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回顾

2012-08-15 00:53:47
战略决策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发包方外包研究

崔 萍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外包尤其是国际外包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和潮流。外包的基本含义为“外部资源的利用”[1],又称为“垂直专业化”[2]、“价值链分割”[3]、“国际生产共享”[4]以及“零散化生产”[5]等,指的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减少、商品运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而导致的将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环节,分别寻求在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的模式。

现有的研究对外包的各个方面,比如外包动因和理论基础、外包决策和风险、绩效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6]。随着信息技术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外包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上,本文拟对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外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外包对技术创新是否存在促进作用而展开,国外学者主要从发包方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着重从接包方的视角来展开。

(一)外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 基于发包方的视角

Glass 等构建了一个工业化北方国家和较不发达的南方国家(低工资国)之间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解释外包对北方国家工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7]。在他们的模型中,生产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基本生产阶段,然后是高级生产阶段。生产的两个阶段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在基本阶段,北方公司通过外包从南方进口基本的零件,使用更便宜的南方劳力替代北方劳力,其产出是可交易的中间零件;在高级生产阶段,北方公司使用北方劳力将零件组装成可交易的成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潜在的工资节约促使北方国家将那些技术复杂程度较低的流程外包,而将那些更原创的、创新或接近技术前沿的流程保留。由于北方公司通过国际外包增加了对低工资国劳力的使用,从而实现了成本节约因而增加了北方公司的利润。由于利润的增加使公司有动力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改善产品,因此国际外包比例的增加会促进发包企业的技术创新。

Theys从理论上解释了外包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8]。他认为,外包为公司在价值链活动中的创新提供了三个机会:(1)外包有利于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过程的“开放度”。发包方通过外包流程接近供应商,通过协议双方可以获得彼此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他们可以在公司外部研究专有技术和经验。对外部创新渠道的开放,可能会避免发包公司对没有价值或不成熟的技术和没用的流程/产品/服务投入过多资源。一个更开放的创新过程使得公司在开发产品、流程和服务时成本降低以及上市时间(time-to-market)缩短。(2)外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包公司可以通过外包用最新技术替代某些原有资源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因为接包方可以以更低成本迅速地建立生产流水线,所以发包方不用花费资源去发现如何制造产品和投资于制造业技术,他们将外包活动中创新的风险转移给了接包方,通过利用接包方的专业技术和人才公司,公司可以提高其产品、服务或解决办法的整体质量。(3)外包有利于公司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公司可以通过外包将非核心的工作和流程分配给外包供应商,使得公司关注用自己的专长或核心竞争力来创新。

Naghavi 等构建了一个不完全契约下关于外包的横向产品创新模型来探讨外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9]。他们认为,上游生产外包通过创造对上游研发的需求而推动了技术创新,并且推导出了外包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条件:研发成本较小、产品差别显著、经济(劳动力)规模较大、消费者弱的时间偏好、知识资本折旧率较低。Naghavi 等还指出了外包对创新的长期效应因部门而异,而且取决于市场的结构。此外,他们的分析还表明了上游和下游生产商之间的收益共享规则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的创新体系的形成中的重要性。

实证方面,Kotabe是较早就外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供实证支持的论文之一[10]。Kotabe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国30个行业(主要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运输设备、测量仪器行业)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美国跨国公司的离岸外包是增强还是抑制其产品创新能力。实证结论表明,美国跨国公司的离岸生产至少在中期(4-5年)内是有利于其创新能力提高的,尤其是对具有高水平的生产和市场整合和协调能力的美国跨国公司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此后分别有学者就具体的行业实证了外包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比如化学[11]、生物技术[12]、通讯[13]和半导体[14]行业。这些对不同行业的研究表明,外包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因行业而不同,会随时间而变化。

也有不少学者从公司层面出发,为外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实证支持。Beke从公司角度出发,运用对荷兰生产制造业公司经理进行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数据来研究制造业外包或者研发外包是如何影响荷兰公司的产品创新表现的[15]。其研究表明,虽然总体上外包与产品创新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但是作为外包的一种形式—离岸制造外包或者研发外包对荷兰制造业公司的产品创新有积极影响。Beke认为在离岸制造业外包中,公司只将含有少量知识的简单生产外包,因而只导致发包方知识的微小损失,从离岸制造业外包中由于节约成本而获得的多余资源可以被发包公司用于创新支出,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离岸研发外包,发包方可以较低成本而从接包方获得更多的研发能力,从而导致其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

Pardo 等对西班牙全国工业中具有代表性的1031家公司进行了一项关于外包和创新关系的问卷调查,在此数据基础上他们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来分析外包、创新、新制造业技术和机构之间的关系[16]。其结论表明:外包公司比其他形式公司更具创新性,他们更有可能使用先进制造业技术和采用先进管理方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外包与其他公司分享早期阶段的研发,或者通过较多使用CAD/CAM 以减少设计成本。因此,公司的外包活动有利于促进合作研发以及行业内先进技术的扩散。但是,他们的实证结果不支持Suarez-Villa 等关于外包公司因为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通过外包节约的更多资源投入研发的结论[17],因为在他们的样本里进行外包的公司和其他公司对创新的资源投入是相似的。由于Pardo和Rama使用的是代表整个国家工业的数据,因此,相对许多较早的基于小样本的实证研究来说,他们的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

2. 基于接包方的视角

喻美辞构建了一个包括三个部门的开放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技术创新的影响[18]。其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的技术创新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要受到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存量和国内外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多,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当承接国与外包国的技术差距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时,承接国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其技术创新越快。

Li 等构建了一个动态模型,来研究不同的离岸外包需求是如何影响接包公司的技术创新选择、接包公司的创新选择如何影响外包公司对外包内容的决策这两种动态决策互相作用如何形成接包公司组织的创新能力的。他们设计了一个具有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合同和两种研发投资类型的模型:一旦从事离岸外包,公司必须决定是只将生产外包还是将生产和设计都外包。这两种选择对应接包公司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即OEM和ODM。为了在每个市场竞争,接包公司需要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组合。为了在OEM市场竞争,接包公司不仅需要在成本上而且还要在质量上有竞争性。除了在成本和质量上有竞争性外,ODM市场还要求接包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有创造性。因此,为了在成本、质量和产品设计上都具有竞争性,接包公司必须投资于两种类型研发:流程研发和产品研发。他们融入模仿效应和行业内先进技术率的动态模型,表明接包公司的创新选择是如何动态地与外包公司的外包决策相互作用的,以及这两方决策的动态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接包公司的技术演化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与台湾产业情报研究所合作对台湾IT硬件产业的28家接包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的直接数据,来检验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合同(OEM和ODM)对两种类型研发投资(产品研发和流程研发)的影响。其实证的结果证明,离岸外包需求促进接包公司的技术创新——当离岸外包需求增加,接包公司会增加其研发投资的数量和强度。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就承接外包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证。王晓红以中国设计行业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的80家企业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的形式搜集数据,实证了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19]。结果发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对于国内设计公司提高学习创新能力、迅速掌握国际前沿知识与规范、开拓国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延伸和提升设计产业链和价值链作用十分明显。

张秋菊等运用中国20个行业的不连续面板数据,就跨国外包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跨国外包对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20]”,跨国外包会阻碍未超过发展门槛行业的技术创新,促进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创新,但跨国外包对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对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外包对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

不少学者对外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持消极态度,认为外包会导致技术先进方的技术失控、知识的流失以及技术后进方对先进方的技术依赖等不良后果。

1. 基于发包方的视角

Dankbaar探讨了全球制造业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对发包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21]。他认为,离岸制造业外包对发包方来说存在潜在的竞争风险,这是由于离岸外包将业务转移给了另一家独立的公司而失去了地理上和组织上的亲近性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承包商可能会获得足够的竞争力而成为发包方的竞争对手。因此,从长期来看,离岸外包会损害发包方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发包方的技术创新。

李芹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包可能给发包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22]:(1)外包相当于公司宣布放弃了从组织网络中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危及其未来竞争力,还会导致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2)信息渗漏往往使发包方的专有技术被水平扩散化,当发包企业赖以生存的专有技术成为行业中人人皆知的“秘密”时,企业就失去了其行业领先的地位;(3)随着外包关系由传统伙伴关系发展到目前的战略外包,发包公司由对一个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变成与多个供应商进行短期合作,参与外包的核心业务也由少变多,信息渗漏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就变得更加紧迫。

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公司层面展开。Tomiura利用一项对日本所有制造业共118300家公司进行的“关于商业和制造业结构和活动的基本问卷”的研究数据,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检验公司外包区位选择对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23]。其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研发强度与国内外包成正比,而与国外外包程度成反比。Tomiura的研究结论是,公司层面上关于技术复杂性和外包区位选择关系是最早的直接证据之一。

Sen 等利用从86个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美国生物制药业公司的外包模式[24]。他们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美国生物制药业,非核心活动(比如制造和临床试验)外包继续以加速度增加,而出于战略的外包(例如应用研究和处方发展)开始在不同规模的公司里下降。实证结果表明,在美国生物制药业外包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之间没有相关性。

Peukert 在一项针对德国公司的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扩散和使用情况的电话访问数据基础上,采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来检验公司层面上IT服务外包对产品和流程创新的作用[25]。实证结果表明,IT服务外包并未促进发包公司的流程创新,反而降低了公司采用新产品的概率。Peukert认为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发包方面临成本节约和创新之间的权衡,如果该创新的收益和损失在发包方和承包商之间的分配是不明确的,承包商提供创新服务的动机会削弱;(2)对于缺乏内部技术竞争力的公司,发包方可能使用ITO作为自己内部创新的替代;(3)发包方可能处于技术“锁定”的状况。这是因为虽然发包方意识到另外的承包商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转换成本超过了其相对优势,因此技术只能处于“锁定”状态。

2. 基于接包方的视角

从接包方的视角分析外包对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的研究。

王俊构造了一个本土制造商的技术“锁定”模型说明,如果两国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势差,技术后进国只能根据自己的技术状况,选择适宜的技术进行模仿继而模仿创新,而并非一定要自主创新[26]。在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外包生产模式中,没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被锁定在技术低端,并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他认为中国目前应该谨慎地对待外包,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外包政策。对于技术势差小的行业应鼓励企业创建自有品牌,开发专利技术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主张接受外包生产。对于技术势差大的行业,仍然需要以技术学习为主,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应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外包,并鼓励高新技术的引进,限制低级技术。

杨丹辉认为,目前服务外包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全球外包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作为发包国仍处于主导地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还处在被动接包的地位,从事单一的外包业务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路线被锁定,对发达国家的业务分解和项目管理产生一定的依赖[27]。如果后起国家不能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自主创新体系,长期承接低水平的服务外包有可能使其在服务业领域再度落入“跟随式”的发展陷阱。

二、技术创新对外包的反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创新角度解释外包成因及外包快速发展的文献也日益增多,目前文献多集中于从发包方的视角来研究,从承包方的视角展开的研究较少。

(一)发包方的视角

Kim发展了一个基于分散参数系统方法的最优控制模型来分析外包的决策问题[28]。模型假设发包方面临两个具有不同创新能力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一个供应商为发包方提供低价格中间品,但不太可能在以后通过创新再降低价格;另一个供应商目前提供较高价格中间品,但可以通过创新在以后提供较低的价格。供应商的创新能力会影响到发包方的动态成本结构。如果发包方仅关注于当前的成本结构可能导致选择次优的短期解。为了获得长期最优解,公司应该考虑成本结构的动态演变,而这通常是由供应商的创新活动带来的。其研究结论表明,一个最优动态外包决策模型显著受供应商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如果发包方仅基于短期竞争性因素(比如当前较低的原料/劳力成本)进行外包决策而没有考虑更动态的因素(比如供应商的创新能力)的话,从长期战略观点来看,这样得出的决策远非最优的决策。

Magnani运用1949-1999年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来检验技术扩散对公司外包的影响[29]。其分析表明,由于技术扩散会减少公司内部技术的专用性,随着时间推移,公司内部技术会向公司外部的一般技术收敛,因此技术扩散会缩短公司内部特定技术和市场现有一般技术之间的距离,扩散了技术应用的市场,结果公司可能没有动力采用培训和长期合约来进行公司特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更倾向于进行外包。其实证结果证明了技术扩散和外包之间存在正相关,技术扩散增加10%会导致外包增加2.6%—4.1%。

Bartel等首次使用公司层面面板数据,就技术创新对外包影响同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30]。他们构建了一个外包和技术创新的动态模型,以分析发包方对技术创新的预期是如何影响外包需求的。在模型中,公司可以选择外包获得中间品或者购买最新技术来自己生产中间品。当公司自己购买新技术来生产时会产生一个新技术的沉没成本;外包可以使公司从使用最新生产技术的供应商那里直接购买中间品以避免新技术沉没成本。模型指出,当技术变化迅速时,外包变得对公司更加有利:因为当生产技术的创新速度加快,公司能够分摊与购买新技术有关的沉没成本的时间就越短,这使得使用最新技术内部生产的成本比外包相对要高。Bartel 等使用西班牙公司1990年到2002年的不连续面板数据检验了他们模型的预测结论。实证结果支持该模型的主要结论,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外包的需求随着技术变化的概率提高而增加。

徐盈之等利用针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技术创新对企业边界影响的实证分析,并选取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的五个行业进一步研究了与企业边界决策密切相关的外包问题[31]。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节省程度大于对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的节省程度,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扩大纵向一体化程度;(2)在高技术行业中,技术创新使得企业边界缩小,外包业务数量增加。这是因为在制造业的高技术行业,基于其研发投入大、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创新增大了企业创新的风险,使企业承受更多的沉淀成本以及更加僵化的转移机制。在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条件下,企业更是无所适从,而且竞争所产生的“棘轮效应”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化的风险,促使更多的高技术企业选择通过边界决策来应对这些问题,即选择外包、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技术研发。

(二)接包方的视角

汤池参考了Bartel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技术创新对承包方服务外包供给的影响[32]。其模型假定存在一个垄断的承包方,由于服务生产中固定成本的存在,该承包方通过提供服务给多个最终产品生产商而实现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的单位平均成本,使得垄断者可以降低价格来促使一些最终产品生产商进行服务外包,并且该价格能够保证得到正的净利润。汤池的分析表明技术的水平本身与外包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对外包有重要的影响。

实证研究方面,张秋菊等运用中国1981-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数据构造了外包指数来度量中国参与外包的程度[33],其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与技术创新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中国跨国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但技术创新是促进跨国外包的原因;从短期来看,跨国外包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因,技术创新不是促进跨国外包的原因。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外包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起步不久,但随着信息技术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主要结论如下:

(一)关于外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正是负存在分歧。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多从发包方的视角展开,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从接包方的视角进行。相对来说,实证证据更支持外包对接包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对发包方的技术创新影响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二)关于技术创新对外包的影响研究,目前从承包方的视角来展开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从发包方的视角来研究,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成本和资产专用性问题。

然而,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关制造业外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强于服务外包研究。大部分研究没有将服务外包与制造业外包加以严格区分,而事实上两者的发展各有规律。

(二)研究角度上,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国家(宏观)或企业(微观)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区域(中观)的创新系统研究。

(三)对外包开展实证研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外包统计数据的缺失。现有研究大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其真实有效性受到被调查者主观意愿的左右。

[1] Quinn,J.B., Hilmer, F.G.(1994). Strategic outsourcing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5(4):43-55.

[2] Hummels,D, Jun I., Kei‐Mu Y.(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une, v. 54, iss. 1: 75‐96.

[3] Krugman, P.(1995).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327-361.

[4] Ng, F., Yeats, A.(2001). Production sharing in East Asia:who does what for whom, and why? In L. K. Cheng & H.Kierzkowski (Eds.), Global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East Asia (pp. 63-10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 Jones, R. and Kierzkowski H.(1990).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 3 in Jones and Anne Krueger(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Blackwells).

[6] Carter, and Viceroy, Currency exchange rates: Their impact on global sourcing.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nagement,1989,(7): 19—25.

[6] Gilley, K.M., Rasheed, A.(2000). 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 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4): 763-790.

[7] Glass, A. and Saggi K.(2001). Innovation and wag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5: 67-86.

[8] Theys M.(2003). How does outsourcing relate to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IUMI working paper 0303, April : 1-49.

[9] Naghavi A., Ottaviano G. I. P.(2010). Outsourcing,complementary innovations, and growth.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27.

[10] Kotabe, M.(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shore sourcing and innovative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1(4): 623-639.

[11] Ahuja, G.(2000).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5: 425–455.

[12] Baum, J. A. C.,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2000).Don’t go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267–294.

[12] Powell, W. W., Koput, K. W. and Smith-Doerr, L.(1996).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in bio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16–145.

[13] Godoe, H.(2000). Innovation regimes, R.&D and radical innovations in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Policy, 29:1033–1046.

[14] Stuart, T. E.(2000).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791–811.

[15] Beke, K.(2008). Outsourcing and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 does outsourcing manufacturing 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l uence the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organisations in the Dutch production industry?Master’s Thesis of Erasmus School of Economics: 1-73.

[16] Pardo R.&Rama R.(2008). Outsourcing,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008 meeting of ENEF (European Network on the Economics of the Firm), “Knowledge, organisation and the fi rm”, Pisa:1-45.

[17] Suarez-Villa, L.& Rama, R.(1996). Outsourcing,R.&D and the pattern of intrametropolitan locatio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ies of Madrid. Urban Studies, 33(7):1155-1197.

[18] 喻美辞.国际服务外包、技术外溢与承接国的技术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4):50-55.

[19] 王晓红.中国承接国际设计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中国80家设计公司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 2008. (8):84-89.

[20] 张秋菊,孙赫. 跨国外包的承接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8):92-96.

[21] Dankbaar B.(2007). Global sourcing and innov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losing both organiz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5(2): 271-288.

[22] 李芹. 发展外包业务需要警惕的风险—创新困境[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9):90-91.

[23] Tomiura E.(2006). Foreign versus domestic outsourcing:firm-level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technology.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19.

[24] Sen A.&MacPherson,A.(2009). Outsourcing, extern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among U.S. firms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Geographer,Volume 6, Issue 1: 20-36.

[25] Peukert, C.(2010). IT outsourcing and innovation: Getting more by doing less? Ulm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28.

[26] 王俊.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下技术后进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 管理现代化, 2008. (5):7-9.

[27] 杨丹辉. 服务外包与中国产业升级:基于全球化的视角[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8):49-52.

[28] Kim, B.(1997). A dynamic decision making on outsourcing from suppliers with diffe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KAIST working paper.

[29] Magnani E.(2006).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the Diffusion of Skill and the Growth of Outsourcing in US manufacturing.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Volume 15, Issue 7: 617 – 647.

[30] Bartel A.,Lach S.&Sicherman N.(2008). Outsourc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 firm-level analysis.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3334: 1-29.

[31] 徐盈之,金乃丽,孙剑. 技术创新、企业边界与外包决策—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经济经纬,2008.(5):89-92.

[32] 汤池. 服务外包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3] 张秋菊,朱钟棣. 跨国外包的承接与我国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VECM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 2008.(6):74-88.

猜你喜欢
发包方外包研究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精准执法暨外包外租专项执法检查
三方众包市场中的发包方平台博弈机制设计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离岸IT外包中如何降低发包方的知识保护: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