文化相联系[5]。语言的意义是阅读的基本目标,文化、语类、情景和交际目的是读者实现其目标的外部条件[1]289。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一个完整的语言交际活动必须有交际双方:阅读中不可能只有读者而无作者,写作中也不可能只有作者而没有读者[6]。图式理论提倡阅读时应考虑读者与作者图式的一致性[7];读者论强调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读者看[8]。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交际双方之间进行的意义协商过程[9],强调语言交际的双向性,揭示阅读和写作过程与文化、语类和情景语境的联系。这一理论进一步反映了阅读、写作与听说活动的联系,为培养听、说、读、写是统一的交际能力的设想提供了具体的实现途径,也为我们提出“读写议”这一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文化、语类、情景和交际目的等这些不同因素的作用,为下阶段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驾驭一定主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必须服务其教学目的,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读写能力[1]310。在此基础上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升华。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为“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确定了方向。
“读写议”教学模式实际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阅读过程、写作过程和口头产出的过程,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典型语篇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语类模式,清晰并深刻地认识语篇的语类结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尝试把对主题的认识用恰当的语类结构组织起来,独立创作语篇;而这一过程又为下阶段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进行口头评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口头语篇的认识、运用和驾驭能力,从而实现读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转化。这个循环系统反映了阅读阶段是写作阶段和口语表达活动的基础,而写作阶段和口语表达活动则是阅读阶段的深化和内化。通过不断的读写议循环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因此,“读写议”这一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循环,是一个始于同一个主题或语类、终于同一个主题或语类的动态循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阅读、写作和说的活动可以循环往复[1]310。这一循环关系淡化了语言活动的输出性和输入性之间的区别,使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不再处于方向互逆的直线型对立状态,三者得以统一为同一个交际过程[6]23。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的框架结构一般可包含相关话语范围的知识建构、相关语类的语篇模式的构建、语篇的独立创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
下文以“英语新闻的阅读”这一教学主题为例介绍“读写议”教学模式的程序,展示这一循环活动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学的对象是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他们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方面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教学主题则以英语报纸上有关新闻的阅读展开。英语新闻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通常包含主标题(headline)、导语(lead)、正文(body)等语义成分,这些语义成分在表现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阅读学习报纸新闻,使学生能具有评判性的读写能力,通过口头讨论、评论等活动培养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度,能发表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观点。
相关的话语范围的知识包括与主题相关的各方面的文化和社会语境知识,了解和熟悉有关话语范围的知识可以既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对话语范围的影响,又增进他们对所涉及的话语范围中各种经验和知识的认识,在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1]314。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运用语言或视觉物品等来建立语境;进行实际做事的活动;讨论实际做事的过程;学习新的语言点、词汇、语法知识等;讨论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语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语篇的特点训练适合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等。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为分析课文和进行创作活动打下基础。
就英语报纸上的新闻阅读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新闻的知识,教师可以安排以下任务: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英语新闻,交流新闻的内容并发表评论。通过师生对话等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如鼓励学生就新闻事件的社会性等发表观点。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手段,教师应提供一些相关的语言表达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从符合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模式的角度交流各自看法。
在这个阶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应该明确地介绍某一语类模式。通过分析体现主题的典型语篇,分析这一语类的基本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语类的社会功能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意图等[1]317。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范文,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如这个语篇可能是谁写的,为什么写这个语篇,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类语篇等。根据语篇的框架结构,教师向学生分析语篇的特点,语篇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语类相关的、有意义的语法模式(包括时态、及物性特点、词汇等),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各个不同的语法模式在建设这个语类中的功能。通过在课堂上从事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类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目的,理解语法模式和语类模式的关系,明白语类结构成分和语法模式的出现都是由其功能所激发的,而非偶然。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语篇、分析语篇的能力。
在具体英语新闻的阅读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新闻的三大要素(主标题、导语、正文)所包含的一些必要的语义成分,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新闻类型的文章,探讨如时事类新闻、体育类新闻和娱乐生活类新闻等语篇的不同语法模式。例如,英语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会出现很多体育词汇,除了使用介绍性、陈述性的语气以外,常用对抗性气息浓厚的语句来烘托比赛的紧张气氛。而时事类新闻为了彰显其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甚至权威性,选词尤为谨慎,常用analysts(分析家),authoritative sources(权威人士),diplomatic sources(外交人士),educational circles(教育界),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外交部发言人),government statement(政府声明),highly-placed sources(高层消息灵通人士),judicial circles(司法界),military sources(军方人士),observers(观察家),police sources(警方人士),spokesman(发言人)等词汇。而娱乐生活类新闻的内容往往轻松有趣,常用一些日常口语词汇和简洁干练的语言如缩略词等来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类新闻经常出现如bash(晚会,狂欢),pal(伙伴),garb(服装),sweetie(恋人),sitcom(情景喜剧)等词汇。让学生了解这些典型的词汇语法特征,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新闻这一语类语篇的理解能力,为下阶段学生的独立创作活动打好基础。
在进行这一阶段的活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主题、语类结构和书面语篇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1]323。教师在确认学生确实已经具备这些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作。这时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明确提供帮助转为发表建设性的评论。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把已经学到的有关英语新闻类语篇的框架结构和语法模式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写出适合的语篇[1]323。这一活动还可以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阅读相似语类的语篇,在课外运用实地考察、采访等手段写出适合语境和语类模式的语篇。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也正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10]。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运用相关的新闻类语篇的语法模式,独立创作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的校园新闻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这一阶段是读写活动的继续深化和加强过程。口语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的协商。德里万克[11]指出说话者应在一定的语境中组织意义,并选择合适的手段产出口语语篇。因此口头语言的交际和现场语境更加密切,即语境的作用更加直接。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就要特别注意语境的作用[1]271。
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完成了新闻语类的阅读和写作过程,已经掌握了这一语类的语言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如演讲、辩论、口头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将所读、所写的内容呈现出来。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已经独立完成的新闻稿做现场播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新闻展开讨论或评述,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读促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读写议”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对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模式中,阅读教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过程,它与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相互循环,有机结合,将更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3.
[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4]Gerot,L.ExploringReadingProcesses[M]//LenUnsworth.ResearchingLanguageinSchoolsandCommunities:FunctionalLinguistic Perspectives.London:Cassell,2000:204-221.
[5]Halliday,M A K.Language as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31-33.
[6]陈映茹.体裁分析理论对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意义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3.
[7]刘辰延.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7.
[8]邹申.英语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7.
[9]Melrose,R.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A Systemic Functional Approach[M].London:Pinter,1991.
[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
[11]Derewianka.Exploring How Text Works[M].Sydney: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