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核心人物,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导游讲解能力直接决定着导游员的服务质量,因此导游讲解堪称旅游的第二道风景线。游客通过导游的精彩讲解,可以增强游览的兴致,加深观光的印象,减轻旅途的疲劳和寂寞,了解到在风景名胜区看不到的许多知识,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浓郁人情味,从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从某种意义来说,游客对旅游景点印象的好坏和了解程度,除了旅游景点本身的内涵外,导游讲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导游员讲解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有关旅游专业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有不少论述[1-5],笔者以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区为例,从旅游专业学生在实地导游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实地导游讲解能力,以期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一)讲解中缺乏互动性、现场感
大多数学生缺乏景点实地导游讲解经验,将实地讲解和室内模拟讲解混淆。由于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现场模拟导游讲解和以服务游客为目的的景点实地导游讲解,在实地导游讲解中,还停留在模拟讲解水平,不会因为旅游者的身份、地域、职业等因素变通,讲解词和讲解方式千篇一律,与游客缺少互动性,无法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对游客提问等突发状况缺少灵活及时的应变。
(二)导游词死记硬背多,自我创新少
很多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所限,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意识,过分依赖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或是书本上的导游词,一味地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导游词的深层含义,更谈不上融会贯通有所创新,讲解时太过程式化,不分对象和场合,讲解效果不理想。
(三)基础知识较薄弱,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不少学生自身旅游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性不够强,对景区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优势特色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实地讲解时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只能做蜻蜓点水的皮毛讲解,经常被游客问得瞠目结舌。
(四)讲解内容缺乏科学依据
有的学生对讲解对象缺少必要的了解,讲解内容随意杜撰,经不起推敲,或者随口胡编,或者把一些典故、传说张冠李戴,甚至道听途说,不加查证就把从其他导游口中听来的错误信息传递给游客,缺乏必要的职业修养。
针对以上导游专业学生在景区实地讲解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最主要的景区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区为例,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普陀山景区的导游讲解能力,为学生们即将到来的实习、毕业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
(一)训练学生加深对景区的了解,注重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提高
要使学生明白,要想有高水平的普陀山景区实地导游讲解,仅仅掌握课本上的导游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普陀山的历史、佛教文化尤其是观音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因素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为能够传递知识、展示普陀山文化内涵尤其是观音文化和佛教知识的导游讲解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生命力的讲解。这就要求学生对普陀山的民间传说、典故、风土人情等了如指掌,还要善于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导游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示给游客。
比如在给游客讲解普陀山的观音文化时,很多游客会问:“为什么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其中有什么含义呢?”
针对这个问题,导游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炼地讲解:普陀山历史悠久,自唐咸通四年(863年)开山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留下了“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如有游客问:什么是应化道场呢?导游就可以进一步回答:就是菩萨的灵应之地,修道之所,对礼佛朝圣者来说就是礼拜菩萨、供养菩萨、祈求菩萨、学习菩萨的地方,所以也是我们广大众生之道场。
又如在向游客介绍“圆通”和观音菩萨32化身的意义时导游员可以这样介绍:“圆通”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号: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是修成了五根圆通而得道。何谓五根呢?即为五大感官:眼、耳、鼻、舌、身。通俗地讲就是菩萨有神通,她五根中的任一感官都同时具备色、声、香、味、触五大功能,也就是说菩萨的耳朵不仅可以听,还能看,能闻,能感触还能品尝味道,观音菩萨正是因为五根互通,修得了五五二十五圆通而正菩提道。各位团友在普济寺大圆通殿左右两侧就是观音菩萨的32应身,他们造型不同、身份不等,是观音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而随类示现的形像。因为众生的根机和处境千差万别,观世音菩萨要寻声救苦,就必须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众生。
(二)要求学生在直观介绍景点的基础上有所升华,达到融会贯通
普陀山景区大大小小一共有53个景点组成,流传着“五十三参方能朝遍普陀山”的说法。其中有一些景点规模较小,直观讲解内容相对简单。笔者认为越是简单的景点,越是考验导游的讲解功力,使简单生出魅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明了地介绍景点,还要对景点的背景、含义有所升华,提炼出深层次意义,体现导游讲解的文化属性。
比如靠近码头处的海岸牌坊,除了介绍牌坊的规模、建筑特色,门柱上的楹联,牌坊建造的缘由以及传说;还可以向游客介绍牌坊的类别和作用:牌坊俗名牌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根据牌坊的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大家最最熟悉的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第三类是科举成就坊,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第四类是大家最常见的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就如我们眼前的这座海岸牌坊,它立于普陀山最早的民间码头——短姑道头的上方,是海天佛国的标志坊。这样介绍既能增长游客关于牌坊的知识,又能使游客对这座海岸牌坊印象深刻。
又如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和不同名字对观音跳景点进行讲解:相传观音菩萨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开创说法道场,教化众生,跨步跳到此石上,所以在上面留下了脚印。也有传说观音大士是从桃花岛上跳过来的,因桃花岛磨盘峰的磨盘石上也有一只脚印,与普陀山的脚印正好左右相称。其实观音跳还有一个名字,叫“观音眺”。是“眺望”的“眺”。相传观音菩萨常站在此石上眺望大海、反观自性,因此而得名。这也许是观音大士在教化我们:要获得真正的智慧,需要换个角度,反观自性。
(三)训练学生艺术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讲解方法
许多学生在讲解时经常会用到虚实结合法,但是经常会本末倒置,花很多时间讲解传说、故事,而忽视了景点本身,没有真正理解“虚”为“实”服务,以“虚”烘托“实”的策略。如普济寺正门的讲解,许多学生都把重点放在讲解乾隆皇帝微服出游的传说上,而忽略了正山门不开的真正原因,只用只言片语带过或是只字不提。
可以这样讲解:普济寺的正山门,古称“万寿亭”,又名“万寿御碑亭”。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普济寺的三大御碑就供奉在里面,分别是:竖立在中间的清康熙《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寺碑》;东侧的明万历二十七年《再赐藏经碑》;西侧的清雍正九年《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济、法雨二寺碑》。万寿亭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在清雍正年间普济寺扩建时才成为普济寺山门殿。
普陀山历来就有“前寺正门永不开”的规矩,这真正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保护殿内珍贵的御碑。二是接待规格的象征。自宋、元、明、清以来,曾经有近20位帝王,为祈国泰民安,派内侍带着金银财宝专程来山敬奉观音,并供养僧众,礼遇有加,与山中寺僧结有殊缘。因而这个山门只有当朝的皇帝,御驾亲临,才开正山门恭迎圣驾。这个规矩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升座第一次进门,正山门才会开,开正山门是最高的接待规格。
(四)针对讲解时灵活机动、即兴发挥的训练
关于导游讲解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要看对象,定深浅;看要求,定重点;看时间,定长短;看人数,定音量。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接团讲解前有一个准备阶段,提前做好功课。然后针对游客的具体要求、行程的具体情况重新组织讲解资料,对现有导游词文本进行灵活运用,即兴发挥。
如当游客兴致勃勃来到普陀山不巧却下起雨来,我们可以这样讲解来提高游客的兴致和情趣:各位团友,在这里我要恭喜大家了!正所谓赶早不如赶巧,观音菩萨正用手中的杨枝,徐徐向我们挥洒甘露,让我们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感念菩萨“瓶中甘露常遍洒,手中杨枝不计秋”的慈悲心怀。
[1]曲耘瑶.生态景区导游员解说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张斌.中职导游专业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2(4):78-81.
[4]郭智慧.论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5]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